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牙牙学语开始——也谈《道德经》第一章

(2016-12-16 15:44:11)
标签:

成长

思维

道德经

老子

分类: 修学体悟

引子:张校长关于《道德经》解读的系列文章一直备受青睐。很多读者评价校长的解读很真实很亲切,在生活中用得上有效果。甚至很多以前排斥道家的朋友看了之后彻底改变了固有看法。

只可惜,校长偏偏只解读了很少章节。既然《道德经》这么棒,为什么不把所有章节的解读都分享出来呢?毕竟,看校长的理解很过瘾,但自己理解起来就头疼了。

其实,张校长一直提倡“自助者天助”的理念。今日学堂虽然自身不扩大,但却无私开放所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其目的正是希望有志于新教育的所有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同样,校长对《道德经》的解读可能也秉持了这一原则。自己先做示范,进而激发大家内心的动力之源和思绪之源。这样,道家思想才可能会真正在读者心中扎根发芽。

 

其实,自己何尝不曾有过类似的困惑与期待。下面这篇文章正是在这种心情当中孕育而生的。本文写于2008年大学毕业之际。当时张校长正在给大学生讲授《道德经》的系列课程。本篇其实是校长布置的寒假作业。

跟广大读者一样,听校长讲时可谓“与我心有戚戚焉”。但是写起作业来可谓“与我心有凄凄已”。所以寒假的前三周,自己完全处在拖延带来的愧疚和忐忑当中。直到最后一周自己“梦醒”过来——要理解老子的智慧不是靠“死磕”能出的来的,而是要放下内心交错的各种念头和情绪后“用心感悟”出来的。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自己异常的清净和专注,一气呵成写下此文。

 

虽然现在看来这篇文章还显得有些稚嫩,有些用词,观点和推导还需要再仔细推敲。但是,再次把它发上来的目的仅仅是和喜爱张校长博客的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迈出第一步其实并不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保持原貌,没有进行任何改动。)

 

从牙牙学语开始

               ——也谈《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朱云龙

 

老子骑青牛而去,应该是觉得世人之迷久已深已,中原非智慧传承之所,这才任其生灭。无奈行至函谷受人央求,又感众生可怜,遂起了悲悯恻隐之心,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于世。所以,老子的话肯定不是谜语。他太清楚众人愚痴,如果有意玩个花样考大家一下,必然毫无结果,还不如一字不留。

那么,老子所言理应句句质朴,直指核心,贴近本源。可惜的是,我们自己把这些文字读了上千年,依旧在原来固有的思维方式中打转。当然读不懂,甚至给他扣上玄学的帽子为自己开脱。好比有人告诉我们,窗外有一朵花。于是我们便开始绞尽脑汁来幻想花是一种什么东西,并憧憬如果有了这种东西自己会发生什么变化。其实,只要推开窗子,一切便映入眼前。可惜这一点竟太少人会想到,就算有人想到却更少人知晓如何开窗。

可能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事实——只需你推开窗子。

 

《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之后都是对其的阐发。如果把第一章看懂了,也就明白了老子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其余章节便顺水就下,豁然开朗。所以,妄言要解读《老子》第一章实际上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常言说:“一层功夫一层理”。功夫在哪个境界上,就体会那个境界的道理。站在高层看也许并不尽然,但在这个层面上也就无可厚非。同时还可以借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来给自己打气。所以才敢姑妄言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 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 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让人望而生畏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字不认得”。

“道”,“名”,“妙”,“儌”,“玄”。这些字看上去似曾相识有些眉目,但要是想表达清楚又无从下手。于是便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哄自己骗别人。其实,大可不必给自己设限。说不了高的,便说低的。既然老子所指为“大道”,那么必然上下兼容,适于一切。所以,只要逻辑贯通一气呵成,便在此层面上合于道矣。就怕为合道而故弄玄虚。反而首尾难应,弄巧成拙。所以,此文便是用最朴素的牙牙学语的方式——原文怎么写这里就怎说。不去具体考察每一字的确切内涵。重点放在依循原文打通逻辑,贯穿思路上。

 

,可道也,非恒道也。

如果按照最朴素的解释: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恒定的道。

根据基本的常识就可以推断,第一个和第三个“道”作名词用。第二个“道”作动词用。关于“道”字,参考南怀瑾在《老子他说》当中的总结,有这几种含义:作名词,1.道路。2.法则,规律,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3.形而上的道,或者用天道、大道来表征。另外,还可以用作动词“说”。

假如我们就用“道路”和“说”来指代,于是有:道路是可以说的,但不是恒定的说法。

其实,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便很容易理解。你在北京,纽约,悉尼,问罗马怎么走,别人指给你的路肯定不同。就算你在同一个地方问这个问题,也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甚至完全相反。但没关系,地球是圆的。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选择了一条路,怎么个走法?开车,坐船,飞机,步行,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也即:走法是可以选择的,但不是恒定的选择。

