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一位网友之请,写一写泉州的伊斯兰教圣墓。对于这处“国保”,某人其实是不大重视的,原因是此处列为“国保”,存在很多争议。但因为牵扯到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有些人不愿说,有些人说了也白说。所以,随便翻阅一下相关的介绍,就会发现以讹传讹的地方数不胜数。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结果就是越错越离谱。
http://s5/mw690/91ea7364gd0909562c624&690
圣墓地处泉州市东郊圣墓村,离清源山风景区很近,只要泉州的摩的没消失,随便到哪交通都很方便,到圣墓当然也不例外。在村口看到这座石碑楼,前行数十米左拐,过一座小桥就到了。
http://s6/mw690/91ea7364gd09088b7e245&690
不知从哪个年代起,这个后来被称为“灵山”的小山包成为泉州回民的公共墓葬区,整个山头乱坟林立。而居中的一处无主之墓,被传言是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派到中国传教的四大贤徒中三贤、四贤的死后归葬之所,引得泉州的穆斯林和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教徒纷纷前来膜拜,最后竟然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誉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名声既然如此之大,列为“国保”,自然不在话下。
http://s13/mw690/91ea7364gd09088fcf12c&690
只是,传说听起来固然玄妙,但究其出处,人们发现此说仅载于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中,而不见于其他任何记载。既然只是孤证,那就不足为信。
何乔远《闽书·方域志》中有关泉州伊斯兰教圣墓的记载原文如下:“……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注:即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
由此不难看出,距唐初已近千年的何乔远,不过是据“回回家言”,得自于传说,而非信史,更加难以取信。《明史·何乔远》载:“乔远博览,好著书。尝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又纂《闽书》百五十卷,颇行于世,然援据多舛云。”同时代的人都不看好何乔远,何况今人。
史料不足为信,圣墓的实地情况又是何种面目呢?
http://s2/mw690/91ea7364g025a565de411&690
http://s16/mw690/91ea7364gd09095b4e8ef&690
反立的省保碑
http://s3/mw690/91ea7364g025a5dedd9c2&690
http://s9/mw690/91ea7364gd090990cd208&690
http://s4/mw690/91ea7364gd090996100f3&690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的圣墓景象是上世纪70年代重修的结果。估计真正的旧物,也就只有那几根支撑环形石廊的梭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曾对灵山圣墓进行考察,说是梭柱为南北朝至初唐所流行的柱式,自盛唐以后逐渐少用,圣墓墓廊的其他构件、纹饰做法也与初唐情形相符,故推定圣墓为初唐时期所建。某人怀疑此说是否杨鸿勋原话,即便是,那也只能说是杨“砖家”信口开河,稍具古建知识的朋友都要对此嗤之以鼻的。
http://s8/mw690/91ea7364gd090989cf9e7&690
回廊内靠墙立碑5通。除一块无字碑外,年代最早的是回历722年(公元1343年、元代至正三年)重修圣墓阿拉伯文碑。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这通石碑应该不是元代旧碑,而是后世补立的。
http://s12/mw690/91ea7364gd09097e5d97b&690
译文如下:
http://s16/mw690/91ea7364gd0932d97f96f&690
“法厄福尔”据说是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
这通石碑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似乎只能说明元代之前就有了此墓,并不能说明是唐初所建。某人当然看不懂原文,但注意到译文中用了“据传”字样,说明古人的态度还是比较审慎的,而且也没有明确指出墓中二者即是穆罕默德的门徒,只说是“有善行者”而已。
还有一通明代“郑和行香碑”,人们对此争议最大,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后世伪造之物。理由是此碑太过粗陋、末注立碑时间不合规制、“镇抚蒲和日”查无此人。
http://s5/mw690/91ea7364gd0909827eda4&690
也有研究者指出,“镇抚蒲和日”乃“镇抚蒲日和”之误,蒲日和实有其人。而且言之凿凿,称蒲日和乃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的后裔(祖先为阿拉伯人),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曾在元末(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与金阿里同修泉州清净寺。因蒲氏家族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故被郑和起用,参加了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第五次出访。行前,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前行香游坟,蒲日和为之记立碑文。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
此说有太多的漏洞:一是岂有碑刻居然写错名字之理?二是即便蒲和日实有其人,但从元至正九年即参与修建泉州清净寺推算,到郑和永乐十五年第五次下西洋时,此人已有百岁高龄,郑和岂有携其出海之理?三是蒲寿庚在宋末时任泉州提举市舶,后因叛宋降元,并助元军残杀宋帝宗室而臭名昭著,以至于到明初时还曾明令禁止闽南蒲寿庚后代入仕为官。蒲日和既为蒲寿庚后代,当在禁止当官之列,岂有封为“镇抚”之理?
