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子小人之辩论

(2022-09-07 08:42:53)
分类: 鉴赏评价
“君子”的对立面,就是“小人”。用一系列的否定,来完成-种肯定。这种理论技巧,也可称之为“边缘裁切法”,或日“划界确认法”。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上,是通过确认外延,来包围内涵。因此,“小人”的出现,对“君子”特别重要。其实不仅在理论概念上是这样,即使在生活实际中也是这样。
如果没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对比,显现不出来。“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贬义,而是指向一些低微的社会地位和生态群落。诚如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所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汉世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 、小人,非 古义也。”但是,生态积淀人品。终于,这组对比变成了人品对比。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
在汉语中,“人格”之“格”,是由一系列拒绝、摆脱、否决来实现的。在君子边上紧紧贴着一个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须时时行使推拒权、切割权,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范。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并不一定出现在不同人群之间。同一群人,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潜伏着不少君子和代未必是贬义,小人的暗 斗。这也就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近距离选择。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其间的区分不在于两个稳定的族群,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一.念之差,我们行为的步进退。 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中身为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道对。希望我们大家都是正人君子,最后在这里祝各位正人君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记得关注老张,你的关注就是老张的动力,你的留言就是老张的精神支柱。
   近日读《元史》,看到刘秉忠“万言书”中所表达的君子小人观念,深受启发。刘秉忠是元代初期的政治家,对确立元代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连元朝这个名称,也是他向忽必烈建议的。

  《元史》记载,忽必烈称帝后,刘秉忠向元世祖上言,全及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其中,专门谈到君子小人的问题:英明的君主用人,就如同杰出的工匠使用材料一样,根据其粗细、长短的不同,加以规划安排。君子所考虑的是大事,不能都了解小人关心的事,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缺点;小人受眼界狭小的限制,也许有一点长处,但不能同君子的度量相比。尽可能发挥人们的才能,这才是成功之道。

《元史》中的君子小人刘秉忠的这段话是说,要亲君子,但大可不必远小人,小人也有小人的长处。不管君子还是小人,用人都要善用其长。这是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

  其实,这里还有个视角问题。劉邦手下的萧何,从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角度,是君子;可看他协助吕后杀韩信的所作所为,也是够小人的。细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今君子明小人、此小人彼君子,难以断论的多了。怎么办呢?“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不要远之,至诚待之。让小人技穷,转而为我所用。同时,“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小人可以当镜子,经常提醒自己,也是一用。

  《荣枯鉴》中有言:“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由此看来,远小人是下策,包容小人是中策,驾驭小人方为上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