道理说出来浅显易懂,然而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做到事事依此而行,便糊涂了。如果拿教育作比。同样按照此逻辑:人才是可以塑造的,但不是恒定的塑造方式。可见,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培养出来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人才便是不一而论的。

然而反观自身,再环顾社会。突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世人对人才的观念都出奇的一致:做高官得厚禄前呼后拥者为人,住洋房开跑车满手钞票者为才。同样,成才的方式也只有一种:考上名牌大学。于是,从进入小学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和家长便抱在一起于水深火热中痛苦挣扎,几十年不得安生。可是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喜的跳入另一火坑继续煎熬。其实,也怨不得别人,都是自找的。老子早就告诉了道,却偏偏背道而驰。岂能尤人,只可怨天。

 

如果把道理解为形而下的层面太过粗陋,也可以高深玄妙一点,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因为是形而上的,便难于描述。然而,无论是儒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道,还是佛家“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道,抑或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在最高处都是相通的。不妨用“大道”一词暂代其意。那么句中第二个道字,便不能作“说”来讲。如果大道可言,那么老子早就直接告诉我们了。何必费事多写五千言。

道是水,人是鱼。我们生活在道中却不觉知,反而四下寻找,只是枉费心机罢了。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样,大道只能去体察,觉悟,参证,践行。也即是体道,悟道,证道,行道四个修行次第。其实,老子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几个字,就是破我们的道执。告诉我们不要停留执着在道本身上。道存在却非恒。只能用体悟证行的方式让自己与道相合。

 

如果没有人类的话,那么《道德经》于此也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地球其余万物皆生活在道中而浑然不知。可是偏偏出现了人类,而且人与其它一切的关键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强大的意识。正是由于人的意识,便开始了对万物的认知。从判断到分别,加之随后而来的喜恶,贪恋,执着,妄想等等。当然,也正是由于人的意识,才可以体道,悟道,证道,行道,终归合道。然而这一切却都要从“名”开始。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如果把人的意识称为人欲,和人的意识无关的其他所有称为天理。(天理虽与意识无关,却包含意识)。那么,道便是天理。而名便是人欲的产物。

比照第一句的解释:(事物的)名称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恒定的命名方式。这里和前面一样,第一个和第三个“名”作名词用。第二个“名”作动词用。

记得小学时,老师拿着一张纸告诉大家:“这就是白色。”一个调皮的同学就问:“为什么叫它白色不叫黑色?”老师有点诧异,想了想说:“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为白色。用久了,我们习惯了。所以就叫它白色。如果最开始祖先们就叫它黑色,那现在我们也习惯的叫它黑色了。”“那为什么当初祖先会叫它白色呢?”学生穷追不舍。老师只好打断了他。其实,这个简单的故事便说出了“名可名,非恒名”的道理。

除此之外,故事里却暗含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人的意识很奇妙,妙就妙在它是“活”的。而这种“活”如果悖离了“道”往往会搞出乱子来。不幸的是,在老子看来,道法自然本来简单易行,可人欲却偏偏逆天而行。

人们喜欢创造名,然后在名下找感觉。广告就是借名用名的最佳典范。从脑白金到耐克,从金伯利到宝马。无一不是依名之虚,勾起人心无限的欲求。然后便为这些虚幻的七彩水泡如痴如狂,迷醉不归。

另外,人们往往误名为恒。还拿人才这个名来做例子。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分工不同,但每个领域都不可或缺。每一个行业的能者皆为人才。如果可以同等对待,都给与同样的认可与尊重,那么社会必然和谐稳定。然而,社会只把有权有钱之人称为人才。于是每个人都往这个名相之下拥挤。其结果人人不得安宁。据调查,目前中国农村青壮年会种田的人在逐步减少。如果老一辈的人走了,而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耕作经验得不到很好的继承,没有几个人懂得如何种庄稼的话。真不知道,那时的人才究竟是办公室的高级白领,还是一个普通农民。

老子用“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几个字明确的告诉我们要破除对名的执着,抹掉对名的虚妄。从而方可以真正认识到如何用名来参悟智慧,体悟大道。

 

正是因为人,才出现了所谓的“名”。进而出现了“无”和“有”。老子接下来便通过“无”和“有”的论述,揭示了人如何运用意识来认知万物。

 

无 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依然按照最朴素的解释:无称为万物的起始;有称为万物的母体。可见,无和有均属于名。而名又属于人欲,那么无和有自然也属于人欲。也就是说无和有都是人在意识当中为认知万物而产生的概念。

此处的“万物”也是对于人而言的。本来宇宙万物有着自然的运行法则,与人类无关却包含人类。可是人类却借助于自己的意识对万事万物有了另一套通过名相的相互作用在大脑里运行的法则。这套法则是否与自然之道的法则相合暂且不论。只是它真实存在于人的意识当中并对人类的行为发挥着作用。世人迷而不知。老子是跳出来立身于世外告诉我们这个事实的。

