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金枝欲孽》看《红楼梦》

(2014-10-24 08:16:06)
标签:

转载

 

港剧《金枝欲孽》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影视作品,剧中的台词有很多都很有深意甚至弦外之音,透过其可以揭示很多现象。而我觉得,通过其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的某些事、某些人也未尝不可,下面的一些语句是我个人感觉涵义较为深刻的,拾来略作分析:

一、“在后宫可以平分春色,但不可以独占鳌头;可以各展所长,但不可以脱颖而出”

怡红院就是一个“后宫”,宝玉就是那宫中的皇帝,而一众丫鬟都唯宝玉马首是瞻,整日价围着他团团转。港剧《金枝欲孽》中有句台词:“在后宫可以平分春色,但不可以独占鳌头;可以各展所长,但不可以脱颖而出。”这句话用于分析麝月的处境,或许非常恰当。宝玉身边的丫鬟,袭人以其温婉柔顺稳坐头把交椅,晴雯是曹雪芹笔下赋予极高重视度的丫鬟,这两人当属怡红院头等丫鬟,而秋纹、碧痕三人,地位次于前两者,是二等丫鬟。麝月的地位似乎算得上是头等,但明显感觉得出她与袭、晴二人之间的偏重,另外作者对麝月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是较秋、碧二人又要丰满的多,所以麝月应该是介于头等与二等之间的丫鬟。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姿色平平、又无甚特别过人之处(例如温柔贤惠如袭人、风流灵巧如晴雯)的丫鬟竟可以躲过封建势力(以王夫人为代表)的辣手摧花(晴雯被遣、芳官出家等)而得以善终(麝月最后可以留守于宝玉左右)?懂得谦虚收敛,才不外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风筝放得再高,也要记得收一收手中的线。杨修正是因为恃才傲物,才招致杀身之祸;晴雯正是因为长得好,太过拔尖要强,王夫人眼里容不得她,遣返回家后不久便因病一命呜呼。而麝月的安守本分、中庸,也未必就不是好事,正是如此,麝月得以最终留在宝玉身边。

上面说的是得以善终的,下面且来看看不能得以善终的。怡红院里的丫头小红,有着“一头黑鸦鸦的好头发,挽着纂儿”,宝玉仔细打量,只见她“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甜静”,这小红也是一个一心想找机会亲近主子宝玉、飞上枝头的人,有一次好不容易逮着个时机帮宝玉倒了杯茶,恰巧被地位高于她的秋纹、碧痕二人撞见,于是招来一顿好骂:“没脸面的下流东西!正经叫你催水去,你说有事,倒叫我们去,你可做这个巧宗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难道我们倒跟不上你么?你也拿那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这秋纹、碧痕二人何尝不是见小红长的不错人也机灵从而动了嫉妒之心,一心想要排挤她呢?

芳官也是被王夫人认为“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更是狐狸精了”,认为她会勾引宝玉,便将她撵了出去。如果说芳官因为长得好又会唱戏而被撵尚算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同为怡红院小丫头的四儿,人长得“比不上晴雯一半”,仅仅是与宝玉同日生日,又说了一句 “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玩笑话,即被撵了出去,难免让人大呼冤哉!然而,奇怪的是,秋纹、碧痕之类长得不好又专爱嫉妒排挤别人的丫头怎么就没被撵出去,思来想去,只能归咎于她们对别人造不成丝毫的威胁与杀伤,故而可以轻视甚至无视其存在,既如此,自然犯不着费心费力地除之而后快。我一直觉得,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世界里,沉默、冷淡、被人无视存在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它令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和价值,是个多余的。如此想来,秋、碧二人的生境也是极其可悲的,只是在她们自己可能没有感觉到罢了。这样也好,有些事情知道了未必好,免得徒增伤悲。

由此可见,越是有才的人就越要懂得才不外露,越要懂得藏愚守拙,否则,非但上司会忧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连同级的人也会排挤诽谤。这倒跟宝姐姐的做人原则如出一辙,而与林妹妹的性灵人生南辕北辙了,宝姐姐的藏愚守拙不是让她在赢得长辈认可的同时也受到小丫鬟们的“愿意与她一起玩儿”么?而林妹妹的才华横溢则让常人觉得其小心眼、“嘴里又爱刻薄人”(小红语),连贾母王夫人等也觉得她身子薄而无富贵之相,因此就只能得到“怜爱”而非“看重”,因此宝玉的妻室就只能是“时”宝钗而非“俏”黛玉。

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转变,现代的人追求的是表现自我以及张扬个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得到赏识,得到提拔、晋升。如今流行一句话“老实人吃亏”,藏愚守拙的人虽有真本事但却进展缓慢甚至被雪埋。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很矛盾的一点,或许在达到预期目标之前需要展现自我(这样或许别人觉得你是青年才俊),待理想实现后则可藏愚守拙(这样别人会认为你淡泊名利),只是既然最后始终是要“淡泊名利”,当初又何必心系名利?这样老来回想时会不会觉得走了一大段冤枉路?

