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望海潮·辽河奔涌

分类: 杨柳依依 |
辽河奔涌,松江卷浪,牡丹百舸争流。黑水暴泉,白山瀑布,德都堰塞优游。仙鹤驻芳洲。任松涛激荡,梅鹿呦呦。千里良田,稻粱黍稷庆丰收。
当年历史凝眸。柳条湖事变,敌忾同仇。唯我抗联,英雄喋血,摩天岭战敌酋。木炮打宾州。乌斯河战斗,八女惊秋。老岭奇袭靖宇,尚志铸金瓯。(杨沛郁·望海潮·辽河奔涌)
这首《望海潮》是当代词人杨沛郁的作品,它用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东北的壮丽山河,并深情追忆了这片土地上的抗日英雄事迹。
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怀古,层次非常清晰。
上片:描绘东北的壮丽山河
上片主要描绘了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物产。
辽河奔涌,松江卷浪,牡丹百舸争流。
这句写了三条着名的河流:辽宁的辽河、吉林的松花江、黑龙江的牡丹江。
"奔涌"、"卷浪"、"百舸争流"展现了江河的磅礴气势和生机。
黑水暴泉,白山瀑布,德都堰塞优游。
"黑水"指黑龙江,"白山"指长白山,是东北的象征。
德都(今五大连池市)的堰塞湖是着名景观。
这几句描绘了山泉、瀑布、湖泊构成的壮丽自然画卷。
仙鹤驻芳洲。任松涛激荡,梅鹿呦呦。
描绘了东北的生态之美:仙鹤栖息在沙洲,松林间涛声阵阵,梅花鹿在鸣叫。
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千里良田,稻粱黍稷庆丰收。
最后落到东北平原的富饶,一望无际的良田和丰收的庄稼,充满了喜悦和生机。
下片:追忆东北的抗日英雄
下片转入历史回忆,聚焦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当年历史凝眸。柳条湖事变,敌忾同仇。
"当年"点明时间,"柳条湖事变"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端。
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愤怒和反抗决心。
唯我抗联,英雄喋血,摩天岭战敌酋。
歌颂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们浴血奋战。
特别提到了着名的摩天岭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
木炮打宾州。乌斯河战斗,八女惊秋。
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战斗和英雄群体:
"木炮打宾州"指抗联将士用简陋武器创造的战斗奇迹。
"八女惊秋"指八女投江的悲壮事迹,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牺牲。
老岭奇袭靖宇,尚志铸金瓯。
最后两句点出了两位最着名的抗联领袖:
杨靖宇将军在老岭地区的奇袭战。
赵尚志将军的传奇一生。
他们用生命书写了英雄的历史篇章。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既展现了今日东北的繁荣景象,也铭记了历史的沉重与英雄的伟大,是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豪放词。
——————…
这首《望海潮》气势磅礴,内容丰富,我来为你详细赏析。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语言风格
1.豪迈奔放,气势雄浑
全词用词开阔,如"奔涌"、"卷浪"、"激荡"、"惊秋"等,充满力量感。
描绘了东北大地的壮阔景象和抗联将士的英勇事迹,形成磅礴气势。
2.凝练生动,富有画面感
词中运用大量名词和动词组合,如"仙鹤驻芳洲"、"木炮打宾州"。
寥寥数字勾勒出鲜明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典雅与质朴并存
词牌《望海潮》本身属于典雅的文学体裁。
但内容上又融入了"敌忾同仇"、"喋血"等质朴有力的表达。
这种结合既保持了词的韵味,又增强了情感的真实度。
艺术特色
1.时空交错,层次分明
上片聚焦"空间",描绘了辽河、松江、白山、黑水等东北壮丽风光。
下片转向"时间",回顾了从柳条湖事变到抗联战斗的历史画卷。
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2.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静态景物如"千里良田"、"仙鹤驻芳洲"与动态描写如"百舸争流"、"松涛激荡"交织。
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激昂的战斗场景相互映衬,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3.巧用典故,意蕴深厚
词中嵌入了多个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柳条湖事变"、"八女投江"。
还提到了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英雄。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词的历史厚重感。
4.对比鲜明,主题突出
通过"庆丰收"的和平景象与"英雄喋血"的战争场面形成对比。
凸显了和平的珍贵和抗联将士牺牲的伟大,使主题更加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