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修辞——双关、借代
(2017-05-16 17:41:26)分类: 语言表达 |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1、“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
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2、“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3、“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4、“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5、“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借代是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语言简练而含蓄。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以事物之特征或标帜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52.《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早朝前宫中官员各尽职守,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官员正把绣有彩饰的皮衣捧进宫廷。早朝中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前移动;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朝拜后皇上就要召见贾舍人用五色纸起草诏书;只听到贾舍人服饰铿锵的声音他已回到中书省接受任务去了。
这是一首描写朝廷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其诗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文中“佩声归到凤池头”,“佩声”是指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这里代人,具体代指贾至。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表官吏,以“冕旒”代表天子,也是以标帜代替事物的借代方法。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借代为富贵之家。
(二)以事物之所属或所在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53.《琴歌》
李颀(唐)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主人置备了上等的好酒,宴请大家乐醉今宵。邀请了一位琴艺高手轻轻弹奏广陵曲谱为酒助兴。外面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好一派凄冷肃杀之气!室内钢炉中的炭火熏染檀香,明亮的华烛闪烁生辉。艺人先弹一曲《渌水》后奏一曲《楚妃》,曲曲美妙动人。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醉。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不知不觉苍茫的高天之上,星星越来越少,天就要放白了。想到自己奉命出使清淮,将离家万里,怎不暗自潸然垂泪?仕途之累何苦要如此奔波辛苦呢?还是辞官归隐好了。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有条不紊,收放自然。最让人赏玩不已的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全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使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琴歌之美。
文中“四座无言星欲稀”,以“四座”借代为四座上之人。
又如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干戈”为作战工具,借代为战争。
(三)以所要表达事物的部分代替事物的全体。
54.《望天门山》
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气势非常壮阔。江水滔滔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站在远处船上看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我乘着一片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越来越靠近天门山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不仅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并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文中的“帆”代指船,更加形象生动。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以“娥眉”代指女人杨妃。
(四)以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5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此诗充满奇情妙思,是主要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千古名句。这句实写冬雪,却以春花的形式写出,既形象又生动。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了景象的繁荣壮丽。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是借代手法,并列三种乐器,虽不写音乐本身,却能间接地传达出了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
又如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闭居赠裴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以“落日”代夕阳之余光。王维《过香积寺》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以“钟”代指钟声,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