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阅读分享
(2019-09-30 23:21:43)
标签:
it教育 |
《脑科学与课堂
BTT目标1,营造积极的、快乐的、有目的的学习氛围。本章内容大部分比较直观易懂,但在“学校与养育者的连结”上,一开始我甚是疑惑。联想起在辅导学生参赛时,我将他们努力备赛和比赛的情境拍下传至家长交流群,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家长是看得到的,这些孩子往往都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备赛和参赛,应该正是这种“连结感”所起的作用。另外,读到本章《生物家族史》的课例,我也设想让学生将全家福照片带来作为PS课程“设计照片相框”任务的素材,并将学生作品在班里展示。
BTT目标2: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鼓励把秩序感和美感带到教室。环境的整洁、新异变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正是所谓环境育人,看完本章我不禁设想如何从环境的角度建设信息技术课堂文化:在计算机教室设置作品墙,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设置阅读角,摆放学科相关的课外书,拓展学生眼界;设置创新之星专栏,进行榜样引领……
BTT目标3:设计学习体验,,建立“全局观”,做好单元教学计划。本章特别提到视觉组织图对学习和记忆的关键作用。图形化表征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比如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激发发散思维。从课题研究上看,以图形表征建模也更能直观准确的表达相关理论和策略,给阅读者留下较深印象。
BTT目标4:教授掌握内容、技能和概念。本章的脑科学专业知识十分丰富,首先介绍了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接着,重点提出为掌握学科内容、技能和概念而实施艺术整合教育意义,最后,给出形成深刻记忆的教育策略。说到艺术整合教育,数字艺术创作完全可以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比如图像合成、程序绘图、3D设计……“从技术走向艺术创作”更利于学生将容易遗忘的操作技能转化为长时记忆,同时激发创意。
BTT目标5:鼓励通过提升创造性和革新的思维对知识加以延伸和应用。本章列出多个研究证明:经常性让孩子完成创造性的任务不仅能提高认知功能,同时还能改变大脑结构。同时提到:“人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他们考虑如何实现想法,或实施想法的计划时,能想出更多和更有创造性的办法。”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课题研究基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理论依据。
BTT目标6:学习评估。评价反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在哪?评价的间隔效应是什么?如何以测试培养学生提取学习的能力?都可以在本章找到结论。本章最后介绍的档案袋、学生日志、表现性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也很具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