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尖刀班的第三讲解

(2020-05-07 19:33:00)
分类: 语言表达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著名的现代作家余光中,写下了这篇《听听那冷雨散文,被语文课本收录,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赏析: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延申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
   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
   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浙沥浙沥浙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万伞”一句,“山”、“伞”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经典名句表达效果鉴赏:

1.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五个叠音词语间隔使用,调动触觉、视觉和听觉,依次写风、大雨、小雨、湿气,点明春寒料峭的季节特点,把“冷雨”之状,天地混沌之态,简笔勾勒而出,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入耳动心。且凄凉、凄清、凄迷、凄楚之意境在开头就由几个叠音词点染而成,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字干净,极富表现力。“梦里”“有把伞撑着”既是虚写,也是实写,虚实相衬,扩大了深邃的意境。

2.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霏霏”代“雨”更具画面感,形容雨之状,“想入非非”形容人之情,“霏霏”与“非非”同音,“霏霏”在此句中发生了转类,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读来音韵和谐,且具古典诗韵。由雨之“霏霏”而“想入非非”,客体之景引发主体之情,景与情的转换自然天成,巧妙无间。同时,也自然地完成了空间的转移,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由眼前的雨景过渡到下文对渺远的历史、遥远的故土和绵长不绝的乡愁的抒写。

2.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排比句式,长短句交错,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几个叠音动词分别诉诸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且从逻辑上来讲,“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构成一种递进关系,作者一点一点地去亲近冷雨,同时也表达出急于亲近故土、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情,而这种亲近能够取得靠近你(冷雨)、温暖我(作者)的效果,是疗治乡愁的一剂良方。

4.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盲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风雨的杂乱,“掀翻整个太平洋”运用夸张,极言风之狂浪之巨,“蜗壳”则强调屋之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对原本单纯的大雨多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滂沱。

5.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白烟一般的纱帐”比喻滔天的暴雨,“羯鼓一通又一通”比喻雷电交加的雨夜的声响,“电琵琶”则形容闪电,“忐忐忑忑”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描绘滂沛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响,以及作者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的心情。信手拈来的修辞(夸张、比喻、拟人),抑扬顿挫的叠音(“忐忐忑忑忐忑忑”呈现“平平仄仄平仄仄”的韵律),生动形象的炼字(“扑” “刷“鞭”“打”“泻”),“羯鼓”“琵琶”的深长意味,无不令人回味不尽。

6.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化用古诗,疏雨梧桐、骤雨荷叶,是景致的凄凉凄清;岛上回味,远离故土,是心灵的凄楚凄迷。迷惘迷茫,不知路在何方,是游子凄切的无助心情。“凄凉”寓孤单,“凄清”含荒芜,“凄楚”蕴痛苦,“凄迷”是不是还有一点麻木?感情是层层深入。凄迷于寂寞冷落苦楚之外,更多了一层凄凉迷蒙和惆怅。

7.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化用蒋捷词中三幅“听雨”的画面,表现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了作者的思乡之梦。通过蒋捷词中的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更深刻更透彻地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却得不到慰藉的苦痛心情。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丰富了文章的艺术底蕴。同时两组排比和长短句错落,构成了和谐的音韵。

8.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形有声的屋瓦雨景画。这里的“湿湿”“温柔”是诉诸触觉的,“流光”“灰”“微明”“幽黯”是诉诸视觉的,“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是诉诸听觉的。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地交融起来,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而且是动感的画面;“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温柔的灰美人抚弄着黑键啊灰键”,情意缠绵,音韵缠绵,有声有色的景致,更有冷的感觉。想象,譬喻和拟人,引起读者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9.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鸟” ,用“湿”字来形容布谷鸟在雨中清脆的啼声,而“潮潮润润的音乐”正解了人们的心头之“渴”。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少年时代的回忆、古典诗画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图画,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广的时空内容。不断句,不标点,一气呵成,让意象密集地闪现,仿佛一个个镜头闪过,组合成一个画卷,突出雨下得酣畅淋漓,那江湖的一切,那大中国的画面都在雨中闪现在作者的眼前。突出了他的故国之思,家乡之恋。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赏析】:通过雨声的感觉,借冷雨,形象生动的将中国历尽磨难的心酸阐述出来。②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赏析】:成韵的叠字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2613636叠词,师承了《声声慢》,具有别具一格的音韵美,加上形象生动的比喻,让雨的形态真实而形象化了,令人如临其境。③“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赏析】:将雨拟人化了,“黄昏”形象而生动地将下雨中的氛围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④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赏析】: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⑤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赏析】:漫长的岁月令人心寒,借雨抒其无奈与思念,“山”、“伞”相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赏析】:引用古诗却如信手拈来,接着对大陆的雨朦胧的描述——“凄凉,凄清,凄楚”,裹着一层薄薄的心酸,以大陆上的雨喻自己漂泊海洋,阐述了有家归不得的情肠。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登襄阳城——[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冠盖:里名,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东汉时期襄阳地方豪族势力、经济膨胀,很多人通过买卖捐官获得官阶爵享。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倾尽国力所筑,供自己享受之用。习池:汉朝习郁退隐后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栽满荷花,后人称为习池。

 

  1.历代诗家对颔联评价颇高,请简要赏析。(5分)

 

  2.作者登上襄阳城,纵目四望,百感交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对仗工整,描绘了秋日山水旷远的画面,营造了雄浑伟丽的意境;(2分)字写出楚山连绵挺拔,字写出汉水浩淼纡回;横地 出”“ 接天回以动写静,表现出楚山与汉水的气势与动感。(2分)作者用壮阔的景象反衬自我的渺小孤独悲凉,为下文情感的转合做铺垫。(1分)

 

  2.①深秋时节,登高远望,表达旅客(游子)羁旅的漂泊之感。

 

  山水旷远,境界阔大,反衬出自我渺小孤独的悲凉之情。

 

  运用冠盖”“ 章华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之情。

 

  运用习池典故,抒发归隐无处、前程迷茫的悲观失落之情。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简析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先在首联点明题意,异乡之中,登城远望;颔联和颈联敷陈回望之所见,有大自然的开阔雄浑,有历史陈迹的没落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表达了作者无所归属的悲哀之情。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格调清新鲜明。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武汉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七、【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19.(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四、【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