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文化“苦行者”
“透过镜头我常感动又感慨,我们的先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已经创造了那么精美的文化和艺术,现在我们谈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最首要地要从尊重历史开始。”董建成说,多年来,自己用相机为土生土长的家园留下影像的同时,也目睹了因为拆迁,绍兴不少人文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变,老绍兴的美丽在悄然流逝。
就在前不久,他接到嵊州当地的一位村民的电话,说他们那边有一个祠堂因年久失修要倒塌了,于是他赶紧过去用镜头把它记录了下来。而这样的经历,在其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极为常见。
“说实话,很心痛。”董建成说,这几年,眼见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沉淀了古人智慧结晶的许多“宝藏”却越来越少了。像他的摄影作品集《水乡夕拾》中,那些古宅老桥,目前还完好无损的,据他不完全估计,只剩下两成左右了。再如一些房产商在开发房产时,经常会把一些古桥、古建筑毫不犹豫地拆掉,再重新造一些仿古凉亭等景观,那如果在当初规划时,能把原先的古建筑好好规划保护一下,本身就是一道很好的景观。
“不能僵化地进行文化传承,而应学习先进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采访中,董建成说在其后来不断的拍摄中,他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确是一个宝藏,它绝非过时,而是现代人对它的研究不够。在传统文化中,能让我们提取一种从容、智慧的精神,用来指导和推动当下的现代化进程。
他给记者举例说,他在嵊州崇仁一个古村落采风时,看到当地人把池塘分成9格,按先后顺序把饮用水、洗菜、洗衣服等分成不同的功能区,非常地科学。当今,绍兴提出“重建水城”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首先要摸透传统的家底,而这其中古人的不少做法和智慧值得借鉴。
“对文化的传承,还要有一种批判精神,这一点在绍兴老乡鲁迅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在绍兴,鲁迅绝对是一个“文化坐标”。但在董建成看来,鲁迅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而不能一味地“伪鲁迅”。身为绍兴咸亨集团的文化总顾问,董建成沿着鲁迅的人生足迹,对其作过非常的全面的了解。他说,不少人提起鲁迅,总会想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但鲁迅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精神很丰富的男人,是一个敢说真话,热爱生活,具有创新精神,敢开窗户的人。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迅,了解他的思想,就能把一个真实的鲁迅告诉大家。
“这几年,通过镜头看的东西越多,越会对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的想法,而许多想法得不到理解,有时会很痛苦,想呐喊,于是就通过镜头来真实地表达。”董建成说,摄影的力量对社会的改变,超过其他的艺术形式,人人可以借助摄影为社会呐喊。
以人为本
倡导“见素抱朴”
这些年,董建成创立的创意设计工作室也风生水起,跨界为一些地方做旅游创意规划。对于旅游开发,他有着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倡导“见素抱朴”。
“我真见不得一些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可以打造景观搞旅游开发的,在我看来,那就是罪人啊。”董建成说,在当今,人心都较易浮躁,不少现代人的旅游其实就是为了追求生命的一片宁静,一片干净,所以在旅游开发中要扬长避短,自然而然地诞生,不能太过于注重营销,把最本质的东西丢掉了。
“旅游开发,不在于建多少,而在于保护多少。”三年前,董建成在给山东昆嵛山风景区做旅游规划时,就提出“见素抱朴”的理念。据悉,山东昆嵛山是一个革命根据地,住着许多老革命,而且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尚未被污染的河水可以直接饮用。该规划区域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包含着6个村庄。
“在调研中,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在村民家中,我看到房子的砌墙中留有5个洞,一问才知道,这是村民给蜜蜂过冬用的,当时我真的被这样一种原始纯朴的做法深深感动了。”经过这样深入的调研,董建成当时就提出,不但村庄一个不拆,村民一个不迁,还要吸引有想法、有才能的年轻人回村来。因为“真正的新农村建设,是要留得住乡愁的。”在规划建设中,本着淳朴的村民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业作为景观,把深受空气污染的大城市的人都作为他们的目标客户。
“生态搞好了,倦鸟总会归林的。”董建成说,在这几年从事旅游规划中,他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并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融会贯通,若遇到理念定位相左的开发商,他往往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谈到家乡的旅游开发,董建成表示,当今绍兴的旅游仍停留在课堂上,以“鲁迅”而“鲁迅”,其实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江南水乡,它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诸如桥之旅、酒之旅等都大有文章可做。而凭着这几年对乌镇旅游开发的关注,他觉得乌镇旅游开发的方向可以作为绍兴旅游开发的方向,那就是通过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对话”,打造一种新水乡生活,真实还原出每个人心里的“梦里水乡”。
跨界,
寻找生活的真谛
“看遍了当下的中国文化人,董建成是国内文化人中,综合跨界能力最强人之一。”这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的一个编导对董建成的评价。
对此评价,董建成却表示:“看似我跨界很厉害,其实我一直在寻找生活的真谛。”就拿摄影来说,表面上他是在记录影像,其实他在记录真实。
在采访中,董建成始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谦逊的口吻。他说,正如自己第一本书的名字“水乡夕拾”,自己只是偶然在路边拾起这些影像,最好的作品并非他的创作,而是我们所面对的江南。“艺术不能孤立在社会之外,更多还要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体会。”——这样创作的理念,他也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作为坚持少儿教育40多年的董建成,强调要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共处、做事、做人”。他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希望孩子们带着对生活的热情,用艺术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传达真切的感受,体验有趣真实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从小学点辩证法。
如今,他把目光又投向了有机农业。他说,有机农业不仅仅是一个农业,而真正是一个有机社会。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不施农药的农作物就是有机农业,其实真实情况不完全是这样。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对空气、水、土、肥料、种子等,都有着十分科学的监督、检测,到处渗透着要珍惜好山好水的元素。正如教育培养孩子一样,它是一项长期实实在在做的事业,而不是一项短平快的工作。(本报记者 陈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