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庠·序·太学
(2019-01-07 17:26:10)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二教学 |
庠·序·太学
在我国古代,对学校的称谓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称监生。不少人对此产生了误解,以为“庠”、“序”、“太学”只是古代学校不同的称谓,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其实,在我国古代,“庠”、“序”、“太学”虽然都是指学校,但是,它们所指代的却是有所区别的。
庠,古代乡学名,《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注》曰:“此庠,谓乡学也。”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邑庠,即县学。
序,亦古代乡学之名。《辞源》云: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相对而言,后泛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注》云:“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
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相传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即古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属国子监。宋也兼置国子、太学。明以后,不设太学,只有国子监,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这儿的太学,就是指国学。
其实,考察我国学校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在我国较早时期,是没有乡学和国学之分的。《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主旨。由这里也可以看出,“庠、序”就是当时的学校,只不过它们所教的内容和在不同时期的名称有所不同而已。
到西周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才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记?学记第十八》中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礼记注》云: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五百家为党,党之学曰庠,教闾塾所升之人。术,当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州之学曰序。《周礼》中有:“乡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也。”《注》云: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子、众子及卿大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焉。由此看来,从西周时起,“庠、序、太学”已有了严格的区别。“庠”是党学,“序”是州学;“太学”是国学。因“党学”和“州学”相对于“国学”而言,都是地方学校,因此,我们今天将它们一起称为“乡学”,同时将“庠”和“序”合在一起使用以表示地方学校。
前一篇:[转载]庠·序·太学
后一篇:[转载]古代文人作品集的命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