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哥张驰评点:证监会7月25日新闻发布会
(2014-07-28 15:52:19)
标签:
股票 |
分类: 证监会政策系列分析文章 |
点击上方蓝色“啃哥张驰”,关注公共微信号
啃哥张驰评点:证监会7月25日新闻发布会
2014年7月25日新闻发布会
中国证监会 www.csrc.gov.cn 时间:2014-07-25 来源:
以下蓝色文字为啃哥张驰个人观点。不随波逐流,只扪心自问。
2014年7月25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通报了证券期货监管工作座谈会的有关情况,发布了第六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候选人公示的新闻(以上内容见网站要闻栏目)。另外,还回答了记者关心的其它问题。
问:“12金泰01”和“12金泰02”的发行人金泰科技未能按时赔偿本金和利息,请问证监会对此如何评价?
答:经了解,“12金泰债”发行人为湖州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正常兑付本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资金链紧张,导致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获悉情况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已要求发行人、受托管理人切实履行职责,并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接洽,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受托管理人浙商证券已披露相关信息,多次组织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并与发行人主要股东开展沟通,积极寻求化解违约风险途径。“12金泰债”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违约属于个案风险事件,我会将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妥善处置。建议投资者依照债券发行契约,积极寻求仲裁、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会将继续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包括进一步督促市场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推动健全违约的司法救济机制、完善债券信用信息体系建设,鼓励诚信、惩戒失信。
啃哥评价: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7月21日,浙商证券一则公告流传出市场,称由其承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12金泰01”和“12金泰02”已于本月10日发生违约,涉及本金共计3000万元、利息共计300万元。
21日晚间,中债登公告指出,由于“12金泰01”、“12金泰02”发行人未对媒体报道违约一事进行澄清,同时,中小企业私募债信息披露不透明,且发行人的财务及评级等信息均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取,中债登已无法掌握该事件的最新进展,即日起将暂停这两只债券的估值。
上述两只债券由浙江省湖州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于2012年7月10日,期限均为三年,募集金额各1500万元,其中“12金泰01”利率为9%,而“12金泰02”利率则为11%。
有读者要问,啥是“中小企业私募债”。简单的说,就是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主要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由于发行成本一般高于年化15%的利息,所以最终发行量不大,是2011年左右证监会推的“噱头大于实质”的一种产品。
中小企业私募债高利息,就意味着高风险,这很正常。证监会在回答中也强调了,属于“个案风险事件”。是啊,出事了,该还补上就还补上,很正常。何苦像那些苦逼的信托产品,高利息还刚性兑付,真实有问题。
这次证监会的回答很正面,很直接,啃哥认为证监会这次是真的男人了一次,不容易,赞一个。
问: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曾表示正在制定股权众筹的相关监管法规,请问最新进展情况如何?
答:目前,我会已完成多轮行业调研,股权众筹融资的相关监管规则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啃哥认为,股权众筹,即P to P业务,是目前很热的一类业务。核心是股权融资,跳过中介,直接由资金需要求方和资金共给方,通过互联网,完成资金匹配。P to P公司成为一个平台。而这个中间,由于目前缺乏监管,非常混论,无法区分真的资金需求方还是骗子资金需求方,也无法确实保证拿到钱的资金需求方,可以保证及时还款。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违约的公司。鱼龙混杂,证监会显然认识到了这种问题,进行了调研。但是,啃哥觉得,如果证监会发出了这样的监管办法,其实肯定会加强中介,即P to P公司的成本,甚至需要P toP公司担保,一旦担保形成,无非就是将目前的小贷公司搬到了网上,其他没有变化。
其实,正如著名财经评论人,啃哥98级的师兄,风吹江南,认为的,众筹似乎是一种非常没有前途的一种商业模式,因为它始终无法解决风险控制的问题,即违约的问题。而如果能够解决违约问题,其实它也就变成了传统金融结构。众筹说白了就是把传统金融机构搬到了网上,其他,其他,没有啥变化而已。这种模式没有前途。
问: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将适时逐步放宽外资持有中国内地基金公司的多数股权,请问证监会对此有何评价?
