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志敏
原词:
践长亭送远,渐寥落、旧边城。记兄弟初来,疏篱赏菊,微雨初晴。携行。勒车共载,到松岭岁岁寄欢声。得意春风纵马,岂怜雨骤荷轻。
分襟。揖别林城,登翠峰、叙离情。记那时,两岸青山如黛,落英缤纷。飘零。问君安在?杏花春雨铁马秋风。杨柳台城堪折,依依鸥鹭重盟。(杨沛郁《木兰花慢·寄老同学》)
杨沛郁这首《木兰花慢·寄老同学》,以古典词牌为骨架,以同窗情谊为灵魂,将怀旧之思与牵挂之情熔铸于笔墨间,既守词律之雅,又含真情之暖,艺术表达精巧而动人。
词作最鲜明的特色是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如一条流转的丝线串联起岁月碎片。开篇“践长亭送远,渐寥落、旧边城”落笔当下,踏访当年送别之地,边城的“寥落”既写实景萧瑟,也暗合心境的空寂,为全词奠定怀旧基调。随即笔锋一转,“记兄弟初来,疏篱赏菊,微雨初晴”转入往昔,将初聚时的清雅场景娓娓道来——雨后初晴的温润、疏篱菊香的雅致,精准捕捉了同窗初识的纯粹与美好。“携行。勒车共载,到松岭岁岁寄欢声”承上启下,以“携行”二字勾勒出相伴同行的亲密,“岁岁寄欢声”则将单次相聚延展为年年相守的深厚情谊,而后“得意春风纵马,岂怜雨骤荷轻”,更是将青春意气推向极致,春风纵马的快意与“雨骤荷轻”的隐喻形成对比,既写年少不知愁的洒脱,也为后文的别离与飘零埋下伏笔。下阕“分襟”二字陡转,拉回别离时刻,“揖别林城,登翠峰、叙离情”写郑重道别后的登高诉愿,“两岸青山如黛,落英缤纷”以清丽之景衬不舍之情,美景与离愁交织,更显情真意切。结尾“飘零。问君安在?”重回当下的牵挂,“杏花春雨铁马秋风”以南北迥异的意象,暗喻两人天各一方的境遇,最后“杨柳台城堪折,依依鸥鹭重盟”又勾连起古典送别意象与未来期许,让时空在“忆昔—伤今—盼重逢”的脉络中流转,层次饱满而情感绵长。
在意象与情景的融合上,词作堪称精妙。全词选取的意象皆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符号,却被赋予了专属同窗情谊的温度:“长亭”“折柳”锚定送别主题,“菊花”暗合君子之交的清雅,“鸥鹭盟”象征情谊的坚贞,这些意象的运用让词作自带古典韵味,却不显得晦涩。而“杏花春雨”与“铁马秋风”的对举,更是神来之笔——江南的柔美与塞北的刚健形成强烈反差,既暗示了老同学可能身处的不同境遇,也让牵挂之情跨越了地域的阻隔,变得具体而深沉。同时,词作的情景始终相生相伴:初聚时“微雨初晴”的暖景,映衬相聚的欢愉;别离时“青山如黛,落英缤纷”的清景,暗合离愁的绵长;当下“寥落旧边城”的冷景,呼应思念的孤寂。景随情迁,情与景浑然一体,让抽象的情谊有了可感的画面与温度。
语言表达上,词作兼具古典之雅与平实之真,实现了“雅而不涩,朴而有味”的平衡。词中化用“折柳赠别”“鸥鹭盟”等古典典故,“分襟”“揖别”等词汇贴合词牌的典雅调性,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兄弟”“老同学”的称谓,“问君安在”的直白叩问,又褪去了古典词的疏离感,多了份现代人际交往的真挚与亲切。这种古今相融的语言风格,让词作既保有词牌的格律之美,又能直击人心——如“勒车共载,到松岭岁岁寄欢声”,看似平实的叙述,却将同窗相伴的欢乐具象化;“得意春风纵马,岂怜雨骤荷轻”,寥寥数字便勾勒出青春的意气风发,无雕琢之痕,却有自然之韵。
整首词以“情谊”为核心线索,从初聚的欢愉到别离的不舍,再到如今的牵挂与重逢之盼,叙事流畅如话家常,情感却层层递进、愈深愈浓。古典词牌的格律为情感提供了规整的载体,而真挚的同窗之谊则让词作文质兼美,读来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悠长,又有现代情谊的温暖动人,堪称以古典形式书写现代情感的佳作。
——————
杨沛郁《木兰花慢·寄老同学》逐句解析
1.践长亭送远,渐寥落、旧边城:“践”是踏访之意,“长亭”是古人送别之地,开篇点题——重访当年送别老友的长亭,昔日热闹的边城已渐渐萧瑟,暗藏时光流逝与思念。
2.记兄弟初来,疏篱赏菊,微雨初晴:转入回忆,“兄弟”点明同窗情谊,追忆当年与老同学初聚时,在雨后初晴的日子里,于稀疏篱笆旁共赏菊花的清雅时光。
3.携行。勒车共载,到松岭岁岁寄欢声:“携行”承上启下,写当年相伴同行的场景;“勒车共载”是停下车一同前往,“松岭”为相聚之地,“岁岁寄欢声”凸显往昔年年在此共享欢乐的深厚情谊。
4.得意春风纵马,岂怜雨骤荷轻:回忆青春年少的意气风发——春风里纵马驰骋的快意时光,那时只顾挥洒豪情,哪会在意人生中的风雨(“雨骤荷轻”喻指坎坷)。
5.分襟。揖别林城,登翠峰、叙离情:“分襟”即分别,“揖别”是郑重道别,写与老同学在边城分别,同登青翠山峰,倾诉不舍的离情别绪。
6.记那时,两岸青山如黛,落英缤纷:追忆分别时的景致,两岸青山像黛色画卷般清丽,飘落的花瓣纷繁,以美景衬离愁,更显情真。
7.飘零。问君安在?杏花春雨铁马秋风:“飘零”写分别后各自奔波、聚散无定的状态;“问君安在”直抒牵挂,“杏花春雨”(江南柔美)与“铁马秋风”(塞北刚健)对照,暗指两人可能身处不同境遇。
8.杨柳台城堪折,依依鸥鹭重盟:“杨柳”“折柳”是古人送别定情的象征,“台城”点明送别旧地;“依依”见不舍,“鸥鹭重盟”化用“鸥盟”,指期许与老同学重拾往日情谊、再续盟约的心愿。
————————
杨沛郁《木兰花慢·寄老同学》艺术特色赏析
1.时空交织,忆昔伤今:以“重访长亭”的当下实景起笔,自然转入“初聚赏菊”“纵马春风”的往昔回忆,再回到“问君安在”的当下牵挂,时空流转间串联起情谊与思念,层次饱满。
2.意象凝练,情景交融:“长亭”“菊花”“杨柳”等是古典送别、怀旧的经典意象,“杏花春雨”与“铁马秋风”以柔美与刚健的对照,既写境遇差异,又衬牵挂之深;“青山如黛”“落英缤纷”以美景衬离愁,情与景浑然一体。
3.叙事流畅,情谊贯穿:从初聚、同游、纵马的欢乐,到分襟、登峰、叙离的不舍,再到如今飘零、盼重盟的牵挂,以“情谊”为线索,叙事连贯如话家常,却饱含深情。
4.语言雅致,古今相融:化用“折柳赠别”“鸥鹭盟”等古典典故,又以“兄弟”“老同学”等平实称谓拉近距离,雅而不涩、朴而有味,兼具古典词的韵味与现代情谊的真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