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2022-04-12 07:47:26)

王立民老师著作《游寿传》近期出版,这是金石书派之幸事,也是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游寿先生的全景呈现,进一步确立了游寿先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听老师讲过很多关于游寿先生的往事,多年来,王立民老师遍访游寿先生友人及友人之后,走李庄,去重庆,访福州,赴江西,两赴霞浦,三去厦门,四访山东,五赴南京,八上兴安,凡游寿先生去过的地方,皆留下老师拜谒的足迹,期间整理考订《游寿年表》,推出《游寿书法集》,先后发表了大量考察与研究游寿先生的文章。《游寿传》出版,就是集数十年之研究与考证的成果。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游寿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我早年在部队管理图书时,见游寿书法,有精神、有骨力、有韵味,被这种生涩稚真且又高古脱俗的风貌所吸引。了解游寿先生是从二十多年前王立民老师发表在《书法》杂志《书秉金石,天真烂漫_记先师游寿先生及其书法艺术》一文。后来网络渐渐普及,了解的渠道也多了,对游寿先生的认识也慢慢多了一些,回顾读过的那些文章,也大多出自王立民老师笔下。应该说,我对游寿先生及其金石书派的认识,是通过老师的管道获得的。专注游寿书法,就是因为游寿先生的字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沈鹏先生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道:“今天有不少女书家不避艰辛,在孜孜不倦地笔耕墨耘。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书坛双秀“南萧北游”从此广为传颂。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所谓“北游”,应该说是南雍学脉一支向北方的延伸。游寿先生早年学习、生活、工作在南方,年过半百移居北国。其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父游学诚曾为福宁府中学堂监督,游寿15岁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23岁入中央大学学习。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人才辈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为代表的南雍学派,汇聚了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黄侃等一批国学大师,游寿就出自大师门下,与著名女词人、评论家、诗词研究学者沈祖芬和我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并称“南京三才女”。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清末民初的南京是金石书派的重镇。师祖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大力提倡科学、国学和艺术教育,在高校首创艺术生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他开创的金石书派声名四海。 四年前,曾随老师金陵游学,专门寻访金石书派李瑞清、胡小石和游寿先生故迹。在游寿先曾经就读和工作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故地,睹物思人,感受游先生早年求学的情境。走进教学楼内,还保持着曾经的模样,遥想当年王晓湘讲授乐府通论,淘气的游寿当即模仿《敕勒歌》作诗:“中山院,层楼高。四壁如笼,鸟鹊难逃。心慌慌,意茫茫,抬头又见王晓湘。”众同学一时纷纷传咏。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深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就象“国立中央大学”这首校歌中唱词那样,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读书、研究,有一流大师的指导,加上自身家学渊源,游寿先生终成一代大家。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游寿传》的价值在于其广度和深度。研究游寿书法,一定是要放在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游寿先生所处的时代,准确地说游寿先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特别复杂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展开激烈的博弈。”因而研究游寿单从书法史观或某一个方面,都不能反映出游寿先生书学思想和书学实践的整体面貌。 完成一部书法史上近六十万字的名家传记,应该对整体的宏观把握和细节的微观考量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是要对游寿先生有透彻的了解;二是要有文化领域参与者的高度、广度;三是要在书画印的研究和实践上有独到见解和精深造诣;四是要具备多维度视角,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王立民老师作为游寿先生弟子,是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和文化学者,精研游寿先生数十年。《游寿传》就是用作家的文笔、文化学者的视角和书画篆刻家的审美,通过心灵的相应溶铸而成。书中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读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情境感与代入感很强,全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游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对其师承脉络、艺术主张以及教学方法作细致入微的叙述与剖析,“像一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个章节都有跳跃着吸引我的文字。”是一部全面反映游寿先生艺术人生、学术成就和书学思想的专著。王立民老师穷毕生之力作《游寿传》也是时代的选择。正如周俊杰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立民积四十余年收集整理恩师的资料,决心写成《游寿传》。我问立民‘为何?’,立民答:‘感恩老师,永远感恩,感恩不尽!’但在更理性的思考后,我觉得立民此举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和艺术良心使然。”

