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学前身储才学堂创建于清末,初时曾泛称宁郡中西学堂、中西格致学堂、中西格致华堂等,后改名为宁波府中学堂。以后又称浙江省立四中、浙江省立宁中。解放后改名宁波一中、宁波中学。
清末甲午惨败,国势颓微,国人亟图自强。有识之士痛感“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洋务派实力人物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导下,全国范围内新学群而兴起。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建就是在此背景下闻风而起,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官办新式中西学堂之一。
但宁波储才学堂具体究竟创建于哪一年,对多年所沿用的1898年建校说法的惯例,有校友提出质疑,也有校友提出现行认定的建校年份“非改不可”。关于储才建校年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目前所通行的1898年说,另一种是1897年说。两种说法相差一年,应该说差距不大。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乎争一年之短长,而在于正本清源,实事求是,还历史以真实。此文根据笔者手头能见到的史料,略陈管见,以期行家、校友指正。
http://s14/bmiddle/002FDAiWgy6FO77Bq0Jfd&690
1908年宁波府中学堂师生合影,背景为当年孙中山先生来校演讲的讲堂
1.
“1898年说”的由来与沿袭
1.1
1927年励乃骥(1915年毕业于本校)长校。在他主持下于1930年编纂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一览》一书,励所撰的弁言中云:”本中学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笔者注),又云:“远溯源流,盖已三十二年于兹矣”。励乃骥为最早认定宁波储才学堂创立于1898年。
1.2
1931年沈其达长校。任期内于1934年主持编纂的《宁波中学一览》一书,该书在“校史述略“中说,“光绪二十三年谋设中西学堂,翌年开学”,他基本沿袭了前任励乃骥所说,只是增加了1897年筹建,但也认定1898年为创校之年。
1.3
陈训正(曾任省立四师监堂)总纂的《鄞县通志》(1933年始编、1951年编行的),想见也是沿用了沈其达校长之说:
“储才学堂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宁波府知府程云俶等谋设中西学堂,翌年开学”。
1.4
1996版的《宁波市教育志》称:“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宁波知府程云俶与郡人严信厚等仿上海‘广方言馆’办学章程,筹建中西学堂,翌年春开学,定名储才学堂。”继续沿用了沈其达《宁波中学一览》中的说法,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春”字。
1.5
1983年在桂立刚校长主持下的85周年校庆、1988年在陈守礼校长主持下的90周年校庆、1998年在蒋裕源校长主持下的100周年校庆、2008年在李永培校长主持下的110周年校庆等均沿用了1898年创校的惯例。
http://s1/bmiddle/002FDAiWgy6FO77N4C450&690
1916年学校第八届毕业式师生合影
2. “1897年说”的史实与佐证
http://s10/small/002FDAiWgy6FO77WTB799&690
位于湖西的崇教寺为今宁波中学的发祥地
2.1 报章报道
1897年5、6月份,上海《申报》较密集地报道了宁波储才学堂的报考条件、学额、试题、开考、补考、肄业(古人肄业即“修习课业”的意思,而非“尚未毕业而不能继续学业”的今义——笔者注。下同)等消息,节录数段如下:
○
1897年5月24日 标题:宁郡中西学堂课题
宁波访事友人来函云,宁郡中西学堂章程及开考日期前已列报。兹悉是日在府署扃试(考生各闭一室应答试题。笔者注)。文题: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出自《论语·里仁》。笔者注)。诗题:士先器识得先字。府宪程太守因到者仅三十余人,深恐各学生未及周知,故又牌示十八日补考,仍在府署扃试,到者有七十余人。文题:日知其所亡至博学(出自论语。笔者注)。诗题:四月清和雨乍晴得晴字
○
1897年5月27日
标题:示考西学
宁波访事人函云,迩来崇尚西学,各省皆设立中西学堂,以期造就人材,为国家御侮折冲之用。浙省宁波府属亦建有中西学堂一所。前日府尊程稻村太守出示招考,其文云:照得宁郡建立中西学堂,现经本府议定章程禀请道宪转禀立案,余俟开堂有期,另行晓谕外,所有肄业学生本府定于四月十四日考验,合先出示招考。为此示仰绅民等知悉,尔等如有聪颖循良子弟入堂肄业,与后开章程相合者速赴迁善所提调中西学堂委员梅分府处报名填册,至期来府听候命题考试。录取后申详道宪覆试,俾可送堂肄业,其各遵照毋得迟延自误,特示。计开:
一、肄业学生必须本宁郡人,身家清白,聪颖循良,年仅二十岁以下者,平日读书作文完篇,或作半篇而文理已能通顺,或已入泮而愿入堂学习,均应官绅保送,取具年貌籍贯,由提调会同董事造册送府考验。录取后申详道宪覆试送堂肄业。
一、堂中经费素裕,肄业学生额数暂以三十名为限,额满不录者列为备取,俟有缺额挨次传补。如有外省外府本郡绅富子弟愿入学堂肄业者应准一体保送考验,惟每人每月修膳洋五元,以充经费。目下房屋无多,教习又难兼顾,暂以十名为限作为余额,额满不录。
○
1897年6月23日
标题:四明山色
宁波访事人函云:崇教寺内建立中西格致学堂,经府尊程太守考取学生申送宁海关道吴观察覆试。旋示期本月十四日所有录取各学生均于巳刻(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笔者注)整肃衣冠,齐集学堂听候点名,送堂肄业。
