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角主义尼采的

(2023-01-26 14:59:42)
分类: 杂好文
尼采的视角主义是尼采颠倒了柏拉图主义之后,对世界做出的新解释。
生命,作为本能和冲动的有机体,处于这种解释的中心位置。一方面,视角主义针对的是柏拉图主义或传统形而上学对世界的解释,后者排除了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的视角条件,使理性与本能冲动相对抗;另一方面,视角主义也反对近代以主体为出发点的思想,这种主体哲学同样是理性对本能冲动的压制。
尼采认为,理性主义将理性看作生命的本质,排除和压制本能冲动,这其实是一种道德视角上的虚伪和胆怯。如果说视角主义标志着生命对世界的解释,那么解释总是多元的、多视角的,解释世界其实就是生命自由的表达,“无物为真,一切皆允许”。最后,虽然视角主义将尼采与后现代联系在一起,但是尼采仍然思考了一种总体视角(完整的人或文化),他反对任何对知识、道德和实在的相对主义解释,在他看来,后者正是力量虚弱的表现。
“视角主义”一词从词源上看虽然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一种绘画技法(透视法)直接相关,但是尼采的视角主义却是全新的思想。透视法的观念(眼睛是万物的“最高法官”)不可避免地处于西方思想的视觉(隐喻)优先的传统中:从柏拉图(打开“灵魂的眼睛”看见真实事物)到黑格尔(把视觉仍然看成“理论器官”),这个传统都把“灵魂”或“精神”看成视觉的执行者,它使视觉变成了“求真”的工具,而忽视观看过程中“爱洛斯”的成分,即视觉不过是认知的工具,它本身并没有独立自足的价值,即使这里面存在着某种乐趣,那也首先是求知的乐趣,而不是视觉本身的乐趣。尼采从肉体和生理的出发点对这个(柏拉图主义)传统的改变即是他所说的“颠倒视角”,这表现为:
1)任何看(认识)都有视角条件,即眼睛有着自身的解释力和创造力。“灵魂的眼睛”是映现真实事物的“冷冰冰的玻璃”,肉体性的视角才是让世界或存在显现的“活生生的镜子”。前者造成了理性对抗本能,使生命“痛苦”;后者认为,不是“灵魂”或“精神”,而是肉体状态才真正执行视觉的功能。
2)“灵魂的眼睛”也有视角,只不过“不诚实的目光”(道德的评价)掩盖了视角条件,把自己装扮成了上帝之眼,“绝对的认识”,这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诚实的目光”不仅不掩饰自身的视角条件,反而认为越多情感冲动表达出来,就越接近“客观性”。“诚实的目光”找到了“灵魂的眼睛”掩盖的视角条件,使上帝之眼的绝对视点相对化了。
3)“不诚实的目光”不过是这种类型的人的生存需要,即保存需要。群体本能把一些概念抬高为“普遍价值”,人人都应当服从,从而使他人都从自己的视角看(认识)事物,这种强制就是“道德的视角”;“诚实的目光”也是一种类型的人的生存方式,情愿追求不确定性,把偶然性当成是祝福,认为“无物为真,一切皆允许”,这是真正的“自由精神”。
与前者比较,后者就是非道德的类型。非道德主义通过宣称价值多元使“道德的视角”的强制成为错误“寓言”。4)世界由不同视角的活动方式构成,这是一个视角主义的世界,每个冲动都有自身的视角。柏拉图主义的“真实世界”不是“另一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的一种价值;不是“最高价值”,因为它掩盖了肉体的根本出发点。
(酒神)艺术才是生命的“形而上学的活动”,它表征了生命的自我创造的游戏,这就是视角主义的实践真理。因此,必须用悲剧性的酒神状态肯定生命,超越道德,因为(艺术的)快乐是永恒的,而(道德的)“痛苦”是暂存的。尼采的视角主义形成的张力(非道德VS道德)引起了后来关于这个思想的诸多争论,
究竟视角主义是一种“相对主义”还是有着它本身的“真理断言”仍然存在着争议,尽管也出现了调和的倾向。不管怎样,尼采的视角主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有目共睹的,这为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审美主义以及哲学的“身体转向”打开了大门。他的“热那亚航船”破碧波前进,诱使我们离开理性的那个稳固的帝国,驶向“新的海洋”。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中文翻译:柏拉图哲学或柏拉图的哲学,尤指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这种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现实背景下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