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持、默念、颤声、外金刚持、内金刚持
五种念咒方法(出自上师南公怀瑾、元音老人,还有我的见解)
注意:传统式,持咒分为:微声、默声、颤声
三种念咒方法——但是,其实是五种:
【微声】可以分为“外”金刚持、“内”金刚持,这是两种!
前者(“外”)是嘴唇微动,不出声音,或者只出很小声音,让自己听到就行,动嘴唇是为了提醒自己别走神
——初学者一般都用这种,因为最简单;
后者(“内”)则强调牙关紧闭(别用劲),嘴唇不动,咒音在口腔里嗡嗡的振动口腔,————念一会儿就会觉得“憋得慌”,我不喜欢
传统上,人们都把【默念】和【瑜伽持】作为一回事,连南公怀瑾和元音老人这两位大德师尊也没把【默念】和【瑜伽持】区分。他们提到“瑜伽持”或者“默念”的时候往往是同时指的这两者,可能是他们举得一般人根本也分不清楚默念和瑜伽持的区别,所以没细说。
同时,我发现他俩都建议初学者从【外金刚持】做起——我把各种持咒方法都试验过,发现南公怀瑾、元音老人这二位师尊的苦心:【外金刚持】确实最容易入门,最适合于初学者,而大多数人根本分不清【默念】与【瑜伽持】的区别,多数人弄着【瑜伽持】不小心就“拐”到了【默念】里面,而默念是容易走火的。所以二位师尊建议大家用【外金刚持】,而对【瑜伽持】没深入讨论。
其实【瑜伽持】【默念】不是一回事。
【瑜伽持】很安全,一旦进入【禅】状态,不会走火,因为【瑜伽持】的时候你已经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此处必须纠正大家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这样易走火,错了!根本不会走火!
容易走火的是【默念】,因为默念的时候,人容易“憋得慌”,因为有【主动意识】去念咒,却又不让出声音......另一个原因是,你老是带着【主动意识】会很累。
But【瑜伽持】的时候不会“憋得慌”,
要领在于:
【瑜伽持】要把注意了从【“我念咒”】转移到【我听咒】,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别使劲)去听周围一切细微的声音,把他们全都观想为咒语!!
另外【瑜伽持】持咒时候必须【字字清晰】,保持高度清醒,用脑子【硬记】持咒多少遍了
(这个“硬记”的“硬”是强调注意力集中在咒上,而不是让你费劲)
总的风格是“天人合一”慢慢淡化“自我”这个意识,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和咒语融为一体,
——如果觉得费劲,就没进去【瑜伽持】的状态,有可能是不小心又回到了【默念】的状态;
——如果打瞌睡,也失败了,真正进入【瑜伽持】之后,人很清醒,并且似乎能隐隐约约地感到:“宇宙一切我都能察觉到,我与宇宙已经融合......”
下文引用元音老人说的
1、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牙微微闭着,别使劲咬,微微闭着是为了让你别张大嘴、别出大声....注意越放松越好)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2、开始时集中精力心念耳闻,念念会松一些。假如从开始一直都紧张地盯着念咒,不容易入静。至于紧松严宽怎样合适,要自己去感觉掌握。过松易睡,过紧不易入静。如手中捉一只雀一样,抓紧了会捏死它,松了雀又飞掉了。要掌握到不松不紧、正好合适为度。嗝气不用管它,不要压制它,放屁也让它放。
(注:这段文字的作者说的是,念咒中,打嗝放屁不用管它,【可以释放】,而另一篇文章则说【必须】释放,因为,打坐念咒时,打嗝放屁说明你的经络通了!!所以,打嗝放屁千万不可憋着,一定要顺其自然,同理,大小便也不能憋)
3、念咒我们不用精神,在心里转,“嗡……”不要出声,这有什么费劲的,不费劲的。
4、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
5、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或佛号)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问:持咒如何持才是正确?要不要回向?
