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在上海做医生的故事之二

标签:
文化殷友成 |
分类: 散文 |

散文:我在上海做医生的故事之二
------关山难越,沪语难港(说)
扬州
上海,魔都。一个绚丽斑斓,时尚新潮,永远探索不完未知神秘的魔幻繁华都市。沪语(又称上海闲话)就是魔都最具神秘的色彩。
“医生,吾格两天老伐适宜额,么胃口,萨啊伐想切。已经迭恁介好几天了。”
刚到上海,在急诊科上班数日,一天上午来了一位30多岁,穿着十分讲究的少妇,失去了昔日的傲视天下的风采,精神萎靡,有气无力地诉说。虽然她的话语像沪剧一样优美,典雅,但其声音像一个羞涩的乖囡那么细微。我屏息专注,似懂非懂,未能听清她具体哪里不舒服,糊里糊涂、一片茫然。
我到上海后,第一天到院方报到,执照院医务处安排,我直接到急诊科上班,一般进修医生先到门诊跟班一个月,熟悉环境,上海的病种,医院用药情况,门急诊制度等,也要求外地医生学或懂一点上海话,以便较好地接待患者。这是对我的信任,但也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尽快适应医疗环境和与患者的语言沟通。
到上海做医生,不能不学上海话,学说方言是融入城市的一道门槛,否则,你就不能与病人交流,而被一道高高的屏风隔在医院外面。
我来上海前也做过一点功课,虽说肤浅,但一般会话能听懂,如“侬港撒?”“侬好,有啥勿适意?”“逅煞(胸闷)”等等。
而今却似学外语,只记住几个单词,就参加口语面试,显得十分窘迫。但不狼狈,因为我是医生,是主考,是主角。我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望触叩听,我一边问病史,一边为她撘脉,脉搏细弱,皮肤干燥,明显脱水。由此询问病史,掌握第一手诊断资料。根据病史,体检,检验结果作出临床印象是肠胃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给予补液及对症处理。
原来患者是几天前吃了不干净食物,肚皮撒(腹泻)几次,开头病人所港(说)意思是“医生,我这几天很不舒服。没有食欲,什么也不想吃。这样已经好几天了。”
病史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但急诊科患者病情来势凶猛,或是路人发现,又是昏迷状态,首先是急救,病情稳定后或问病史与认真检查,进一步诊治。
尽管上海人有优越感,不要说苏北人,连上海几个区县都分等级。周围县是乡下人,黄浦区是最尊贵的。但不管谁对医生是尊重的,谁吃五谷不生灾呢?!
我深感,沪语难港(说)如诗人王勃所说的关山难越,重重关山,难以跨越,尤其像我这初来乍到之人。
下班前,我到观察病房巡视,见这位女患者,脸上泛起一片光彩,增添了一分神采。常说是手到病除,我以为医生的价值也是创造美,健康最美丽。我说,明天再来看医生,巩固一下。她露出笑容,连声说,谢谢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学习沪语,因住宿于夫人小姨娘家,常请教姨弟妹们,同时,我特别注意平时的交谈与对话,经常听到的也是蛮好猜的。我刚到急诊科,女主任带我到各科室介绍设施和急救器械时,常听到“搿搭”,当时就猜想肯定是“这儿”,果然如此。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显得开放和包容,同样带来语言的丰富多彩。除了对西方外来语慷慨地吸收、融和外,上海话还从来到上海的移民中吸收了很多有特色的词语,
比如苏州话的“吃家生(被揍)”、“一只顶(最棒的)”,
宁波话的“阿拉(我们)”、“高头(上面)”,
杭州话的“木老老(很多)”,
苏北话的“乖乖弄底冬(不得了)”等,从中可见上海人身上宽容的人格特征和文化心态。
“出风头(炫耀自己)”、“戳壁脚(背后挑拨,说人坏话)”、“讲斤头(谈条件)”到“触霉头(倒霉)”等等,在市民们的口头产生并迅速传播开来。这些造词、用词都呈现出不拘一格的海派创新特点。
上海人听上海话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利索。我在急诊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护士早上交接班,对跨科,或病人有夹杂症时,说得特别扭,例如外科,牙科,眼科,她们不是这么爽快,听起来差不多,分不清,说不明,而是说外科,眼睛科,牙齿科。
今年兔年春节期间放映的电影《无名》是讲上海的故事,上海市民评价演员江疏影戏蛮好。不过,作为一个上海姑娘,江疏影的上海闲话(沪语)勿灵光。上海话的不标准居然令人大跌眼镜。演员王一博的上海话洋泾浜,他是洛阳人,即说上海话不标准。
这里也讲一个真实的沪语笑语,新世纪后我在上海咨询中心学习与进修临床心理学,与姨弟妹们聚餐,他们的一个朋友是我进修医院的,刚来不久的外地医生。一次上班,在电梯间遇到一位上班迟到护士小姑娘,急急忙忙冲进电梯,然后喘息着跟电梯里的他,张口就说:"搂搂抱抱亲亲好么?”这位医生大吃一惊,以为上海姑娘开放到这种程度,匪夷所思,不敢妄动,退缩在电梯一角。在单位不敢港,告诉弟妹们,姨弟沉思良久,缓缓道出:“伊讲额大概是,六楼帮帮揿揿好伐……”这位外地医生如梦方醒。
至今,我仍喜爱看上海电视,上海报刊,听沪剧,甚至看带有沪语的小说,如上海作家金宇澄创作的小说《繁花》,描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都市生活。正是我常去,甚至长住申活的时期和熟悉的上海里弄。虽有大量沪语的出现,并未让我读起来有障碍,依然流畅,仿佛又回到上海的街道小巷中,听着邻里家常话的日常,周边洋溢着属于上海那样浓浓的市井气息。
小说《繁花》己拍成电视剧,即将上演,其主演胡歌,马伊俐,唐嫣等都是地道的上海人,然而全部是配音演员配音,要的是纯正,尤其
上海话里面的呀这个就是发音收尾没有特别的意思。不过加了这个音以后会使上海话更加的软糯,很多时候女生会更喜欢,也会加强了语气。比如好的呀,不晓得呀,侬懂的呀……等,听了以后就会觉得不得不佩服上海女人的嗲,让人心情感到非常愉悦。将更加吸引观众。
上海,海上,梦幻;沪语,魔幻。
2023年2月10日
我的美篇发表的博文
扬州
殷友成的字画:我的画与字在扬州市卫生系统获优秀奖的感喟(附字与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