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有关《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理论的典型实例  说明:《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

(2017-01-19 09:11:33)

四,有关《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理论的典型实例

 

说明:《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理论,是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论点。拉马克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指出:某些生物个体在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同类型之间的杂交或某种不明原因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由于这种变异了的性状,是这个生物个体原本所没有的,所以,拉马克就把它称之为“后天获得性”,简称“获得性”。由此可见,拉马克所指的“获得性”,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这种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原因影响下产生的,二是这种变异对生物本身的生存是有利的。拉马克认为,如果影响生物个体产生某种变异的因素继续存在,那么,这种变异就能遗传给后代并逐代地积累和增强。拉马克把这种“获得性能遗传给后代并逐代积累的过程”称之为《获得性遗传》。拉马克在研究家养动物获得性遗传的过程中,发现家养动物的获得性遗传和它的某些器官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具体的讲,某些器官使用得越频繁,会越来越发达,而另一些器官如果长期不用,就会逐代地退化,拉马克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用进废退》。拉马克认为:生物界的进化,主要就是通过《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来实现的。

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理论一问世,立即遭到了居维叶的《神创论》所封杀。居维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造物主分别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完全是毫无根据的异端邪说。后来,魏斯曼又用“老鼠断尾实验”和《种质论》再次证明《获得性遗传》理论是错误的。直到现在,依然还有人认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理论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

那末,在自然界中,有没有证明《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理论的实例呢?应该说,这样的实例是多得数不胜数,只不过是许多学者不愿意承认罢了!

下面所列举的内容,全部都是有关《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方面的实例,供广大的读者在研究时作参考。

 

(一),我国古书中最早记载的有关《获得性遗传》的实例。

 

在我国的古书中,曾出现过不少有关《获得性遗传》的实例,其中最早的要数《晏子使楚》这个故事中记载的晏婴和楚王的一段精彩的对话。故事中说:楚王正在宴请齐国的使者晏子的时候,堂下有一个人被绑着走了过去,楚王问:“堂下何人?” 对曰:“齐人也。” 楚王又问:“何坐?”对曰:“坐盗。”楚王微笑着问晏子:“齐人善盗乎?” 楚王的这样安排,本来是想以“齐人在楚国为盗”来羞辱晏子的,不料晏子却回答说:“臣闻之,橘生淮南,是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水土不同之故也”。接着他又话锋一转,说这个人在齐国时是良民,到了楚国就变成小偷了,这大概也是由于齐国和楚国水土不同的缘故吧。结果弄得楚王非常尴尬,只得涨红着脸,自嘲地说:“圣人非所与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这篇两千多年前留传下来的极为著名的短文,记述的虽然是一个发生在当时的历史故事。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先人们就已经知道,生存环境的改变,会使植物的性状发生变异,而且,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这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获得性遗传》的典型实例。

 

(二),布丰手稿中关于人体上阑尾起源的论述。

 

人体上有许多痕迹器官,例如:汗毛、趾甲、阑尾、尾骨等等。这些痕迹器官,对人体没有什么作用,有的甚至还有害处,比如,阑尾,一旦化脓发炎,轻则引起疼痛,重则危及生命。

人体上为什么会有一段阑尾?令《神创论》者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他们知道,万能的造物主是决不会愚蠢到在人体上专门制造一个对人体绝对有害而无益的器官的。

关于阑尾的起源,布丰曾经在手稿中作过如下精辟的解释:“从解剖学上分析,人体上的阑尾和食草哺乳动物的盲肠处于相同的部位。从生理上看,食草动物的盲肠和消化草类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几乎所有的食草动物,都有相当发达的盲肠。)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的食性,原本可能也是以草类食物为主,在那个时候,人体上也曾经有过相当发达的盲肠。后来,只是人类祖先发明了种植业,因而其食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草类食物为主变化为以种子和块根类食物为主。于是,盲肠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而逐渐萎缩,经过了无数代以后,原来的盲肠终于逐步退化成了目前大家看到的阑尾。我想,关于阑尾的起源,大概没有比这个更加合理的解释了”。

在布丰这段有关阑尾起源的论述中,虽然还没有提到“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等方面的概念。但他已经明确地指出,生活习性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变异,这种变异能遗传给后代并能逐代地积累和增强。

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用更加合理的科学理论,来推翻布丰关于人体上所有痕迹器官起源的解释。

 

 