答:持咒可以消业障,启发内心的光明,咒又叫总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浓缩成几个字,是佛法的总纲。
持咒要领,第一、不要希求什么,不求超常识的神秘,佛法是超功利的,一切无求,你所得到的远比你所求、所想像的多得多。第二、持咒之前先调心,没有杂念和妄想,也不求什么,只为朝向发掘真我、追求真实、认识自己而持诵,这是真正的持诵,真正的发心。
至于要不要回向?回向不回向都没有关系。回向是一种愿力,我们的心一念三千,愿力可以改变周边环境,可以改变自我,由凡夫修成佛是由于愿力。密宗有活佛转世,也是愿力的实现,绝非迷信。回向很好,为某事而回向,为众生而回向,为世界和平回向,为国泰民安回向,这都很好,你如果不回向,也不会落空,正因得正果嘛!
持咒、参禅、观心都是修行者很好的方便法门,但是要打成一片,有空就提起,坐公车、火车、骑机车……都可以念,可以默念,也可以用只有自己听得见的金刚念。
持咒的威力不在咒的本身,它只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你心灵的无尽藏,持任何一个咒,功德都是一样。咒愈短愈好,文殊菩萨有‘一字咒’。咒有一个字、二个字、十个字、二十个字的,再多就不顶好。有些咒很长,其实它的本文只有几个字,持的时间、地点都无限制,睡觉可以持,上厕所也可以持,只要默念、不出声就可以了。
上面是元音老人原文———下文是是我写2011年写的。
作者说:微声、默声、颤声三种我都试过,都管用。
哪一种最管用呢?从振动脉轮的角度说,好像是颤声,因为声波的力量太明显了,颤音能震动到所有细胞,让你从灵魂到肉体都被咒语净化。从“进入禅定”的角度说,瑜伽持最管用,但是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把【瑜伽持】弄成了【默念】
颤音关键在震动,声音挺大,但不是让你嗷嗷喊。。。嗷嗷喊耗元气,伤身体,和我们持咒的目标背道而驰。嗷嗷喊声音大靠的是调门高,而颤音则是振幅大,声音深远。“调门高”和“振幅大”不一样,初中物理书上有。。。前者侧用嗓子,时间久了会沙哑,后者侧重丹田气,侧重胸腔腹腔。
为了达到“振幅大、声音深远”的颤音效果,你可以念咒慢慢地,慢并且维持住声音不断,(也就是拖长音)就比较好达到效果。。。如果你念咒的时候没觉得
颅腔 胸腔 腹腔
嗡嗡嗡的颤动,没觉得威严(让你感觉自己增加力量)或者恐惧(恐惧是因为你自身有业障,他们害怕咒语),那就念错了。
注意用颤音千万别弄得自己喘不过气,一定要先长吸一口气,再拖长音嗡隆嗡隆持续振动。如果弄得自己喘不过气,就错了!!————是否喘气顺利、是否嗓子疼,这是【判断】自己颤音念的对不对的【基本标准】,如果弄得自己难受,就不对。
我现在用的是瑜伽持:
优点:1,不影响左邻右舍。2,带你进入禅定状态。3,念得快。。。
缺点:一旦不小心把【瑜伽持】退化为【默念】那就错了。
注意缺点2在被超越之后,也就是真正的“瑜伽持”的时候(这时不走神)你就容易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差不多是冥想,但是一般人可能不会这么明显,只是略微有点冥想的感觉,而不是完全进入冥想状态.......即使是略微有一点冥想的感觉也管用,这会让你一天到晚脑子里永远回响着这个咒....
使用【瑜伽持】的人一定悟性高,否则领会不到:
瑜伽持是“观听”,而不是“默念”,
瑜伽持是“天人合一,无我无外物,全宇宙念咒”,而非“我在念咒”,
瑜伽持是“平淡自然”,而非“费劲、憋得慌....”
瑜伽持是“字字清晰,遍数牢记”,而非“昏昏沉沉,差点睡着”......
达到上述效果,关键在“静下心来,平心静气,慢慢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于【听觉】,越来越集中,听最细微的声音,并且从一开始就把一切能听到的声音都观成咒语,并且是字字清晰,然后开始用脑子记,一遍一遍的记自己持咒的遍数...
整个过程毫不费劲,如果有丝毫的费劲,说明你失败了,极有可能是你从【瑜伽持】拐到了【默念】里面....”
