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隋唐五代时期

标签: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隋唐五代时期 |
分类: 博物致知 |
http://s14/mw690/002FFOzqzy79ozH7Jo11d&690
以下为“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隋唐五代时期文物,数量众多,异彩纷呈:
笼冠陶俑(隋)。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此俑褒衣博带,头戴笼冠,足穿舄,双手抬至胸前。笼冠本为武官之冠,然隋时已非武官专用,皇帝的近臣等皆配戴。
http://s1/mw690/002FFOzqzy75TIo7Qli00&690
彩绘骑马女陶俑(隋)。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女俑头梳双髻,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
http://s16/mw690/002FFOzqzy75TIBfNKf8f&690
安济桥(赵州桥)石栏板(隋)。1953年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发现。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此类栏板,石质青白,龙的形态生动有力,根据其造型风格及《石桥铭序》“其栏槛华柱,斵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睢盱翕歘,若飞若动”的描写,被认为是隋代安济桥的原物。
http://s7/mw690/002FFOzqzy75TIM5EMuf6&690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几件文物(李静训家世显赫,父亲为隋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母亲为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隋文帝长女)独女宇文娥英。作为皇族后裔,李静训自幼锦衣玉食,且深受外祖母杨丽华溺爱,一直带在身边抚养。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因病夭逝,年仅9岁,杨丽华悲痛万分,将其厚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尼寺。其墓于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一处基建工地施工时被发现,发掘出包括石椁、石棺在内的众多文物。其中,石棺被收藏于碑林,镶金玉杯等一批顶级文物则被收藏于国博):
金扣玉杯。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口沿镶金带一周,通体光洁无纹饰。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
http://s2/mw690/002FFOzqzy75TIBpsNHc1&690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手镯,高足金杯。项链原产地可能是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手镯可能是北印度制品,高足杯则是罗马风格。
http://s15/mw690/002FFOzqzy75UJDoenk6e&690
http://s10/mw690/002FFOzqzy75UJDMh4t29&690
http://s13/mw690/002FFOzqzy75UJDGpQM2c&690
1957年陕西西安唐开元十一年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廉墓出土的几件顶级陶俑: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骆驼昂首挺立,驮载5名汉、胡成年男子。胡人居中,为舞者,其余4人围坐演奏。此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http://s12/mw690/002FFOzqzy75TInDCWfab&690
三彩胡服牵马俑。头戴幞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体态逼真。
http://s7/mw690/002FFOzqzy79oysgfLE46&690
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此俑以写实风格塑造了一胡人骑于卧驼上牵缰起身的瞬间形态。驼首高昂为唐代骆驼雕塑的典型特征。
http://s14/mw690/002FFOzqzy75TIFNZ3n8d&690
三彩釉陶马。此马全身白色,鞍上披有墨绿色绒毯状障泥,胸前股后络以绿色革带,串以黄色朵花,垂挂金铃等饰件,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矫健,形态逼真。
http://s4/mw690/002FFOzqzy75TILBVg753&690
绿釉陶男俑。这对俑被认为是参军戏俑。参军戏以说白为主,诙谐戏谑,在唐代非常流行。
http://s9/mw690/002FFOzqzy75TIEn1GMe8&690
牵骆驼黄釉陶俑。
http://s12/mw690/002FFOzqzy79oDiguozab&690
描金石雕武士俑(唐开元二十八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衣,腰束黑带,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因上下均残,究系何物不详,左手抚剑。从两人的装束和佩带物来看,应是墓主的侍从。墓主杨思勗,唐玄宗时期的亲信宦官,早在玄宗为临淄王时,就追随参与了诛灭中宗皇后韦氏的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杨屡总兵权,残忍好杀,以军功官至一品。
http://s15/mw690/002FFOzqzy75TIFG4zAae&690
彩绘陶戴帏帽女骑俑(唐显庆二年)。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题材特别,是对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映衬了马上女子的时髦和秀美。
