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城关往南阳乡的半途中,有一座被当地人叫作“孝子坊”的古民居。某人只是偶然从最新颁布的《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所在,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这一批名录中有太多鱼目混珠甚至可以列入垃圾级别的所谓文保单位。

前不久去大田看完几座客家土堡,回程要从三明市区坐车回福州,结果发现要等两个多小时才有回福州的班车,便临时起意,先到沙县去看这座新晋级的省保古民居和一个县保的“水美土堡”。
从资料上看,“孝子坊”是在沙县琅口镇茶丰峡村一个叫大水湾的地方,于是在参观完离沙县城关较近的“水美土堡”后,又回到县城,径直坐上了开往琅口乡的班车。到达终点站后才发现,距离目的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当地居然没有出租车,也没有摩的!步行前往显然不大现实,只好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在路边苦苦等待了大半个小时才坐上县城前往南阳乡的班车,终于得以到达可以看得见“孝子坊”的地方。而就是这浪费掉的大半个小时,让整个参观的时间变得捉襟见肘,结局也就变得不那么完美了。


“孝子坊”的正名应该是“大水湾陈氏大厝”,创建者是清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陈宗浩的贡生。关于这位陈宗浩和这座陈氏大厝,网络上的资料很有限,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很多,不想作过多的引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先生大约是象《聊斋》作者蒲松龄一样,曾经担任过“儒学训导”之类的的实职,在职期间好讲一些以孝道治理国家之类的理论,于是在道光十年时,由地方上报朝迁,准予为其建造“孝子”石坊。道光十年,陈宗浩应该已经去世,这个“孝子”牌坊或许只是他的某位后人因为有钱或者当了点小官才为他挣得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于是“孝子坊”被建在了房前数米远的地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陈氏大厝的标志,进而成为了陈氏大厝的代名词。


陈宗浩虽然只是一介贡生,但他所盖的房子却出奇地气派。这只能说他有钱,而且不是一般的有钱。大厝光是面积就将近9000平米,分内外两院,山墙全部采用青砖垒砌。外院两侧设护厝,正面为长方形场院,石板铺地,左右院墙上花格款式繁多。




内院由三座并列、前后三进,面阔三开间的横厝组成,两侧砌有高大的封火墙。第二进横厝正厅采用了民居建筑罕有的抬梁式结构,感觉特别的敞亮。










200余年的时光打磨,让陈氏大厝也难抵衰败的命运,但老屋内依然随处可见精美的木石雕饰,足以让某人驻足流连。







最喜欢这个“龙头花尾”的木雕










长乐钟声花外静(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只可惜天色还是无情地暗了下来,为了能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只好匆匆离去,以致于想找个地方俯拍一两张全景,或找个人带路寻找大厝中一口据说很漂亮的古井也不可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