此处的“始”和“母”同样是对于人而言的。比如,水落之后河床上露出一滩石头。无论是一只螃蟹爬过还是一只猴子跳过,这堆石头不会有任何变化。顶多是被捡起来再抛出去,或者在其缝隙里做个窝。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为合乎自然之道的原始状态。

然而,当具有意识懂得思考的人来到这滩石头上会是怎样的状态呢?石头本身依然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石头在人的意识当中逐渐产生了奇妙的变化。首先,面对这些石头,意识便开始不自觉的分析判断——这些石头是不一样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千差万别。于是,这些本来一样的东西就在人的大脑中变得不一样了。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为“始”。也就是名相将要产生而尚未产生的初始状态。

接下来,人又开启了意识的划分归属作用。把红的挑出来,蓝的挑出来,晶莹剔透的挑出来。为了方便区分,还给它们起了美妙的名字:红宝石,蓝宝石,钻石。于是,这些本来完全属于自然的东西就变成了完全属于人类意识的东西。可以把这种状态成为“母”。也就是名相产生的状态。老子用“无”和“有”分别来表征这两种状态。

接下来还有更奇妙的事情。这个人觉得这种晶莹剔透的“钻石”很稀奇,也挺好看,就戴在身上。逢人便拿出来夸耀一番。渐渐的,很多人都觉得钻石很好看,很特别。就都开始喜欢,都开始寻找。可是,这种东西本来就很少。所以,慢慢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神奇。直到有一天,竟成为“永恒”的代名词了。甚至人人为之倾倒,对此深信不渝。

这种从“无”到“有”真是玄妙,非人欲而不可为也。

 

前面老子介绍了什么是“无”和“有”。接下来便开始讲解这两者的妙用。

 

故恒无 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前面已说“名可名”,那么经过“无”跟“有”来“名”万物便是可行的。同时又说“非恒名”,那么“无”跟“有”自然也是非恒。所以这里的“恒无”与“恒有”均为“人欲”,也就是人的主观意识。

那么这句话便可理解为:(如果)把无的状态恒定下来,这是人的主观意识,(这样人们)可以观察(宇宙万物的)奇妙;(如果)把有的状态恒定下来,也是人的主观意识,(这样人们)可以观察(宇宙万物)各自所属的范围。

其实,这是老子在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即:人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来发现万事万物的差别奇妙。进而可以通过区分归属即命名来对万事万物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和把握。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意识的真实作用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类便可以逐步认清宇宙万物之本源。从而体悟自然之道,证得无上智慧,最终达到“意识”与“大道”的回归相合。

 

老子对意识的作用仅言于此,可人却把意识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人通过意识对万事万物进行判断区分之后,就开始对不同的事物加以自身的分别之心,然后就产生了喜恶,接下来便是贪恋,执着,妄想,痴狂……于是,就走上了一条自己给自己编织的虚幻的没有终点的意识之路。在这条路上走的越久,就和天理大道相隔越远。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任何名相都同时包含着“无”和“有”两种状态。还比如石头,一旦产生了“石头”这个名,那么“非石头”的领域便成为一种“无”的状态,里面存在无数种“有”的可能。同时“石头”这种“有”本身也变成了“无”,其中还可以再生发出“蓝宝石”、“红宝石”、“钻石”等。

可见,“无”和“有”互为因缘,同时产生。所以是“同出”;两者虽然名称不同,却都来源于人的意识,都被称为人类认识万物所经历的状态过程。所以是“同谓”。

“玄”字参考南怀瑾《老子他说》当中古体的写法,其可解释为:一环接连一环。即前后因果,互为因缘,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之意。通过上面对“无”和“有”的作用和关系可知,人们正是通过“无”的分析判断以观其妙,与“有”的区分归属以观其所徼,来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

无有同出,而一旦产生了有也随即出现了新的无,进而再可生出新的有。于是万无万有互为因缘,无始无终。这样也就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认知的领域。从而打开了探索宇宙万物无限奥妙的智慧之门(众妙之门)。

 

那么,这种认知方式是否也是一条永无尽头的不归之路呢?毕竟,打开一扇门又出现一扇门,看上去好像无始无终,没有止尽。就如同一元思维的那条直线一般。

如果这个世界的实相真如一条直线无穷无尽,那么也许这种方式就是一条不归路。如果这个世界的实相不是直线而是一条首尾相连的曲线,那么当走到首尾相接之处,便是认清本源,体道觉悟之时。(当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曲线上的每一点不都是首尾相接之处吗?)。又好比山间竹笋,当你一层一层剥去外皮,忽然发现中间竟然为空,那么能否证取智慧也许就那在当下的一瞬。

 

 

然而宇宙的实相究竟为何,也许老子已经告诉我们了。只不过老子所言的“大道”就像天空中的月亮。而《道德经》就像一支指向月亮的箭头。可惜这只箭头已经被蒙上了太多的尘垢,我们根本连箭头都看不清,更何谈顺着箭头的指向去看月亮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