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锁寒窗·雁字裁云

(2025-10-16 09:37:24)
分类: 杨柳依依
杨沛郁:锁寒窗·雁字裁云


    雁字裁云,寒泉漱石,竹窗低掩。拙词一阙,歙砚华笺相伴。忆南浦、新题绝句,芦花如雪孤舟缓。更晨钟暮鼓,泠泠寒露,烛光清浅。
    凝看。遐思远。有水调歌头,写尽凄婉。婵娟何去,漫展蟾宫团扇。待中秋、桂子飘香,冰魂雪魄清晖满。让萧声、吹彻胡沙,缈缈星河换。(杨沛郁·锁寒窗)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系列清冷、孤寂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思念与孤寂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一、思想内容
    这首词的情感线索非常清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上片:孤寂的现实与回忆
    开篇"雁字裁云,寒泉漱石,竹窗低掩"勾勒出一幅清冷、幽静的画面。这不仅是写景,更是作者心境的写照。
    "拙词一阙,歙砚华笺相伴"点明作者此时的生活状态:与笔墨为伴,显得有些孤单。
    "忆南浦、新题绝句,芦花如雪孤舟缓"转入回忆。"南浦"是古诗词中送别之地的代称,说明作者在思念一位远方的故人。
    2.下片:由思念到期盼
    "凝看。遐思远"承上启下,将思绪从回忆拉向远方。
    "水调歌头,写尽凄婉"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
    "婵娟何去"直接点出思念的对象。"婵娟"既指美人,也指明月,一语双关。
    结尾"待中秋、桂子飘香,冰魂雪魄清晖满"则表达了期盼。作者期盼在中秋月圆之夜,能与思念之人共享团圆。
    二、语言风格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清丽,具有很强的古典韵味。
    用词精准,意境优美:如"裁云"、"漱石"、"清浅"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善用典故,意蕴深远:"南浦"、"婵娟"、"水调歌头"等典故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作为一首词,它的平仄和押韵都很讲究,读起来有音乐美感。
    三、艺术特色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景交融:词中的景物描写,如"寒泉"、"孤舟"、"寒露",都染上了作者孤寂的情感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虚实结合:上片的景物是"实",回忆是"虚";下片的"遐思"是"虚",期盼的中秋月夜也是"虚"。虚实交织,拓展了词的意境。
    3.意境营造:全词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但又高洁的意境。即使在思念的凄婉中,也透着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
    总的来说,这首《锁寒窗》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的佳作。
    ——————
    好的,这就为你整理这首词的意象解读清单,希望能帮你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意境。
    自然意象
    雁字:指雁群飞行时排列成的"人"字或"一"字形。
    古人常用雁来寄托思念之情,因为雁是候鸟,能传递书信。
    此处的"雁字裁云"渲染了秋日的清冷和对远方的遥望。
    寒泉漱石:指清凉的泉水冲刷着山石。
    这是一个非常幽静、清冷的画面。
    它既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高洁。
    芦花如雪:芦花在秋天盛开,洁白如雪。
    它常用来烘托萧瑟、凄清的氛围。
    与"孤舟"搭配,更显送别时的伤感和旅人的孤寂。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由凉转寒。
    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更增添了词中清冷、孤寂的基调。
    桂子飘香:桂花在中秋前后盛开,香气浓郁。
    这是一个充满期盼和美好寓意的意象。
    它象征着对团圆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人文意象
    竹窗: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竹窗低掩"描绘了作者简朴而清雅的生活环境。
    这也暗示了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
    歙砚华笺: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华笺指精美的纸张。
    这两样是文人雅士的代表性物品。
    它们表明作者的身份,并点出其与笔墨为伴的孤寂生活。
    南浦:这是一个典故,在古诗词中几乎成了"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一提到"南浦",就会联想到折柳送别、依依不舍的场景。
    此处直接点明了作者正在回忆一段离别往事。
    晨钟暮鼓:指寺庙中早晚的钟声和鼓声。
    它常用来形容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单调。
    在这里,它加深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孤寂感。
    婵娟/蟾宫:"婵娟"既指美人,也指明月。
    "蟾宫"是月亮的别称。
    这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一语双关,含蓄优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