《游寿传》以学品为经,以学术为纬,开宗明义,从“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到“亦可无恨_游寿先生晚年的人生境界”,在时空上跨度百余年,地域涉及大半个中国,关联众多近现代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横跨新旧,纵贯南北,记载全面,考证详尽,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金石书派传承发展及游寿书法风格形成的历史经纬。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研究金石书派和民国人文历史的工具书。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先生说:“游老传出版后影响甚大,您做了一件有益于近现代中国书法史的大事,将会对今后书史研究提供深刻的思想和扎实的资料。”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游寿传》传达的是功夫在字外。全书详述了游寿先生在文学、历史、考古、教育等领域的成就。站在学习书法的角度读这部,抽丝剥茧,可以感受到其中有一条清晰的书法脉络,贯穿于文化的大背景中,让人深切的体会到书法的功夫在字外。 游寿先生书法重视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突出书卷气和金石气。先生曾说:“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就要讲究艺术修养。”书法“不只是写字,而且要加强文化学习”“退笔千支,不如读书万卷。”关于这一点,齐白石曾自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白石老人看重的也是文化品位。游寿先生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想必是有了前面的成就,其书法才迥拔于时,高驰出尘。她曾说“经常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他们并不常写字,偶然下笔,却风神不凡,令人折服。”而“有一些司墨者,写一辈子字,却似‘死在纸上’,旧社会账房先生成天写字,可是没有见出过几个书法家。他们这种字,人们管它叫‘买卖字’。”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当今,我们跨入了一个喧嚣的时代,于艺事急功近利文化式微。字外功夫的缺失,惭惭麻木了人们原本灵敏细腻的神经。书法家的职业化使书法失去态度,“六艺”中“书艺”渐被肢解,不全是它本来的意义,重技法轻文化成为时弊。 记得二十年前,蜀地作家魏明伦与书法家刘正成就书法的人文精神和文学底蕴专题做了个对话,其中讲到“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面,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真正的书法家肯定是有文书同根的,有这样的底蕴,才可能成为优秀书法家,书法没有文学,就是匠笔。”这个对话可以看作是对时弊的反醒。 其实游寿先生早就讲过“中国经学是宗教、哲学、政治学道德学之基础,而加以文学艺术之笔,天下家国为个人理想之责任,可谓广义之人生教育学。”“孔门之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为人生最高境界。” 游寿先生强调的文化情韵,反映出人内心的文化欲求,亦即如诗的抒情态度,它是心灵的期冀与寄托,是实现缺少或没有而内心希望实现的那一部分。她的诗与书就铸造出了这样一个自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的缺憾。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游寿传》强调的是书法的传承有序。游寿先生说:书法既然有法,就必须要有师传。读《游寿传》,从中可以发现一条绵延不断线,那就是金石书派的有序传承。从宗师清道人李瑞清、国学大师胡小石到游寿先生直至王立民老师及其弟子,历经百年,一脉相承。

