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杂谈之七十一
拉马克学说为何会出现两次被否定?
一
自从拉马克发表生物进化学说两百多年来,已经有两次被彻底否定了。第一次是生物进化学说才面世,就立即遭到以居维叶为首的《神创论》者的批判和声讨,由于居维叶的背后有强大的教会势力撑腰,加上老百姓普遍反对,所以没有经过几个回合,拉马克就败下阵来,最终被彻底的否定了。显然,这一次被否定,不是拉马克学说本身有问题,而是教会势力实在太强大了,拉马克学说根本不是它的对手。
五十年后,由于教会势力的大大削弱和达尔文的竭力推崇,拉马克进化学说得以东山再起,但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再次遭到了厄运,它又被自诩为“进化论的拥护者”的魏斯曼用“种质连续学说”彻底否定了。而且,这次否定得如此之彻底,以致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拉马克学说是错误的理论。
如果说拉马克学说第一次被《神创论》者彻底否定的原因,是老百姓普遍信仰上帝的结果;那么,拉马克学说第二次被否定,是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了二十年之后,那时,生物进化论已经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为什么一下子又会被否定了呢?难道是拉马克学说本身真正有问题,抑或是又出现了变相的《神创论》迷惑了大家的眼睛?
二
要弄清事情的缘委,还得从魏斯曼本人说起。魏斯曼原本是德国弗赖堡大学动物研究所所长,后因眼疾改行研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1885年,他发表了“种质连续学说”,认定所有的生物细胞中存在种质和体质两种物质,其中种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专管生物的一切性状世代相传,且不受任何外来的影响;体质则存在于细胞的其他部位,专管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及接受其它外来的信息。因此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接受外来的影响,都不可能影响生物的种质。他为了证明种质连续学说的正确性,特地精心设计了一套“老鼠断尾实验”,他把一对健康的老鼠,断去尾巴,使之交配,然后再在其后代中重复做这样的实验,先后一共做了二十二代,他发现第二十三代的老鼠的身上,依然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于是,他就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实验的结果,并声称“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被他的老鼠断尾实验彻底推翻了。”
魏斯曼否定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以后,还以达尔文的继承者自居,创立了新达尔文主义学会,公开宣布该学会的宗旨是:“坚决否定任何形式的获得性遗传,确认以生存斗争为导向的自然选择是生物界进化的唯一途径。”
由于魏斯曼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所发表的种质连续学说和老鼠断尾实验结论又似乎很有道理,所以,他的新达尔文主义学会一出来,立即就得到一大部分生物学者的支持和响应。魏斯曼本人也被吹捧为“在十九世纪中,在达尔文之后对进化论贡献最大的人”。可见,当年魏斯曼发表种质连续学说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否定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而是想根本上否定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这就是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第二次被否定的根本原因。
三
现在,让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客覌地分析一下,看看魏斯曼对拉马克学说的第二次否定究竟是为了什么?
首先,拉马克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古代的生物衍化而来的,各种生物的性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魏斯曼则认为,一切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其体内的种质决定的,而种质是代代相传的,它不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各种生物的性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始终不变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神创论》。
其次,拉马克认为,生物在生活环境的变化、杂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能发生变异,由变异引起的后天获得性中,有一部分能够通过遗传保存下来并逐步地积累,所有家养动物的驯化就是通过人工选择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魏斯曼则认为,任何形式的后天获得性都是不能遗传的。
再看看魏斯曼所发表的“种质连续学说”是否真正符合科学道理?按照魏斯曼的解释,每一个生物细胞中都含有种质和体质,其中种质是专门管生物性状的遗传且代代相传的。但是,根据许多生物学家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细胞中确实存在着种质和体质。
至于老鼠断尾实验,也无法证明获得性遗传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切断老鼠尾巴,本身就不是后天获得性,而纯粹是对老鼠的伤害。再说,拉马克也没有说生物的所有变异都能够遗传,而只是认为“于人类有利的变异才能通过遗传被保存下来。”关于这个问题,达尔文在讲到“自然选择”时解释得更加清楚,他说:“有利的变异,若不是至少有一部分在子孙中得到遗传,自然选择就不能发挥作用,”(见《物种起源》笫66页),他还说:“自然选择是每时每刻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见物种起源第56页)。我想,这大概是达尔文对“获得性能否遗传”所作的最最清楚的解释。既然魏斯曼是专门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且,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选择的部分,对于达尔文在自然选择方面所作的这些解释,他总不至于不理解吧!。
由此可见,魏斯曼的最终目的,并非单单为了用老鼠断尾实验来否定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而是最终妄图用他的“种质连续学说”(实际上变相的《神创论》)来替代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四
对于魏斯曼的这种做法,必然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首先是广大的育种家们,因为,他们的全部工作就是用改变作物的生活条件和杂交等方法使之产生变异,然后再在其中选出优良的个体,并通过遗传使这些优良的性状保存下来,最终培育出新的品种来。如果生物所有的后天获得性都不能遗传,那么,他们的工作还有意义吗?
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德谟利克科研小组,就曾经率先用黑猫和白猫杂交后得到的黑白相间的花猫能够稳定遗传的事实,来驳斥魏斯曼的任何形式的后天获得性不能遗传的理论。但是,在那个时候,生物界的舆论全部被新达尔文主义者所控制,所以,当德谟利克科研小组的实验报告传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不仅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被他们嘲笑为”不懂遗传规律”的外行。就这样,德谟利克科研小组辛辛苦苦地花了六年时间的研究成果,被新达尔文主义者轻易地否定了。
从此以后,老鼠断尾实验就成为他们否定获得性遗传理论的杀手锏,谁要是反对它,谁就要被嘲笑为“不懂遗传规律”的外行。
但是,真正的科学家是不怕嘲笑的,1920年,美国的著名果树育种家布尔班克出版了《如何培育植物为人类服务》一书,在书中,他以一生中培育出数百种优良果树的经历为例,来论证生物的变异和遗传之间的关系,他说:“秉赋最好的物种和个体常获得胜利,这要依靠变异,也要依靠不变。不变就是遗传,如果没有変异,就不能前进,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来固定它,那么,这种变异只能是昙花一现,自然界中就永远不可能有稳定的物种。”他还曾经说过,“不相信获得性可以遗传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进化论者。”对这些来自反对者的声音,新达尔文主义者是从来不屑一顾的。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前苏联的著名果树育种家米丘林提出了与布尔班克相似的观点,认为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杂交与生物产生变异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其中有利于人类的变异必须遗传下去才会有意义。这种观点和拉马克驯化家养生物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这一观点一提出来,就立刻遭到新达尔文主义者的激烈反对。遗憾的是,米丘林的继承者李森科没有能把获得性遗传理论当作一门科学来深入研究,而是把它当作打击异己的政治手段,坚决否认生物体内有遗传物质的存在。最后随着李森科在政治上的失势和垮台,新达尔文主义者理所当然地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