http://s16/mw690/002FFOzqzy79oysdcnB7f&690
红衣舞女壁画(唐显庆三年)。1957年陕西西安执失奉节墓出土。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是唐代“巾舞”的形象。执失奉节,字履贞,官至常乐府左果毅都尉,贞观二十一年曾跟随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平参与平定龟兹战役(昆丘道行军)。其父执失思力,原为东突厥执失部酋长,后归降唐朝,封左骁卫大将军,并娶唐高祖之女、唐太宗之妹九江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此后多次随军征战,先后大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
http://s5/mw690/002FFOzqzy75TIFD0rOd4&690
玄奘题名石佛座(唐龙朔二年)。1956年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采集。台座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共20字。石佛座所在的玉华寺本是唐的一处行宫,永徽二年废宫为寺。显庆(公元659年)四年十月,玄奘自请离开长安进住玉华寺译经,直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在此圆寂。
“翟那宁错母康波蜜提”墓志砖(唐麟德元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此为中亚康国人的墓志,既仿效了汉文直书,又保持了西域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
http://s13/mw690/002FFOzqzy75UJDOUuU1c&690
吹排箫乐伎壁画(唐总章元年)。1956年陕西西安李爽墓出土。李爽在玄武门之变前曾在齐王李元吉府上任典签(掌宣传书教,从八品下),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正三品)。永徽年间担任御史大夫时,曾揭发权臣褚遂良的贪贿行为,看来骨头还是蛮硬的。
http://s1/mw690/002FFOzqzy75TIFxQZif0&690
钱镠金书“免死”铁券(唐乾宁四年)。目前唯一保存的唐代“免死”铁券实物。形如覆瓦,上嵌金字诏书333字。诏书内容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还特别说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孙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若触犯国家其他法律,有关官员也不得过问。此具铁券,原系唐昭宗赐予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建立者钱镠的,此后虽屡经磨难,但一直都在钱氏后人手中流传,宋代多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皇帝均曾借阅此券。1949年由浙江台州钱氏族人将其捐献国家。
http://s4/mw690/002FFOzqzy75TInGPVp93&690
蓝釉陶驴(唐)。1956年陕西西安小土门出土。此俑全身施蓝釉,至为珍贵。原因是蓝釉在盛唐之时方才出现,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为钴,而钴料当时完全倚赖于西亚进口,其价格之昂贵堪比黄金。故在唐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色较为常见,蓝釉只能少量使用,而全身施蓝釉者则是少之又少。此外,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也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http://s2/mw690/002FFOzqzy75TIod4gFf1&690
演奏陶俑(唐)。1955陕西西安唐墓出土。一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
http://s11/mw690/002FFOzqzy75TIE85v49a&690
青白釉瓷牛车(唐)。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小巧精致,惹人怜爱。
http://s12/mw690/002FFOzqzy75TIozl23fb&690
鎏金立凤植物纹银饰(唐)。1982年青海海西州都兰吐蕃墓出土。原为一木制容器上的鎏金银片饰,出土时已被压碎,经过对容器的复原,整理出若干件成型鎏金银制片饰。
http://s1/mw690/002FFOzqzy75TInPIaIe0&690
秘色葵口瓷盘(唐)。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http://s6/mw690/002FFOzqzy79oyrKQJv55&690
白瓷长颈瓶(唐)。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此瓶造型在唐代瓷器中较为罕见。
http://s14/mw690/002FFOzqzy79oyrTAT31d&690
三彩釉陶方柜(唐)。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此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以作为明器,在唐三彩制品中较为少见。
http://s11/mw690/002FFOzqzy75TInSLCG9a&690
鎏金银香囊(唐)。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同出共4件,形体大小基本相同。系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但美观,而且便于香气散发。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于帷帐之中。
http://s6/mw690/002FFOzqzy75TIBibLn25&690
螺钿花鸟人物纹青铜镜(唐)。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镜之背面以螺钿镶嵌而成,纹饰华美,光泽莹润,为唐镜中难得的精品。