(三),墨西哥盲鱼的发现为《用进废退》理论提供了铁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墨西哥的地下洞穴探险家们在墨西哥某个山区的地下洞穴中,发现了一种眼睛完全失去视觉功能的盲鱼。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墨西哥动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地质学家仔细地考察了岩壁上残存下来水线痕迹后认定:在若干万年前的一次山洪暴发中,洞外水域中的水曾经大量地灌进了岩洞,山洪暴发过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而岩洞壁上残存下来的水线痕迹,就是当年洪水进入洞穴的证据。所以,他们认为,现在岩洞中生活着的那些盲鱼,很可能就是当年随着洪水进入洞穴的鱼类的后代。

继地质学家之后,动物学家们将生活在岩洞内的盲鱼和生活在洞外水域中的鱼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发现这两种鱼在外形和结构上基本相同,它们同属于脂鲤科,它们唯一的差异是盲鱼的眼睛完全失去了视觉功能,而生活在洞外水域中的鱼的视觉是完全正常的。墨西哥的动物学家经过了认真的研究以后,认为盲鱼和生活在洞外水域中的鱼曾经有过共同的祖先,他们对于盲鱼致盲的原因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在数万年以前,在岩洞附近的水域中,生活着一种脂鲤科的鱼。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中,一部分脂鲤科的鱼随着洪水进入了暗无天日的地下洞穴。洪水过后,这一部分鱼就在地下洞穴中生存了下来,其中有一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并繁殖了后代。由于在地下洞穴中,伸手不见五指,眼睛的视觉就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于是就渐渐地退化了,经过了无数代的遗传和积累以后,这些鱼终于成了完全失去视觉的盲鱼。墨西哥动物学家对盲鱼起源的这种解释,很快就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动物学家的认可。同时,也被公认为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理论的典型实例之一。

 

其实,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著作中,都曾经提到过穴居动物眼睛丧失视力的典型实例,并明确指出:这是由于在黑暗状态下眼睛长期不用而逐代衰退的结果。但反对者们始终认为,在自然界中缺乏同类的对照生物,且没有可信的客观依据。墨西哥地质学家在岩洞壁上发现的水线痕迹,证明了若干万年以前确实有鱼随水进入了岩洞;墨西哥动物学家又通过研究证明了盲鱼和洞外水域中的鱼同属于脂鲤科,它们确实具有共同的祖先。这两项过硬的铁证,终于逐渐地平息了《用进废退》理论反对者的声音。

 

 

(四),烫水鱼的发现为《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普通的鱼类,只能生活在三十五摄氏度以下的水域内。但也有极少数鱼类,能在四十五摄氏度以上的水温中照样生存,由于这样的水温已经有点烫人,所以,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生活在四十五摄氏度以上水域中的鱼类称之为“烫水鱼”。这类烫水鱼,一般生活在温泉地区,像我国云南某些地区的温泉里,就生活着能耐四十八摄氏度以上水温的烫水鱼。这些烫水鱼的存在,为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在世界各国的文献记载中,能够耐最高水温的烫水鱼叫加西亚,它生活在一个名叫伊都鲁普海岛上的热水湖中。关于这种烫水鱼的发现,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据说,在一九三六年夏天,法国的旅行家雷普在茫茫的大海上突然遇到风暴。顷刻之间,他所乘的船被巨浪掀翻,他抱着一块船板被卷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时,他已一天没有进食,正当他饥肠辘辘、无计可施的时候,瞥见附近的小溪里飘着几条似乎还比较新鲜的“死鱼”,于是,他从小溪中捞起这些“死鱼”,又从救生袋中取出了行军锅,把这些鱼放在锅里煮了起来。煮了一刻以后,他陡然发现锅里的鱼又“活”过来了,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锅里的鱼游动得更加欢了。当然,这些鱼最终还是被他煮熟吃掉了。

第二天上午,他遇到了两个上岛休息的渔民,渔民告诉他,这座小岛,名叫伊都鲁普,是一座无人居住的荒岛。被他煮了吃掉的鱼,叫加西亚,它们原来生活在山顶上的热水湖里。由于前两天刮起了风暴,大量雨水泻进了湖中,以致部分湖水溢了出来,有些原本生活在湖中的加西亚鱼随水进入了附近的小溪中。因为加西亚鱼习惯生活在水温很高的热水湖中,一旦进入小溪以后,就被小溪中的“冷水”冻昏了。当锅里的水温升高的时候,这些加西亚鱼又苏醒过来了。

雷普听完了渔民的讲述以后,就请求渔民带他去看一看热水湖。这个热水湖离他们休息的地方不到两英里,只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到达湖边了,湖约莫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像个天然的大澡盆。湖的四周有许多缺口原本与附近的水域相通,不过眼下早已被阻塞了,只有下了暴雨以后,湖中的水才能有一部分被溢出来。湖水很清,阵阵加西亚鱼在湖水中安祥地游弋着。雷普取出了随身携带的温度计,在湖水中测了一分钟,温度计上指示的水温竟然达到了摄氏六十二度。