http://s11/mw690/002FDAiWgy6FO77RTL42a&690
二十世纪20年代位于奉化江畔的学校校舍分布情景:左分别为1-4号学生宿舍楼,
中为讲堂及教学楼,右为教师宿舍楼。学校在此办学近八十年
从报道中明确可见:储才学堂1897年5月下旬亲自由宁波府程稻村太守出示招考,经正考、补考,完成招生,送关道覆试,于6月学生已点名入堂肄业了,即进入正常的教习、修业课业活动了。此时的储才学堂有官府立案、有章程、有校舍、有经费、有师资、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应该说,完全有理由认定学堂已经建立了。储才学堂草创时规模不大,招生数计30人,教师人数不多,杨敏曾先生身兼监堂、总教习,并亲授经学、史学、词章、舆地等诸科。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报道中尽管没有出现宁波储才学堂的名称(1897年学堂开办时暂无名,1898年定该名。见下文2.2),而是以“宁郡中西学堂”、“中西格致学堂”为名,但时宁波郡府所在地仅有一所中西学堂(据1908年《浙江教育官报》第15期载,至当年宁波境内共5所中西学堂,分别是宁波、慈溪各1所,奉化3所),结合学堂首批学生洪允祥先生
“在清光绪丁酉岁,吾郡始建校,曰储才” 之说(见下文2.5),
从报道中开办时间、地点、审办人等内容看,所涉中西学堂确为宁波储才学堂无疑。
2.2 《宁波市志》载
俞福海主编、1995年出版的《宁波市志》列“1934年6月鄞县全县中学情况”中明示:宁波中学开办年份为1897年(见该志第38卷教育篇,第2226页)。另在第四章“普通中等教育”之发展概况中说:“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起,书院渐改为学堂,是年,知府程云俶与慈溪旅沪商人严信厚等筹建中西学堂,地址湖西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学址)。次年定名储才学堂(宁波中学前身)”。学堂开办之时即为创建之日,可见《宁波市志》确认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只是定名在1898年。
2.3 《鄞县志》载
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出版的《鄞县志》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知府程云俶与绅士严信厚在湖西崇教寺创立储才学堂,聘请杨敏曾为监堂兼总教习,仿上海方言馆开设译学、算学、经、史、词章、舆地等课程,光绪三十年改为宁波府中学堂,宣统三年改为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成为宁波府境内的最高学府。”(见该志第28编教育,第1537页)《鄞县志》也确认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
2.4 《宁波大事记》载
宁波文化网发布的《宁波大事记》载: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严信厚、汤远奎发起于湖西崇教寺创立储才学堂,为宁波最早新式学府。1904年迁至虹桥头,改名宁波府中学堂,1907年迁永宁桥(今址)。
2.5 “杨敏曾说”
http://s2/small/002FDAiWgy6FO781JxD71&690
杨敏曾((1858-1939)
字逊斋,浙江慈溪(今江北慈城)人。清光绪举人。杨敏曾先生是宁波储才学堂创校时的监堂兼总教习,1900年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译文馆,后任教于求实学院(今浙江大学)。他为当年学生洪允祥《悲华经舍文存》作序,文中说:“君昔从游,在清光绪丁酉(即公元1897年,下同。笔者注),时年尚少,所作史论,识力笔力,均过绝人。”从中明白无误地说,洪跟他求学时是光绪丁酉,即是1897年的事了。
2.6 “洪允祥说”
http://s5/small/002FDAiWgy6FO78llkM54&690
洪允祥(1874-1933)字樵舱,浙江慈溪人。1917年应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任教上海大夏大学。回宁波后执教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洪允祥先生在1918年出版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友会杂志》第一期序言中说:“在清光绪丁酉(原刊笔误为丁卯。若是丁卯,将是1867年或是1927年,显然不符。笔者注)岁,吾郡始建校,曰储才,余年已二十余,亦肄业其间”。洪允祥先生为宁波储才学堂的创校时首批学生,他也确定学堂1897年建校。
杨敏曾、洪允祥,一个是宁波储才学堂创校时的监堂、先生,一个是宁波储才学堂创校后的首批学生,他们都说宁波储才学堂1897年已建校。而且洪允祥的论述,刊登在可谓是宁中现存最早的校史资料——《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友会杂志》上。离建校时最近的资料自然有较高的可靠性,应该说他们的说法是可信的。
2.7 “盛炳纬说”
http://s12/small/002FDAiWzy74wXOdiR57b&690
盛炳纬(1855-1930)
