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古桥拾萃(4)——林浦断桥

标签:
福建福州林浦断桥 |
分类: 古建寻踪 |
杭州西湖有座断桥,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的林浦村也有座断桥。西湖的断桥虽名曰“断”,但其实是完好的,而林浦自然村的断桥,却是名符其实的断桥。
http://s12/mw690/002FFOzqgy6NqcSf80zab&690
从现状看,林浦断桥仅存3墩2孔,长约22米(含引桥部分),宽约3米。
http://s13/mw690/002FFOzqgy6NqcLlvAg0c&690
最外头的桥墩临江而立,高度将近5米。墩上建有一座小庙,名曰“马相公”庙,据说是座水神庙。桥墩左上部长有一棵白榕,树龄至少要在200年以上。(下面的前两张照片是2007年第一次去林浦时从江对岸拍摄的,效果虽不大好,但由于某些原因,这样的角度和面貌已经再也无法重现了。)
http://s2/mw690/002FFOzqgy6LMxDxVctb1&690
http://s6/mw690/002FFOzqgy6LMxDSLGd15&690
http://s1/mw690/002FFOzqgy6NqcYqvyE50&690
http://s4/mw690/002FFOzqgy6NqcS99ej33&690
中间的桥墩已大半埋入土中,高度略低于临江的那座桥墩。其右侧长有一棵红榕,树龄比那白榕还大。与合浦桥上所见略同,其树根已自桥墩上行至桥面,穿过一道石梁的缝隙后又重新钻入地下。(这棵古榕曾入选福州市十大古榕,可惜没有公布树龄。)
http://s5/mw690/002FFOzqgy6NqcKTTNO94&690
http://s2/mw690/002FFOzqgy6NqcYmOLDe1&690
http://s7/mw690/002FFOzqgy6NqcYu5IG36&690
http://s8/mw690/002FFOzqgy6NqcYiNQX47&690
第三座桥墩最矮,此处设有踏道,桥面坡度较大,明显属于引桥部分。
http://s8/mw690/002FFOzqgy6NqcRYgRh17&690
每两墩之间均纵向铺设四条又厚又宽的石梁,第一道梁长达9米以上,其余均在7米左右。
http://s7/mw690/002FFOzqgy6NqcYBFgGc6&690
单从现存的桥体来看,这在古代应该算是一座相当壮观的石桥,当时或后代的地志对此应该有所记载才对。可奇怪的是,当今人翻开志书文献的时候,却找不到只言片语关于它的记载。好在桥上石梁的三段铭文,清晰地解开了此桥何时何人所建的疑惑:①巨宋紹興三年,歲次癸丑,八月辛酉,朔二十六日戊申作,都管幹林康、林元均洎諸勸首等。②林應兒捨小梁三條,林應郎舍大梁一條。③邵謙、僧光湧各舍小梁一條。
http://s13/mw690/002FFOzqgy6NqcSpRggdc&690
第1段铭文在第1孔仅余的当中一条石梁上(两旁已用水泥补齐)。2007年某人第一次来到此处时,就已看到村民为了放置铁质供桌,在石梁上钻了几个孔,用以固定钢管做成的桌腿,使得开首的“巨”字遭到錾凿而被破坏。2013年某人第二次到来时,发现其下至为关键的若干字已被烛油覆盖污损,根本无法看到。
http://s4/mw690/002FFOzqgy6LMxDYpndf3&690
http://s7/mw690/002FFOzqgy6NqcStITY36&690
第2段铭文在第2孔右侧的石梁上。联系前后文,可知第三字应该是“儿”字的繁体字“兒”,而非相关文献资料上所载的“兜”字。
http://s3/mw690/002FFOzqgy6NqcSlZlg52&690
第3段铭文在第2孔左侧石梁上,早已漫漶不清,只有用肉眼才能勉强辨识。
http://s8/mw690/002FFOzqgy6NqcSjcxh87&690
根据以上三段铭文,此桥至迟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林浦村原名“濂(连)浦村”,以其位于以闽江支流濂(连)江之畔,连姓人家最早聚居此地而得名,后因村中林姓家族后来居上而改为今名。铭文中的林康、林元钧、林应儿、林应郎、邵谦等人应该都是本村人士,僧光涌可能是附近甘泉寺僧人。
http://s7/mw690/002FFOzqgy6NqcKJNVYc6&690
建桥时间和建桥人的问题已经水落石出,但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还未解决——此桥因何而建?
