怀念感爷一句话曾点透

2023-03-31 23:08:33

张厚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书法、篆刻艺术家。广东高州镇江山口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的编审,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多年主持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工作。曾多次回到家乡学校作报告,勉励镇江师生学好母语,用好母语。........

淳厚的感觉——张厚感先生印象

提起张厚感先生,语文教师肯定不陌生。张先生名满天下,不仅是他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的编审,更重要的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多年主持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工作。1986年至1991年,我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教育委员会教研室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时,每年的三四月份,我就要广泛地收集“三张(章)”(张厚感、章熊、张建华)的讲话、文章。从中分析、推测他们对当年语文高考倾向性意见,作为本地区高三复习应考的指导。高考属于国家一级机密,命题人除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外,对具体内容自然是滴水不漏。但是,只要人类不能彻底革除侥幸心理,猜题押题的事就屡禁不止。所以,实际上从80年代中期起,我就和张先生们玩起了侦察与反侦察、猜题与反猜题的游戏并乐此不疲。但除了1986年夏天在海南与张建华先生有一面之缘外,与章熊、张厚感先生至今未曾谋面。

前天(4月14日)下午,应南山区教研中心唐建新主任和南山实验学校的邀请,张厚感先生拨冗到深圳进行短暂的讲学。我匆匆安排了一下下午的工作,就和翠园中学东晓分校的特级教师杨秀珍、教务处主任严一些一起,赶往南山。终于见到了神思已久的张厚感先生。

一个宽厚的长者——这是我在南山实验学校二楼会议室见到张厚感先生的第一印象。

于淳朴中见厚实——这是听了张厚感先生讲学后发自内心的感觉,也是大家的同感。

张先生讲学的主题是:关于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析与评价。张先生从现代语文近百年的历史谈起,谈到百年来,尤其是建国以来语文教育思想的几次大的转变,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对教材建设的关怀,娓娓道来,脉络清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继承和发展、背景与现实的关系顿时豁然开朗。

对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提法,张先生认为:工具性更重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一句话:是工作、学习的工具。科学追求的是真,人文追求的是善,文学追求的是美。各学科的侧重点不同,但是真善美是统一的。

针对目前“新概念作文”、“个性化作文”的提法,张先生明确表示不能理解。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的本质无非是提倡学生说点真话。他也不赞同“口头作文”这个词,说话就是说话。语文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读写,重点是读写。语言分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内部语言用来思维,外部语言用来表达。一定要学一点语法,讲一点规则;学一点修辞,使我们的语言生动、精彩。新课标淡化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是不对的。现在有的人文章文理不通也敢印刷成书,原因就是有没有语病他感觉不出来。为此,他专门撰文呼吁《归来兮,读书识字作文》。

汉语是丰富多彩的,词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张先生主张,理解时不能太拘泥,但也不要太离谱,合乎规范就行。张先生在谈到语言美的时候,例子信手拈来,并予以精当的点评。如评价朱自清,他说:朱自清的文章让人善良,《背影》语言明净,很干净利落;而且写法新,角度妙。他还兴致盎然地朗诵艾青的诗——《跳水》: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张先生评价这首诗语言精粹,以色彩、线条取胜,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字词,而且词语搭配别有情致,如“陶醉湛蓝”,“从容曲线”,“雪白赞叹”等,非常优美,富有音乐性,讲究变化,很有创造性。张先生的博闻强识引来一片赞叹声。

与会的除了唐建新主任是专职教研员外,其余都是一线语文骨干教师,针对大家对“三维目标”的关注,张先生坦承自己的观点:关于过程与方法问题,现在用课件,整个过程很热闹,但是学生得到了些什么?扣文本有多少?如果这两个问题落实不够,那就不是真正的关注过程。学生的学习还是应该以自主为主,因为学习是艰苦的个人劳动,主要靠自己。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能淡化老师的主导作用。现在我们的学校还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老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还要加强。张先生对那种走过场式的“合作”(小组讨论)也很不以为然,认为效果不好。对新课标所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张先生坦率地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关门读书,而不是开门办学。读书、积累,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一定要重视语言因素、文学因素,谁读的书多,谁的文章就写得好。不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看得太重,学生将来是有大把的机会走出校门的,现在要抓紧时间多读一点书。读书不是负担,是一种乐趣,这种乐趣需要我们老师来培养。兴趣培养习惯——这是张中行老的话,我(张先生)加了一句:习惯培养技能。学而有术、不学无术是常规;不学有术是天才,学而无术是笨蛋,但这两种情况都少见。因此,还是要抓紧时间引导学生好好读书,用科学文化哺育学生。

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张先生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回答老师们的提问。最后,在老师们心满意足的掌声中结束了这次讲学。

没有架子,不故弄玄虚,完全是一位师长,宽厚中透出渊博,淳朴中显现睿智,浅显中道出深刻,平实中闪耀幽默,明净似水,温润如春。听张厚感先生讲学,与张厚感先生对话。让我们再次体验到如坐春风的感觉。

注:张厚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书法、篆刻艺术家。(来源网络)

纪念张厚感先生

又一位爷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语文教育家张厚感先生,享年75岁,11月15日去世。在北京,岁数大些的语文同行都称他“厚爷”,我们小辈称他“感爷”,他自署阿敢。当年他在办公室与张中行先生坐对桌,我那时与张中老往还,便与他相识了。感爷人好,厚道,率真,北大出身,有学问。好(hào)玩,重情义;喜喝小酒而量浅;爱发几句牢骚,谈吐毎显真见。记得最真切的是“语文教学不是他妈什么真学问!”。

行公去世,他像老大一样带着李世中兄和我去写讣告,字斟句酌,深夜还给我打电话,说某某句落下了,应该加上云云。既是对故人敬重,又是语文人本色。感爷雅好文墨,学郭沫若体,作字可入能品。当年曾为四川乐山大佛题字,每每提起,最为自得。在京城语文圈,称爷的不多,他是其中一位。当年闲话,曾向往活到八十,三年前查出癌细胞,不禁叹息:只能打九折了。今九折已过,走了。

友人告诉我下周二告别,我公务在身,不能见最后一面。只能向八宝山深鞠一躬:敢爷,今生就此别过了!

来源新浪博客:三馀书屋主人刘德水  高州论坛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必背经典名言 后一篇:乐山大佛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