孔雀只能在开屏时得到片刻的自我展示,但能够浴火重生的就只有凤凰,是做孔雀,还是做凤凰?是“浴火重生”,还是“引火自焚”?真的很难抉择。

二、“天上的风向变了,地上的草木也跟着折腰,这就是生存之道。”

随波逐流,察言观色,又或者是见风使舵,见异思迁,这种现象、这种人,历来在我们周围都不鲜见,我们也许会对之嗤之以鼻、以为不屑,但其中也不乏为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者,他们或许应该获得我们的同情与怜悯,而不仅仅只是鄙视。再者,中国历来还有句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是褒是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褒贬不一。

上面所提及的小红可以说是一个这样的人,她原先一心想攀上宝玉这个擎天柱,没想到秋纹、碧痕等下等丫鬟这第一关就没过去,要想走到宝玉身边,那可真是比上青天还要难!后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有一次,凤姐想要传个话儿,偏又身边一个人儿也没有,正好看见小红走来,于是便给了她这份“巧宗儿”,我们的小红姑娘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居然能把那一大串奶奶姑娘绕口令也似的话回的一字不差,这可合了凤姐的胃口,于是小红也就“攀上高枝儿了”。且不说小红是有心栽花还是无意插柳,反正,事实是——她成功了,自此之后,她改变了自己“身为下贱”的下等丫头的现状,得到凤姐的垂青,成了凤姐身边一得力的跑腿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远赶不上平儿“助手”的地位),但即便如此,也比只在怡红院默默无闻地洒水扫地强。

我还想说的另外一个人,就是宝钗。宝钗也是一个典型的随风转向的代表,在“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回中,王夫人正因金钏的死暗自垂泪,宝钗看见了,便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样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分明是在为王夫人的罪过开脱,这就可见宝钗的冷酷无情之处,即便她是为安慰王夫人才假装这样说,那么她也逃脱不掉虚伪的干系。之后王夫人说要找姊妹们新衣服作装裹用,怕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不敢借用,我们的宝姐姐当真称的上一个“时”字,当即献出自己的新衫,更说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意思就是说我薛宝钗要比你林黛玉心胸宽广的多,这样一来,在王夫人眼中,宝姐姐的印象分又比林妹妹高了一截儿。

另有一回,贾母凤姐一众给宝钗过生日,宝姐姐专挑了一些老年人爱吃的甜软熟烂之食给贾母,轮到她点戏之时,又专门挑那喜庆团圆的点了来,以迎合贾母的口味。这一节很容易给人造成假象,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时,就觉得宝钗好体贴好孝顺好敬老,我想应该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吧。但后来看多了后,才发觉宝姐姐真的是很会做人、善于应酬、八面玲珑,在贾母看来,宝姐姐肯定是一个懂体贴、识大体、顾全局的好孩子,我想,正常人都会这样觉得。无疑,贾母是容、宁二府的核心人物,想过得舒服就要讨得贾母的欢心,宝玉就是因了贾母的溺爱才得以无法无天的,宝姐姐做通这方面的工作后,上位便自然不难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律,但不免会委屈自己的本性。无论如何,懂得如何向强势靠拢而又能够处理的不显山露水,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三、“如果每件事都要掂量一下值不值得做,那么这件事情根本不用去做”

看到这句时,第一感觉就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宝玉和黛玉最为恰当不过了。宝玉和黛玉,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潦倒不通庶务,一个是只知诗魂鸟魂。在宝玉,世人认为值得做的他一概不做,世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他倒一一做足:四书五经不读,却去读那《西厢记》《会真记》;正经文章不做,却总去赋些《芙蓉女儿诔》之类;书法骑射不去练,却总围着姐姐妹妹们讨那胭脂膏子吃;不与仕人(如贾雨村等)来往,却与戏子(如蒋玉菡、柳湘莲等)交往甚密。无怪世人说他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在黛玉,也是如此,世人不去葬花,独她要去葬花,还要有一篇《葬花词》传世;宝钗作诗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而黛玉则只会作“冷月葬花魂”、“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般来说,宝钗的所作所为乃世人所认同的,而黛玉的行径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但是,倘若宝玉黛玉在作诗、葬花之前在心里要前思后想这件事到底该不该做,如果做了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他们的诗篇是建立在一番痛苦的内心挣扎之上,那么,这些诗即便作出来也不是“珍珠”了,而成了“死鱼眼睛”一般。另外,读者并没有认为宝黛二人所做的事浪费时间、没必要,反为其真性情所感染、感动,这些“世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恰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他们的真面目,试问,有谁会愿意整日面对一个带着面具的人呢?

但凤姐、宝钗则不然,她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有所预计了(尤其是凤姐)。凤姐可以容纳尤二姐并将其接到容国府居住,目的是为了铲除她,同时又不会令人觉得自己是妒妇,这是欲擒故纵、引君入瓮之计,可怜那二姐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凤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凤姐压制住心中的怨愤,容忍秋桐的狗仗人势、无法无天,目的就是借秋桐来排挤尤二姐,这是借刀杀人、坐收渔人之利之计。至于宝钗,前面已经分析了不少,一言以蔽之,宝姐姐的行径为之带来了贾母王夫人的看重与姊妹丫鬟们的“愿意与之一起顽”,也为自己以后顺利成为“宝二奶奶”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应该就是宝姐姐的本来目的了吧。

写到这里,本来还有很多涵义深刻的台词,如“天下之憾事,往往离不开感叹‘如果’二字”、 “在宫里千万不可锋芒太露,要知道木强则直,越有用的人才会被人利用的越惨” 以及“藏在心里,你还可以继续喜欢下去,但勉强下去的话,你连喜欢这个人的权力也没有了”、“人既想自求多福,但同时又想惹事生非,这个人就是在与自己过不去”等等。但一时找不到相关内容来与之对应,只好作罢,留待以后想到了再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