按说临水之处建桥,这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断桥所在地理位置实在过于蹊跷,难免让人心生疑惑。
http://s1/mw690/002FFOzqgy6NqcLaxWMe0&690
从卫星图上看,画有红点的的地方就是断桥所在之处,距其约30米远的地方有个小沙洲,距小沙洲约150米处还有一个大沙洲(2010年洲上建成被戏称为“两个大腰子”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而江对岸已在700米开外,属于马尾区魁岐镇地界。
http://s3/mw690/002FFOzqgy6Nwm41dCi72&690
如果此桥是为通往小沙洲,其总长至少要在70米以上,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更何况对面的那座小沙洲只是一片荒凉之地,即使是在数年之前,洲上也只有数户人家,村民可以靠小舟轻松来往,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巨资专门修建一座大桥。
http://s12/mw690/002FFOzqgy6NqcKZTvR0b&690
如果此桥是为通往大沙洲,那还得在大、小沙洲之间再修一段长度大约190米的桥体,两段总长至少要在260米以上,其工程之大绝非一村、一乡之力可以承受。而如果此桥是为通往对岸,总长至少要在700米以上,光靠民间力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http://s11/mw690/002FFOzqgy6NqcL5fOaaa&690
既然没有建桥渡人的现实必要,那为何还是在这样的地方出现了这么一座“桥”呢?有人提出了“疍民建建桥供庙说”,其大致的意思是:林浦古为疍民(福州话称“曲蹄仔”)村落,而历代朝廷对疍民都有“不许陆居”的禁令,致使其无法在陆上建庙以供奉他们所崇拜的水神,所以只好建造了这么一个类似于未完工的桥梁的建筑,然后在临水的那个桥墩上建庙,达到“庙建江中”的效果,以不悖于朝廷的禁令。此说看似合理,实则漏洞百出,试举两例:①林浦村虽曾为疍民聚居地,但在唐末至五代时期,林姓家族就已开始从中原地区迁入此处,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林姓并非疍民身份,故从未受到“不许陆居”禁令的制约,这从村中及周边现存的始建于唐代的甘泉寺、瑞迹寺,宋井、宋桥“林桥”,以及数量众多的明清古建中就能轻易找到证据;②疍民建庙于船中才是最为常见也最为省事的的做法,根本不必大费周章建“桥”以供庙。漳州的水上神庙“进发宫”至今犹存,是为最有力的证据。某人早年在福州各处的“连家船”上,也经常看到舱内设置有神龛,或供自家膜拜,或供周边所有疍民共同膜拜,这也可以做为一个佐证。
http://s12/mw690/002FFOzqgy6NqcKy1ibbb&690
事实上,关于“断桥”的建造缘由,林浦村中早有更为合理的传说。某人在2007年、2013年两次去往林浦村时,均曾专门向村中的老人问询过“断桥”的来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这是出于“风水”的目的。根据老人们的口述,林浦村南的狮山为母狮,对岸魁歧村北的山形为公狮,而林浦西北面潘墩村的球山为狮球,此三者形成“双狮戏球”之势,风水极佳。但由于两“狮”之间有江水相隔,故特于江边建“桥”,引对岸的公狮过江与母狮相会,以求林浦村兴旺发达。老人还进一步解释道,由于此桥只是一座“风水桥”,所以只需建个大概的样子,不必真正建成。至于桥上的小庙,老人说,这是清代时从下游的马尾区分灵而来的,并非与“断桥”同期建成,这更进一步否定了“疍民建建桥供庙说”的合理性。
http://s16/mw690/002FFOzqgy6Nwma3X9t7f&690
此外,老人还说,林浦行政村辖下至今还有狮山自然村的村名,村中众多古宅前还有狮形的“石敢当”,都可以作为“狮形风水”存在的佐证。
http://s11/mw690/002FFOzqgy6NwmaaH0Kea&690
由此看来,“风水作局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流传已久的了。其是否就是林浦断桥真正的建造缘由,如今已很难加以考证,但这毕竟是某人目前所能听到的最为合理的解释。而无论何种解释,林浦断桥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桥梁,这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事实。正是基于这个事实,恰巧使得林浦断桥拥有了众多实用性桥梁所无法具备的独特价值——作为完全依照宋式桥梁建造工艺建成的林浦断桥,除第一孔处因石梁无存被修补外,其余部分均未经过后世修改或重建,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其建成之初的真实面貌,堪称福州地区宋式平梁石桥最为珍贵的标本。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某人才要将这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列入《福州古桥拾萃》专辑之中。
http://s13/mw690/002FFOzqgy6NqcS3ne48c&690
http://s14/mw690/002FFOzqgy6NqcYF4Ch4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