http://s10/mw690/002FFOzqzy79oyrCk5P79&690
金银平脱羽人花鸟青铜镜(唐)。传河南省郑州市出土。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饰片用胶漆贴于镜背,其上再髹漆数重,晾干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组成各种纹饰,既与漆面平齐,又各自显露出来。中国的金银平脱技术出现较早,但用于铜镜则始于唐代,其纹饰以花鸟居多。因金银纹饰华丽鲜明,故施有平脱工艺的铜镜具有特别强烈的装饰效果。
http://s5/mw690/002FFOzqzy79oyrHdPu44&690
青瓷凤首执壶(唐)。1954年广东广州出土。估计是件外销瓷。
http://s12/mw690/002FFOzqzy75UJD4Bfl7b&690
三彩釉陶胡俑(唐)。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络腮胡须,深目高鼻,似全神贯注牵马。身着无右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内穿至膝短衣,足踏高靴,为西域装束,俑全身施以黄、绿、白三色釉。
http://s12/mw690/002FFOzqzy75UJHN1Fh0b&690
持壶大食人黄釉陶俑(唐)。传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深目隆鼻,虬髯,头戴攒沿高毡帽,,手握鸡首壶,神态拘谨而谦恭。
http://s3/mw690/002FFOzqzy79rf30n6i72&690
彩绘陶持壶西域俑(唐)。传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深目隆鼻,虬髯,头戴攒沿高毡帽,手中握壶,背负方形大包袱,身体佝偻,这可能塑造的是一名胡商负重而行的形象。
http://s14/mw690/002FFOzqzy75UJHp6yN4d&690
昆仑人陶俑(唐)。传陕西西安出土。昆仑奴之名早在三国时已有记载,指色黑之人。《旧唐书·林邑国传》载:“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可见,昆仑在唐代又是对南海诸国(今东南亚地区)人的泛称。该区域中的居民大多是黄种人,不过肤色较深而已。南海诸国在唐朝时期多信奉佛教,其文化也受到印度的强烈影响,故服饰与印度相近。
http://s16/mw690/002FFOzqzy75UJIcNvp9f&690
彩塑供养菩萨(唐)。甘肃敦煌出土。敦煌彩塑是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其始于十六国,终于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世所罕见。
http://s5/mw690/002FFOzqzy75TIM0bfma4&690
突厥石人(唐)。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突厥民族有在墓前立石人的习俗。
http://s15/mw690/002FFOzqzy75TIMrCcm7e&690
琉璃釉兽头(唐)。黑龙江安宁渤海上京城遗址出土。兽头施绿釉,张口翘舌,四犬齿尖利外露,双目圆睁外凸,两耳上卷,脑后竖三尖角。此建筑构件反映了唐文化对渤海的影响。
http://s12/mw690/002FFOzqzy75UJD2m6f1b&690
含光殿“毬场”石志(唐)。1956年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唐代马球运动盛行的实证。福州的于山脚下也出土过类似的“毬场”石志。
http://s2/mw690/002FFOzqzy75TIEZHBn11&690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梁)。原为河北曲阳燕川村唐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墓门两侧壁龛内的镇墓武士,共2件。1994年被盗,其中一件于2000年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佳士得拍卖会上,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美国海关总署将其扣留,于次年归还中国。另一件由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购于香港,当得知其为王处直墓镇墓武士后,便无偿捐献给了中国政府。目前展出于国博的武士石刻,为美国海关总署归还的那件。武士像浮雕于长方形汉白玉石上,造型高大威猛,气势逼人。身着铠甲,手持宝剑,怒目圆睁立于牛身之上,剑尖指向牛口中荷花,肩和头顶部卧一含珠凤凰。整个雕像用红、赭石、黄等色进行了彩绘,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下开宋代之先河。
http://s2/mw690/002FFOzqzy75TInJ2O5f1&690
安思远先生无偿捐献的那件,图案略有不同,武士头上所卧为龙,脚下所踩为鹿,现不知藏于何处,在网上找了一张照片,做个比较。
http://s4/mw690/002FFOzqzy79oDaltmj73&690
鎏金铜观音造像(吴越)。1958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塔基出土。这尊水月观音是当时出土的多件同类型鎏金铜造像中最为精美的一件。万佛塔塔基出土文物众多,大部分收藏于浙博。
http://s9/mw690/002FFOzqzy75TILElVCb8&690
http://s7/mw690/002FFOzqzy79oysjVzgd6&690
舞蹈陶俑(南唐·保大元年)。1950-1951年江苏江宁南唐前主李昪墓出土。李昪乃“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的爷爷,其陵墓出土陶俑数量众多,现绝大多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此2件舞蹈陶俑作顿足起舞状,两者袖口较小,可能出于方便跳舞的需要。陶俑头部很大,不符合人体的实际比例,这是工匠为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而采用的夸张雕塑法。在目前出土的五代陶俑中,舞蹈俑极为罕见,男舞蹈陶俑更是少之又少。
http://s15/mw690/002FFOzqzy79oyrQfIG5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