答:我会将在做好现在对外开放评估工作的同时,适时放宽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支持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
啃哥评价:
需要理解这个政策,需要先了解政策的背景。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此处,啃哥愿意好好啃一啃,把它彻底嚼烂了。我们的监管部门啊,往往微言大义,十分相信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智商。岂不知,智商是有的,但是背景知识很多读者不很全面,也难怪,每年几百个文件,谁也搞不定。啃哥啃的时候也是找资料,再通过联想,猜测,尽力窥其大略吧。啃哥之所以愿意啃,是因为之前是四大养成的习惯,如果自己不啃,等着领导叫你啃,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不有领导的督促了,但是啃的习惯保留下来了。虽然每次啃起来都很费力,但是啃完了,都感觉酣畅淋漓,如饮美酒,其久靡香。
根据2012年10月11日,证监会86号文,“关于修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的决定”:“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不得超过49%。”“境内股东中的内资证券公司,应当至少有1名的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不低于49%。” “内资证券公司变更为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后,应当至少有1名内资股东的持股比例不低于49%。”
2001年加入WTO时,我国承诺在外资参股的基金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或者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超过33%,在中国加入WTO后3年内,该比例可达到49%;当年年底,《境外机构参股、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颁布,合资基金公司的设立正式打开大门。2002年12月,我国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
因此,即使是高盛,就在金融街的高大上的最贵租金的英蓝大厦,也名称为“高盛高华”公司。因为仍然是高华持股51%,内资处于控股地位。
统计显示,我国有48家合资基金公司,其中,外资持股比例达到49%的合资基金公司共计20家,占合资基金公司总数的41%。
这次如果放开51%的底线,那么力度不可谓不大,这样的政策,将是什么样的信号呢?啃哥推测,有如下几点暗示:
1)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方,管理层思路也更加开阔,有可能正在考虑金融机构不一定非要内资控股,因为即使是内资控股,像高盛高华这样的公司,肯定是大牛高盛说了算。因此与其死板的要求券商,基金公司,必须内资控股,不如干脆不管,外资爱控股就控股去吧,这样也好,进一步加剧竞争,对国内这个混乱的资本市场,或许是一计强心针。
2)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也是监管机构对内资券商有些失望,因为内资券商坐拥资源,说要转型很多年,仍然半死不活。那么,鲶鱼效应,让外资控股,也不是不可以。何必守住一个其实无所谓的底线呢。加强商业氛围,未尝不是好事。
3)从更高层次讲,也许是现在的政治高层们,更加懂经济,懂资本市场。向这样的政策,如果没有国务院的首肯,谁敢做啊,就如同混合所有制,肯定是都是国务院点了头,证监会推动。
4)啃哥更觉得,也许这只是更大的资本市场放开的前奏。这一届政府,在房地产疲软的情况下,把眼光完全投向了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是能够绝对促进实体经济的进步的。因此或许,证监会更多的,更有力度的,更想不到的改革还会推出,等着看好戏吧!
问:近日有媒体报道,共同基金产品“互认”项目将扩大至香港以外的海外市场,对此证监会有何评价?
答:我会与外汇局、香港证监会正在研究推进内地与香港基金产品互认,并将在稳步实施与香港基金互认的基础上,适时逐步探索与其他地区的基金互认。
啃哥评论:
部分读者首先肯定要问,啥是“共同基金”?啥叫“互认”项目?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有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不值得解答。但是,啃哥觉得,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要说明。正所谓小处见精神。此处,啃哥愿意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啃下去,啃无止境。不论多少文字,都必须说明道理,因为道理只有一条。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
啃哥解释,共同基金就是现在我们在基金公司或者银行买的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混合型基金等等多种类型,投资方向就是二级市场,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等等。
此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基金公司可以由外资控股了,那么,接下来,基金公司应该也可以购买中国大陆之外的外资基金。因此,才有了基金公司去香港购买香港的基金。这就是所谓的“与香港的基金产品互认”的说法。当然,购买香港基金产品,投资方向应该是港股。即以人民币投资于港股,这由与目前和热的“沪港通”有了联系。
所以所,是一环套一环的,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修改与之相关的一些列政策和制度,这就是所谓的“金融生态”。
问:针对被抽中的3家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情况如何?
答:根据《关于组织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抽查的通知》要求,我会组织了对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恒通创新赛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工作,截至目前检查工作尚未结束。同时,我会对爱普香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工作正处于进场前的准备阶段。
啃哥评论:
这是极其官方说法,其实这个问题不问也罢。如果有了结果,证监会肯定是会发布的。如果没有结果,问了也白问。看看历史上这样的问题,啥时候证监会正面回答过。要么结果出来了“请参见”,要么没出来“请等待”。
啃哥认为,这样的抽查,如果没有问题不可能,因为证监会无法对股民交代。如果有太大问题也不可能,因为太大问题对证监会也没好处。最好的结果是,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是不大,责令改正。
啃哥觉得,抽查,其实毫无意义。没有谁和谁过不去,大家各让一步,就过去了。没必要。这就是中国的中庸思想。
因为很简单,查出了问题,证监会又没好处,何苦啊!!肯定是无用功。
问:证监会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恒立实业、ST成城、*ST国恒均被立案调查,请问最新进展情况如何?
答:恒立实业、ST成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目前已调查终结,下一步将按程序进行处理。*ST国恒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目前正在调查中。
啃哥评论:
证监会回答的滴水不漏。
但是我觉得,更好地服务思想不应该是这样的,而是应该每周证监会主动通报各种抽查调查的进度,向社会公布。省的记者问来问去,问的啃哥都觉得,这样的问题似乎是凑数量的,但是不问好像又不行。鸡肋啊鸡肋。
啃哥认为:这个社会也许就是批评太少,恭维太多,才导致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没有分析,没有检验,没有规划。所有的人都在歌功颂德。而我更愿意啃一啃,啃出味道,啃出精彩来。
2014年7月27日
啃哥张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