字省传,浙江镇海人。1880年殿试中进士。盛炳纬先生是宁波储才学堂的筹划者、捐资者(《鄞县通志》中列为储才学堂捐资人之一),又是宁波府中学堂在奉化江畔校舍(宁中在此办学近80年)的主持、设计、营造者。他在《述中校缘起》一文中说:“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笔者注),铅山程公稻邨知宁波府事,与郡人严君小舫、汤君仰高、陈君季台,谋设中西学堂,因湖西崇教废寺为校舍,……已由道府公署禀浙江巡抚,及南洋大臣,立案开办矣”。在《记中校建筑始末》中又说:“吾宁波之有学校,权与湖西储才学堂,即后之府中学是也。方创始时,因浮屠氏旧刹,为诸生紘诵之地。校舍无多,且不适教科之用”。盛炳纬先生也确定储才学堂于1897年利用湖西崇教废寺为校舍创立,且文中可见宁波储才学堂草创是在求办心切,边议边筹,因陋就简而开办起来的。
2.8 “励延豫说”
励延豫,字建候,浙江鄞县人。辛亥革命时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励延豫先生是我校历史上第15位校长,曾邀孙中山先生来校访问。他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友会杂志》所撰的后序中也写道:“余惟吾宁中校之设,忽忽以逾二十年”。此文写于民国七年,他说,从1897年到1918年,应该是逾(过了。笔者注)二十年了,这也印证了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
当然还有其他佐证史料,这里不再一一罗列。可见在1930年以前,宁波储才学堂一致被明确在1897年开办。
http://s15/bmiddle/002FDAiWgy6FO77Gvj85e&690
1916年孙中山先生来校访问并演讲后与师生合影
3.储才初创“1897”还是“1898”
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仰或1898年?分歧自“两励”开始。(励延豫、励乃骥两位其间的诸位校长任职时间均不长,约十年间换了8位,当无暇顾及建校年代问题)励延豫校长认定宁波储才学堂建校年代应该在1897年,而励乃骥校长起以1898年作为学校的起始年代,且一直沿袭至今未改。
笔者认为:
3.1
史料从亲历者和后传者考虑,亲历者毕竟是自己所亲历的,他所留下的资料可靠性远强于后传者,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捐资者盛炳纬,首任监堂、总教习杨敏曾,首批学生洪允祥等所述都是建校时亲身经历。他们从不同角度都不约而同地指明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是可信的。
3.2
史料从前传者和后传者考虑,前传者时间比较靠近事件发生时,他所留下的史料可靠性也强于后传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盛炳纬、洪允祥、励延豫所撰资料均早于励乃骥(1930年),想见前者的史料比较接近史实。
3.3
新闻报道有它的即时性,是在事件发生不久就记录下的,应该有比较大的真实性。《申报》报道储才学堂已于1897年5月完成招生,6月学生已点名入堂肄业,进入正常的教育活动了。我们不能以今日的观念苛求它一定要某日宣布建校开学,才算建校。更何况宁波人有少讲多做,做起来再说的传统。结合盛炳纬所描述的储才学堂草创,是在求办心切,边议边筹,因陋就简而开办起来的叙述,它不至于再拖至半年后的1898年开学。相比1897年浙江省绍兴、杭州等地均已开办起了中西学堂,作为敏于新生事物、对外开放较早的文化之邦宁波,理不应该落后。故同年宁波与杭州、绍兴一起率先办起中西学堂是名正言顺的。
3.4
励乃骥提出的“储才学堂起于1898年”说定,没有史料记载可以佐证,其推断缺乏有力的证据,“储才学堂起于1898年”之说并不可足取。尽管自1930年励以后的历次校庆活动沿袭了1898年建校的惯例,而1897年建校的定论只采纳了30余年。但事实毕竟是事实,多的不一定对的,我们有必要还历史真实的面目。
综上所述,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是亲历者的共识,具旁观者的记载,有充分史料的肯定。至于它定名于1898年,或有存在的可能。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以它“定名”的年份来确定“创建”的年份。正如一个新生儿诞生,初时泛称宝宝、孩儿等统称,过不久才取具个性的大名,乃世间正常不过的事情。难道定要置他诞生于世之日于不顾,而非要从其有大名之时才认定他的诞生,岂非怪哉。
因此,笔者认为,宁波中学前身储才学堂的创建年份应该确定为1897年,即宁波中学应该创建于1897年。
【参考文献】
1. 上海《申报》馆.《申报》.1897年5月24日、5月27日、6月23日版
2. 陈训正.《鄞县通志·政教编》.1951年
3. 俞福海.《宁波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0月第一版.
第38卷教育篇,第2226、2225页
4.
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鄞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6月第一版.第28编教育,第1537页
5. 夏明华.《宁波教育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92页
6. 洪允祥.《悲华经舍文存》. 1936年
7. 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友会.《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友会杂志》第一期. 1918年
8.
董启俊.《宁波一中创校时日考》. 1983年
9. 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友会.《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一览》.1930年6月
10. 浙江省立宁波中学校友会.《宁波中学一览》.宁波华达印刷所印制.1934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