师祖李瑞清提出“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的学术纲领,以此指导书法实践。他认为“书法虽小道,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之从篆入,犹为学之必自经始。”“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在书法实践中,他认为:“临帖以碑笔求之,辄十得八九,若但拘守汇帖,无异向木佛求舍利子,必无之事,不可不知也。”他首创的涩行顿挫之笔,成为金石书派的明显特征。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胡小石先生继承发扬了李瑞清的书学思想,并进行了创造性的书法实践。书法有道,但就法而言,不外乎点画、结字与章法。如今人们普遍强调的书法线条,其实就是点画元素,这个问题胡小石先生早有体验,他曾说:“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有肉,有情感。易言之,即须有丰富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面如能破空杀纸,达到运笔之最高要求。”“破空杀纸”是个什么概念?朱中原先生在《清末民初的金石书派与金石书风》讲到:“李瑞清写字是中锋用笔,以笔作刀,以笔法体现刀法。我们知道,金文一般都是用刀先刻在泥范上,再浇铸的,所以要体现刀法,当毛笔以中锋垂直于纸面的时候,为了体现杀纸的力度,每一笔下去、向前运行的时候,都要重重地顿笔,并在运行的过程中带有一种逆势。实际上就是毛笔中锋杀纸运行所产生的一种逆势笔法。”“破空杀纸”是临习的体验,没有精研汉魏碑碣且上溯三代金文者,是无法理解的。关于分布,胡先生曾说:“论布白,但自分行之整齐与否为其入手处,不整齐者,参差得天趣之美,以一行或全章为单位;整齐者尽人工之能,以每一个字为单位。”胡小石先生在理与法上,丰富了李瑞清的书学思想,在实践中将其形象化、具体化,开创了金石书派的新时代。正如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熙所言:“阿梅有弟子胡小石,于三代金文疑字,多所发明。初为书师阿梅,于大小篆隶分,六朝今隶、草隶无不学。既而曰:山阴父子且各立门户。遂取流沙坠简及汉以来断碣荒碑,举世所弃者,穷尽其未发之蕴,而皆以孤峻横逸之气行之。”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游寿先生深得胡小石书学要旨,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建树和饱蕴诗学品质的艺术探索而卓立于当代书坛。她强调艺术要求“生”,何谓“生”?窃以为“生”是一种火候,是圆而不满,到位而不到边的分寸。如陈鸿寿在《画人传》中所言:“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否则,入俗格耳!”老师说“生”就是不能把艺术做到十分,十分熟处便为灰。凡金石气概以“生”来表现,曾(熙)李(瑞清)就高在“生”,他们于碑帖熟到了相当程度,却能写出“生”的气象,乃熟中求生,即是把“熟”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唯此,“生”便有了天趣和情韵。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游寿书法之所以呈现出生涩老辣而又童真天趣的审美意象,皆得“生”之情韵。一方面是继承了李瑞清、胡小石一脉法理;另一方面与她晚年身居北方受北方文化影响有关。北方的粗放和霸气,表现在文字上都与南方不同,就象《好大王》与《嘎仙洞祝文》一样雄强壮美。游寿先生在北方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嘎仙洞遗址北魏石刻祝文,那种真拙芜漫之气,一定是对她的艺术触觉产生了影响的。游先生前半生居南方,后半生客北方,是少有的置身南北,切身体会到南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学者,有南北交织的情怀。从这层意义来认识游先生的书法,就不难理解她的书法表现出来的“生”,不是描述而是流露。从她的传世作品来看,无论大篆、隶书及魏楷,皆布白取法高古,多纵有列而横无行,融金石涩笔与浪漫布白为一体,熔金出冶,大气流走,文质相济,滋味深永。她在题胡小石书曰:“从李梅庵学书,中年见流沙坠简,变旧韵,逸宕遒劲,有苍松古柏之气,寿从游二十年,愧无所成……”此虽谦词,足见游寿先生在继承和发扬金石书派上所下的功夫。王立民老师书中写到:“知胡小石先生书法者多矣,深知胡小石先生书法,游寿师也;学胡小石先生书法者多矣,真能传承胡小石先生书法者,游寿师也!”关于游寿先生的书法,她的另一位学生,旅日书法家高润生先生归纳的也很到位,“北碑融篆隶,笔精妙入神。玉树含金骨,古拙出天真。”长期以来,游寿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注重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出一批卓有建树的人才。她强调“学书人要手、眼并重。”“我写给你看”。书法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写给你看”一句朴素的话,强调了示范作用,道出了领会书写方法的要旨,这种师徒相授方法,也被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读《游寿传》

“综观金石书派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看到这个书派的发生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它在清末民初崇碑书风的大潮中发端,故而形成它特有的书学主张、理论框架和整体书法特征,带有浓重的历史痕迹、时代特点和时空不断进步的人文精神。游寿先生更加注重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的书学主张为其书法艺术增添了丰厚的滋养,成为当代书坛一簇绚丽的花丛。”《游寿传》的这段话,正是对金石书派传承发展的高度概括。逯弘捷先生说:“李胡游王,金石一榜。”金石书派历经百年,瓜迭延绵,宛如镶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串珍珠大放异彩。

沈鹏先生说:“她是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仅从书法的角度来认识,游寿先生堪称本世纪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人物。”《游寿传》就是中国书法史上有独特地位的一部名家传记。

2020年3月29日 塞上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习画
后一篇:青山依旧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