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的第三讲解
(2020-05-07 19:33:00)分类: 语言表达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经典名句表达效果鉴赏:
1.
2.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用“霏霏”代“雨”更具画面感,形容雨之状,“想入非非”形容人之情,“霏霏”与“非非”同音,“霏霏”在此句中发生了转类,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读来音韵和谐,且具古典诗韵。由雨之“霏霏”而“想入非非”,客体之景引发主体之情,景与情的转换自然天成,巧妙无间。同时,也自然地完成了空间的转移,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由眼前的雨景过渡到下文对渺远的历史、遥远的故土和绵长不绝的乡愁的抒写。
2.
排比句式,长短句交错,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几个叠音动词分别诉诸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且从逻辑上来讲,“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构成一种递进关系,作者一点一点地去亲近冷雨,同时也表达出急于亲近故土、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情,而这种亲近能够取得靠近你(冷雨)、温暖我(作者)的效果,是疗治乡愁的一剂良方。
4.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盲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风雨的杂乱,“掀翻整个太平洋”运用夸张,极言风之狂浪之巨,“蜗壳”则强调屋之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对原本单纯的大雨多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滂沱。
5.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用“白烟一般的纱帐”比喻滔天的暴雨,“羯鼓一通又一通”比喻雷电交加的雨夜的声响,“电琵琶”则形容闪电,“忐忐忑忑”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描绘滂沛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响,以及作者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的心情。信手拈来的修辞(夸张、比喻、拟人),抑扬顿挫的叠音(“忐忐忑忑忐忑忑”呈现“平平仄仄平仄仄”的韵律),生动形象的炼字(“扑” “刷”“鞭”“打”“泻”),“羯鼓”“琵琶”的深长意味,无不令人回味不尽。
6.
7.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化用蒋捷词中三幅“听雨”的画面,表现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了作者的思乡之梦。通过蒋捷词中的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更深刻更透彻地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却得不到慰藉的苦痛心情。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丰富了文章的艺术底蕴。同时两组排比和长短句错落,构成了和谐的音韵。
8.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形有声的屋瓦雨景画。这里的“湿湿”“温柔”是诉诸触觉的,“流光”“灰”“微明”“幽黯”是诉诸视觉的,“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是诉诸听觉的。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地交融起来,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而且是动感的画面;“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温柔的灰美人抚弄着黑键啊灰键”,情意缠绵,音韵缠绵,有声有色的景致,更有冷的感觉。想象,譬喻和拟人,引起读者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9.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鸟” ,用“湿”字来形容布谷鸟在雨中清脆的啼声,而“潮潮润润的音乐”正解了人们的心头之“渴”。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少年时代的回忆、古典诗画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图画,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广的时空内容。不断句,不标点,一气呵成,让意象密集地闪现,仿佛一个个镜头闪过,组合成一个画卷,突出雨下得酣畅淋漓,那江湖的一切,那大中国的画面都在雨中闪现在作者的眼前。突出了他的故国之思,家乡之恋。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赏析】:通过雨声的感觉,借冷雨,形象生动的将中国历尽磨难的心酸阐述出来。②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赏析】:成韵的叠字e79fa5e98193e4b893e5b19e
④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赏析】: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⑤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赏析】:漫长的岁月令人心寒,借雨抒其无奈与思念,“山”、“伞”相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赏析】:引用古诗却如信手拈来,接着对大陆的雨朦胧的描述——“凄凉,凄清,凄楚”,裹着一层薄薄的心酸,以大陆上的雨喻自己漂泊海洋,阐述了有家归不得的情肠。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①非新里,章华②即旧台。
习池③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武汉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七、【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19.(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四、【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