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分析与意义转
(2020-03-25 19:20:17)分类: 高一教学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而”
(以“苏教版”为蓝本)
对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有很多语言研究大家有这方面的专著,但所罗列意义和用法以及所列举例句大多都属于比较经典的,似乎很难囊括所有。我们都知道,古人没什么语法概念,他们为文讲究的是文从字顺,怎样顺怎样来,全然不考虑什么语法规则,更不大会在意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有些句中的虚词,感觉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此,本文力求解读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而”的用法,其实是勉为其难、力有不逮的。
文言虚词“而”,主要用作连词,因为连接有多种关系,加上古文解读的见仁见智,因此,给我们一线老师造成了不小的困惑。如何抓住事物的“牛鼻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认为是我们解读文言虚词时必须考虑的。
一、并列关系:前后词语没有主次、轻重、先后的关系,二者平起平坐,不分“尊卑”。
二、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逻辑上有先后关系,后者承接前者,或时间,或空间,或其他。
三、递进关系:前后词语有轻重关系。这里的“而”可译为“而且”“并且”“况且”等现代汉语表示递进的关联词。
四、修饰关系:前后词语有主次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定语”与中心词或“状语”与中心词的关系。大多可译为助词“的”、
“地”或“着”。
五、假设关系:这里的“而”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
六、因果关系:这里的“而”可理解为“因此”“因而”“因为……所以……”等。
七、目的关系:“而”前面词语以后面词语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等。
八、转折关系:前后词语语义方向不一致,大多可译为“但是”“可是”“却”等。
上述八大关系为“而”作为连词的主要逻辑关系。下面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的例句做解读。因为本人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大咖斧正。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承接关系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因果关系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转折关系
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修饰关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因果关系
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承接关系(说不清)转折关系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因果关系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修饰关系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因果关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承接关系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均为承接关系
缇骑按剑而前——修饰关系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承接关系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修饰关系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修饰关系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承接关系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转折关系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转折关系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承接关系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并列关系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并列关系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因果关系
夜缒而出——修饰关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假设关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转折关系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三个“而”均表示转折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转折关系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修饰关系转折关系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均为转折关系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两个“而”均表转折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并列关系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并列关系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承接关系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转折关系
夫赵强而燕弱——并列关系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递进关系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并列关系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两个“而”均为假设关系
城入赵而璧留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并列关系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假设关系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修饰关系
不如因而厚遇之——修饰关系
毕礼而归之——承接关系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均为转折关系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转折关系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转折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目的关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转折关系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修饰关系
项王按剑而跽曰——承接关系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修饰关系
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承接关系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并列关系转折关系
拔剑撞而破之——承接关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均为修饰关系
望洋向若而叹曰——修饰关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并列关系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递进关系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修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