就算抛开“郑和行香”碑真伪之辩不谈,假定郑和确实曾于永乐十五年的第五次下西洋前到圣墓行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只不过说明郑和慕名而来过,只能是增加了圣墓的名气,还是不能证明圣墓始建年代以及墓中所埋之人身份。
第三通是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温陵(温陵为泉州别称)圣墓碑记”。立碑人为“署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西蜀马建纪”。有人猜测,“郑和行香碑”正是马建纪重修圣墓时所造。
http://s6/mw690/91ea7364gd090987ea625&690
第四通是年代是清同治十年重修圣墓碑。立碑人为“钦合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监亭江(亭江即今之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地处闽江入海口,清代海防重镇)长贵”。由此可以断定,圣墓之现状最早只能回溯到清同治十年,更早以前的形制和规模已不可考。
http://s9/mw690/91ea7364gd090973ab528&690
再来看看圣墓周边的环境。前面说过,圣墓所在的“灵山”就是泉州回民的一处公共墓场,所以在它的东侧不远处就有陈埭丁氏祖墓,现已列为省保。陈埭丁氏为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后裔,世代与汉族通婚,泉州最为著名的回族支系。
http://s2/mw690/91ea7364gd0908a6f2c81&690
http://s4/mw690/91ea7364gd0908aaec973&690
http://s12/mw690/91ea7364gd0908ad5f5bb&690
http://s5/mw690/91ea7364gd0908af68e04&690
圣墓西侧也有一些凌乱分布的回民坟墓。
http://s11/mw690/91ea7364gd090892e4a1a&690
http://s16/mw690/91ea7364g025a55e1e96f&690
以上情况或许可以说明,泉州灵山圣墓确系某代回民的坟墓,但始建年代应该不在唐武德年间。那时候,穆罕默德刚刚创立伊斯兰教(公元622年,回历元年),在本土尚且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派遣自己的得力门徒前来中国传教。回教史上也无“四贤”之名,更无“四贤”前来中国传教的文字记载。最为可信的推测是,此墓始建年代不早于北宋元祐年间,那时候泉州始设市舶司,开始允许外商在此定居并允许建立外国人墓葬区。
http://s14/mw690/91ea7364gd09096d011fd&690
说完了这些枯燥的话题,最后来看看圣墓前方那块著名的“风动石”。
http://s8/mw690/91ea7364gd09089d6a0c7&690
这块重达数十吨的巨石是否“风拂辄晃、手推即摇”,某人没有亲眼见识过。
http://s1/mw690/91ea7364gd0908a0271c0&690
不过,对于石上的题刻倒是蛮有兴趣的。“碧玉毬”三字书法造诣最高,相关介绍上都说是明朝嘉靖年间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写,这也是很不准确的。“碧玉毬”题名者的确是周道光,但书写者却是时任少参的庄一俊(号石山、八石山人,今泉州晋江市青阳镇人)。这样的错误很不应该,稍稍认真点看看下面的题款就不至于人云亦云了。至于旁边的“天然妙机”四字,则是那位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圣墓的“署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所书,这处题刻明显强占了前朝题刻的地盘,未免有失厚道。
http://s1/mw690/91ea7364g7b41a75eb4b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