冥想的时候其实不容易走火,因为那时候你已经“进去了”,容易走火的是你刚刚静坐一会(或者刚刚念了几句)、还没完全投入的时候,这时候如果隔壁突然一声巨响或者你手机响了,就容易走火了。。这时候怎么办呢,立即用
颤音
念咒,如上文所说,颤音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是用【振动】打通经络与气轮。而前几句说的走火的情况,必然是因为惊吓而让你的经络堵塞,所以要赶紧用颤音振开它,用颤音把自己包围,在嗡隆嗡隆中感到咒语的威严,从而找到平静、找到安全感,重新顺气。
——————————————————————————————————————————
下文是南怀瑾老师说的:
(注——南怀瑾老师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念的是别的,就不一定这么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念佛的方法:这样念上一百天,保你身体健康起来,一切内病外病都会好——南怀瑾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二、三种供大家参考。
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
现在分述如下:
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注:此处,即
我上文说的,把【瑜伽持】和【默念】混起来了,有时用“默念”这个词来表述【瑜伽持】的意思)
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在那里默念。
念佛,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肚脐以上,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不在前面,而在中间,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另外有理由,不去管它。
(注——南怀瑾老师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念的是别的,那么意念就不一定守在他说的这个地方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总要把思念集中在这里,耳不听外边,要听这里在念佛的声音;眼不看外边,要看这里:本来看不到,好像看得到,这时心情安静,只听到内在的念「南-无-阿-弥-陀-佛」
,字字听到清楚,慢慢的念,而都听得到。
如果听不清楚,便是心跑到外边去了。便要重新念起,念到一字一句都听清楚,连念到一百零八句,也都能够听得清楚,这样虽没有得定,但与定也差不多了。
因为念到一百零八句,能没有妄想杂念,做到一心不乱,是很不容易的。
你尽管念下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久而久之,突然间念佛念停了,念不起来了,你再想念,还是提不起来。
这时候,你感到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这时候就是定。
此后,更需勤加练习,愈练习愈好。能做到这一步,是千难万难的事。
第二种念佛,为微声念佛。(“外”金刚持)
坐着念,念的声音只有自己的耳朵恰恰听到,旁的人如果没有挨得很近,是听不到的。嘴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字字清清楚楚,耳听得到,眼好像仿佛也看得到。
每连续念了十句,暂停一下再念。当念的时候,当然没有妄想杂念,偶有妄想,这是初学的人常有的事,不去管它,还是十句的念下去。
念了十句,休息一下再念。念时必需听得清清楚楚,到后来连自己身体都忘记了,到了这境界,既不散乱,也不昏沉,也可以得定。因为散乱和昏沉,
多半为身体所障碍。
第三种念佛,为大声念佛。(颤音,关键在震颤,震开脉轮)
但也不要大喊大叫,把气叫开来,因为这样不但不会得定,而且没有好处。所以,要把声音归纳到身的内部,一口气一口气地念。等这口气念完了,闭起嘴巴,等一会儿,由鼻子吸气,待气吸得充满了再念。
这样念上一百天,保你身体都会健康起来,一切内病外病都会好。不但如此,因为这是配合气来念,便是无上“气功”,所以念过一百天,把膀子一拉,可以发出劲来。
这种方法不但内心得清静,身体也会好。
(注意上文,我写的我念咒的亲身感触,其中【颤音】的特征、效果那部分,和此处南怀瑾老师说的一样)。
但要注意一点,念时绝对要用鼻子吸气吸得饱满,如果念得上气不接下气,用嘴吸气,那不但不会得定,而且反有害处,身体会搅坏的。所以特别要注意,当气不足,念不下去时,就得停,进行吸气后再念。
照这样念法,心身才会得到益处,而且容易得定。念到最后,你不想念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这就是定。
这种念法采取大声念佛,同时会发出金刚之声,那是念的声音好像金石之声,这种声音,可以影响旁人,他们听到了也会清静,有这样大的好处。
还要注意一点:初步练习时,应当静静的念,嘴唇不过很轻微地动,牙齿不动,只有舌头在弹着,气由体内发出,这样身体才有益处,也容易得定。(此处是内金刚持)
————最后楼主我说一句:这几种念咒方法你最好全都试试,自己对比对比各种感觉,越“对比”,你悟得越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