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论文)2009-04-08 08:08
运用典故,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相当丰富,诗歌创作色彩斑斓,相当繁荣。诗人在读书、读诗丰富自己学养的基础上写诗,有时为了含蓄蕴籍,扩大意味,以少总多,运用典故,乃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其典故意指过去的礼仪制度,与今意则不同。用典,在古代叫“用事”。广义的典故,指“典例故实”,狭义的“典故”,则专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诗歌中的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即所谓的“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两类。
其一 故事典故的用法
事典所引的古代故事,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小说故事和诗文掌故等等。现举梁代庾信的《拟咏怀》诗为例: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此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一句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寒水”一句用荆轲易水诀别(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故事,“谁言”一句用项羽兵败四面楚歌的故事。诗中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衰败。此三典,诗人虽不直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起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文人诗歌的一大特点。
关于用典的形式,古代曾有“直用”、“反用”、“暗用”、“正用”、“借用”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形式。
1、正用与反用
所谓正用,就是正面运用原典的意义;所谓反用,是就原典反其意而用之。如李商隐的《贾生》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能。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上曾有贾生向汉文帝谈论长生鬼神之事。李商隐没有正面运用这个历史故事,而是说汉文帝听得入神,以致离开了自己的原席,但汉文帝不是关心天下的苍生,而是关心他自己的长生,枉费了贾谊的才学了。这就对原来的史实作了反用。诗人用此典故,意在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只把他作为诗人看待,而忽略了他的政治抱负。而王安石的《贾生》诗便是正用了,诗云: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此诗看起来似与李诗针风相对,其实诗中却是寄托了对更多怀才不遇的“公卿”遭遇的不平。
2、明用和暗用
明用即是在诗歌中一看就知道,不知此典就读不懂寓意,如以上举例皆是明用。暗用指在诗歌中,即使读者不知诗人在用典,也能读得懂,即所谓“故事之语意,而不显其名迹。”
用明典要妥贴、工稳。用的好,言简易赅,语断情长;否则,犹如猜字谜,令人生厌。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下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柳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此字应为提手旁)英雄泪!”词人用了三个典故,即用西晋张季鹰思故乡的莼羹、鲈鱼,弃官而去之典,用三国时的许汜(投降派)之典,用东晋桓温见前栽柳树长大而发感慨之典,这在历史上本来毫无关系的事情,经词人的巧妙串连引用,逐发挥了言少意多的作用,将满腔难以言说的情怀,竟然表现得委婉曲折,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用典的艺术妙用。
古人很注重暗用典故。古人认为,典故的明用和正用,都是一般常格,无足为奇。要暗用典故,方为高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为大家熟知的,而其中的暗典却总不为人所察觉。其诗云:“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粗粗看来,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清浅平易,流畅自然。其实诗中用了几个诗文故事。“鸡黍”引用了孔子路宿的典故。“开轩”一句,暗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有所思”中的含义,最后“话桑麻”与“重阳就菊”,都是暗用了陶渊明的故事。这几个用典,诗人立志归隐的思想,已熔铸其内。
3、借用与新用
借用,是“事与本说不相干,取其一端近似者而借之。”如曹操的《步出厦门行。龟虽寿》中用先秦典籍中的“神龟”、“腾蛇”之一端,来说明世界万物都有“竟时”的哲理。另外还有词语性借用。如用“蛾眉”借代为美貌,用“渔樵”、“江湖”,借用为归隐,诗词中常用“刘郎”代桃花,用“章台”代柳,用“桂华”、“冰轮一玉盘”、“玉壶”代指月,用“清风明月”借为称士人的脱俗高雅,用“二十四花信”,借为四时的季节等等,不一而足。
新用,是指典故的翻新。也就是宋人所谓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宋代学者诗的用典特点。第一句用楚使责问齐国的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黄介(几复)与诗人是朋友,同在当朝做官(即黄介在岭南,诗人在山东德州)故活用此典。第二句“寄雁传书”是熟典新用。三四句中的“春风”、“夜雨”,前一句暗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后一句则是翻新前人诗句。新用典故,不宜太多,要自然合理,稳妥烫贴,不能离本意太远。
其二、成语名句的用法
由于学习前人的诗作,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必然有意无意地袭用和化用前代或他人诗歌中的成语名句
,到了宋代以后,诗人运用语典成了更经常、更自觉的一种写诗方法。比如南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脱胎于陆游的《马上作》诗
:“平桥水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可见,叶诗承前所致,较之更清新自然,更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借鉴前人的佳作成语,不仅是创作中的客观存在,而且也是值得注重的一种创作方法。
语典的运用,主要有袭用和化用两种。
1、袭用
袭用,是指有明显承袭痕迹的诗句。比如南朝乐府诗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杨叛儿〉)李白袭其句为:“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袭用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要过头,应用得恰当好处,,灵活变化。若过多过滥,则成为弊端。
2、化用
化用,也可以说是语典的活用,是借前人或他人的成句而化如己出。如韦应物〈答长安丞裴税〉中“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唏。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化用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类例子最多。
诗句的化用,不仅在诗词写作中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将这一创作手法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比如李白的〈庐山瀑布〉中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粗看似乎并不相关,但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在表现上确有相似之处。这样一种联系,无能是创作还是鉴赏,都是非常有益的。
写诗要用典故,就必须勤于读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理则在此。只有掌握和储备了大量的典故材料,并能深刻理解,恰切地运用,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运用典故首先要了解该典的原意,并且尽可能运用具有共知性的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典故言少意多的妙用。其次是读诗、读书不单是为了用典,而是要增进学养,融会贯通,这样反过来又会使创作中的用典更自如,更烫贴。第三,读诗书还应该苦读与巧读相结合,应学会查阅相关工具书的技能。只有在这三方面下工夫,典故在诗词中才能用得活,用得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