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表达
| 分类: 古诗文 |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题备考策略
http://files.study.teacheredu.cn/ueditor/upload/image/20220824/1661325264307014007.png
下面以《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为例进行分析: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真题再现】本诗
【解题指导】
紧抓关键词,审清题意
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前六句、对比手法、精卫形象。“前六句”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对比手法”明确了答题角度是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精卫形象”明确了要回答出精卫的形象特点。通过解读关键词,我们可以把题干转化为:诗歌的前六句“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通过哪些方面的对比表现了精卫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掌握手法特点,明晰表达效果
解答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掌握对比、对比的特点、对比的表达效果这些必备知识点。对比手法是指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可结合考生很熟悉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进行分析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中的每一小点都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指出对比的两方面,一是要指出对比对于塑造精卫形象的效果,即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精卫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二)暗考型
暗考型的题目,一般在题干中不直接出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相关的术语或者题干中不直接出现具体的表达技巧,需要在审题时独立地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明确答题角度。题干中常会出现“如何写”“怎么表现”“如何表达”“如何运用”等词语,答题角度主要还是表达技巧。如(2019年浙江卷)全詩是 如何运用 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这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2019年全国卷)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 具体场景 ,与其他各联 直抒胸臆 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这题考查诗歌抒情手法及其作用。
下面以《赠别郑炼赴襄阳》为例进行分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真题再现】诗的
【解题指导】
紧抓关键词,审清题意
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颈联、峨眉岘首两座山、表达离情。“颈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峨眉岘首两座山”、“表达离情”这两个关键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峨眉岘首两座山具有象征义;二是这两座山在对于抒情的作用,对应的表达方式是借景(物)抒情手法。
掌握手法特点,明晰表达效果
主要涉借景(物)抒情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有极强的感染力。
结合诗歌内容,规范组织答案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的象征寓意,接着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以此来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三)藏考型
藏考型的题目,一般题干中显示的是对人物形象、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作者观点 等方面的考查,往往把表达技巧和古代诗歌其他几方面考点相融合。在答题时需要考虑到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在审题时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会忽视表达技巧的角度。如果考虑到表达技巧的角度,则能够使答题更加全面和丰富。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诗人由苦笋 联想 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诗歌中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考查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下面以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为例进行分析: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真题再现】前人论此诗,认为
【解题指导】
紧抓关键词,读懂暗示
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第二句”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已包含”和“委婉劝告”,表明了两层含义:一是这一诗句隐含了劝告之意,劝告之意是委婉的。既然是委婉的劝告,就会指引我们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劝告了什么内容。二是第二句诗已经有劝告之意,那么诗歌后部分应该有更明显和直接表达劝告之意的诗句。通过阅读整首诗歌不难找出诗中后面直接表达劝告之意的是“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直接劝告白居易不要被眼前的境遇所牵制,而一味的求佛问道;勉励他仍要有青云之志和远大抱负。
理解诗意,明确手法
根据第二条注释内容“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惠远东林住得无”这一句中包含了前者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是问句的形式,所以本句用典故和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劝勉之意。
结合诗歌内容,规范组织答案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劝诫的主旨,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同时要分析出第二句诗歌的“委婉”之处。
【参考答案】“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