当天下午,雷普跟着两位渔民到了他们居住的岛上,不久就回到了法国。

雷普回国以后,把这段奇遇告诉了好朋友刹查。刹查是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对雷普介绍的情况很感兴趣,第二年,刹查和雷普在渔民带领下再度登临伊都鲁普岛,对全岛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对烫水鱼加西亚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热水湖原本一个古老的火山口,四周与附近的水域相通连的,湖中生活着多种鱼类。不知从何时开始,湖底产生了裂隙,一股地热通过裂隙使湖中的水温不断上升,当水温超过三十摄氏度时,绝大多数鱼类都通过缺口逃往附近水域,只有加西亚鱼的祖先和其它少数几种鱼留了下来。后来,四周的缺囗由于某种原因被堵塞了,随着水温的不断上升,除了部分加西亚鱼的祖先产生了适应烫水的变异而被保留下来以外,其它的鱼种全都绝灭了。因此,在现今的热水湖中,水温虽然已经高达六十二摄氏度,加西亚鱼照样能够在其中生活,这完全应该归因于《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后来,有人不同意刹查的说法,认为这纯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刹查对此没有反驳,只是平静地说:“先生们,请你们好好地想一想,如果‘获得性’不能被‘遗传’,‘自然选择’能够起作用么?”

 

 

 

(五),某些害虫产生抗药性是《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一直是让农民头痛的事情,自从发明了农药以后,使用农药就成了消灭害虫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在部分害虫中突然产生了抗药性。

部分害虫为什么会产生抗药性?这个问题,用《获得性遗传》理论很容易解释清楚。因为在较长的时期中使用了某种农药以后,在这种农药的影响下,有极少数害虫会产生抵抗这种农药的变异,一开始具有抵抗这种农药的害虫的个体数目往往微不足道,但这种“获得性”能代代“遗传”下去,且害虫的繁殖力极强,所以,用不了多久,具有抵抗这种农药的害虫的数目就非常可观了。

本来,这样的解释是一目了然的,即使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也都能够听得懂。但是,有的学者却偏偏不认账,按照他们的看法,凡是能够遗传的性状,都是由相应的基因控制的,在一般情况下,基因的组成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代代相传的。人们使用了某种农药,当然也不会使这些害虫体内的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那么,那些害虫体内的抵抗这种农药的基因是从何而来呢?他们的解释是:“这些害虫的身体里原本就存在着抵抗这种农药的基因,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来罢了,当人们使用了这种农药以后,那些身体内不存在抵抗这种农药基因的害虫全被杀灭了,而身体内原本就存在抵抗这种农药基因的害虫存活了下来并大量繁殖后代,所以就出现了大批具有抵抗这种农药的害虫。” 他们的这种解释,粗看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但是,如果再进一步问:那些害虫原本存在的抵抗这种农药基因又是从哪里遗传下来的呢?难道这些害虫的祖先早就预见到人类有朝一日要使用这种农药了吗?。

由此可见,他们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和居维叶的《神创论》及魏斯曼的《种质论》一脉相承的。

 

 

 

 

 

(六),辐射育种的成功又为《获得性遗传》理论增添了新的证据

 

辐射育种是上个世纪后半叶育种家们发明的一种新的育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某些植物的种子置于某种射线下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使其基因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性状,然后再在其后代中进行精心地选择,选出其中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让它们单独地繁殖后代,从而培育一个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来。

辐射育种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可供选择的变异个体,从而大大的缩短培育新品种所需要的时间。

半个世纪以来,育种家们用辐射育种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包括大豆、玉米和瓜果蔬菜在内的多种新的品种。这些新的品种,一般都具有高产和优质的特点,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辐射育种的成功,也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两百多年以前,拉马克当然还无法知道射线和DNA、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存在,更料想不到后人会用射线照射植物的种子使之发生基因突变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但是,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早已明确的预言:生物个体在物理的、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下,能产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这种变异能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最终会形成一种新的类型。

而辐射育种过程中应用的射线,就是一种存在于生物体外的物理因素,因射线辐射导致基因突变而引起生物体上出现的新的性状,肯定不是从这种生物的上代遗传下来的。因此,可以认定,这种性状是“后天获得性”,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后天获得性”确实是可以遗传的。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是正确的。。

 

以上是我列举的有关获得性遗传的六个典型实例,其实,像这样的实例,人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遇见。事实上,自古以来,所有的育种工作者们,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全都是《获得性遗传》和《人工选择》的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