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1-11-05 19:17:34)
标签:
宋体圆柱探究gb2312圆锥的体积教育 |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二、
1、内容分析:这是本单元实验探究性较强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加以运用。
2、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会解决与计算圆锥形物体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
1、知识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做对比实验、分析、验证等活动,初步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2、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思想渗透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
1、教具:量筒(2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可装水)、红颜色的水、不规则的石块。
2、学具:教师指导用硬塑料纸做3组可盛水的圆柱和圆锥(①等底等高
五、
(一)
1、教师行为:
(1)
(2)
(3)
2、学生活动:
(1)
(2)
(3)
(4)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二)
1、教师行为:
(!)启迪:老师做的实验对我们今天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并给予各组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行小组讨论。
(2)综述讨论结果,提问:所有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1/3,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什么条件限制?再让学生观察老师用的实验器具思考。
(3)促思:同学们设想的条件哪一种正确?大家没有量筒,用你们准备的
学具怎样才能验证假设?
(4)合作探究:创新验证方案,怎样让它具有可操作性,教师适当点拨。
(5)组织学生用确定的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实践验证。
(6)诱导:修正假设,反思结果,得出结论,层层深入。
2、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积极交流,达成共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对今天的学习有帮助,假设空圆柱和空圆锥里装水的体积近似等于它们的体积;则老师所用的空圆柱的体积将等于空圆锥体积的3倍,空圆锥的体积就等于空圆柱体积的1/3。
(3)根据问题设想条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4)交流确定验证方案:分别用三组准备好的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看哪一组装3次刚好装满。
(5)分组实验。
(6)汇报探究情况: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圆柱和空圆锥才符合原先假设。
(7)小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
V柱=1/3 V锥=1/3 sh=1/3 ∏r2h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探究成果,深化理解
1、教师行为
(1)
(2)
(3)
①底面半径3厘米,高15厘米;
②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
③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10厘米;
④底面半径3厘米,比高少70%。
2、学生活动
(1)自主训练,多思多问。
(2)总结:计算时,不能忘记特殊数字“1/3”
(3)灵活运用公式,找出自己知识的不足。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成果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四)
1、教师行为
质疑:
(1)出示一个不规则滑石块,怎样求其体积?(教师作指导)
(2)学校食堂买来一车煤炭,倒堆成圆锥体,量得其底面周长和高分别为12.56米,每立方米煤200元,结果付了1300元,问学校有没有多花钱?
2、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引导得出求其体积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不吸水)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合作探讨明确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