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锁寒窗·秋夜读书》二首比较研究

分类: 杨柳依依 |
杨沛郁《锁寒窗·秋夜读书》二首比较研究
一、引言:秋夜读书的双璧之作
杨沛郁的《锁寒窗·秋夜读书》二首是当代词坛不可多得的佳作,以秋夜读书为主题,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历程。这两首词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词牌的格律规范,更在内容上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这两首词的深入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杨沛郁词作的艺术特色,也能为当代古典诗词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将从语言风格和格律平仄两个维度,对这两首词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期呈现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质。
二、语言风格比较研究
2.1
共同的艺术基调与意境营造
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首先表现在它们所营造的整体意境上。两首词都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秋夜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寒而又不失雅致的艺术氛围。在《锁寒窗·秋夜读书》中,词人用"夜静星稀,银河泻影,涧寒泉瘦"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夜静谧而又略显萧瑟的画面;在《锁寒窗·秋夜读书》中,同样以"夜静风轻,星稀月冷,更添秋意"开篇,营造出相似的秋夜氛围
。这种相似的开篇方式,为两首词奠定了共同的情感基调。
两首词都善于运用古典意象来营造氛围,如"疏桐"、"冷月"、"残柳"、"冷露"、"青灯"、"墨香"等,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具有特定的情感指向和象征意义,它们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例如,"疏桐"和"冷月"在两首词中都出现,这些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孤寂、冷清的情感相联系,词人通过它们的运用,强化了秋夜读书时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此外,两首词都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精神世界的关注。《锁寒窗·秋夜读书》中有"叹流年似水,鬓丝如雪"的感叹,《锁寒窗·秋夜读书》中则有"渐更深漏断,幽怀难遣,是愁滋味"的抒怀,都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怅惘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使两首词超越了单纯的即景抒情,而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和思想内涵。
2.2
艺术手法的异同分析
虽然两首词在整体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艺术手法运用上却存在明显差异。《锁寒窗·秋夜读书》更注重今昔对比和历史典故的运用,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词中"笑苏张、游说捭阖,何如一首《离骚》久"一句,将苏秦、张仪的游说与屈原的《离骚》相对比,突出了精神追求的永恒价值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词作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思想深度。
而《锁寒窗·秋夜读书》则更注重个人体验和当下感受的表达,通过对读书过程和心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在秋夜读书时的情感变化。词中"执颓笔。任铁砚冰寒,素笺凝紫。挥毫泼墨,纵写千秋兴替"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在寒夜中挥毫创作的情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状态
。这种对个人体验的关注,使词作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情感感染力。
在用典方面,两首词都运用了历史典故,但侧重点不同。《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苏张、游说捭阖"和《离骚》的典故,主要用于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而《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念苏张、合纵连横,《离骚》万古留清气"则更多地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这种用典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两首词在主题表达上的不同侧重点。
2.3
语言风格的个体差异
在语言风格上,两首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语言更加典雅、古朴,化用了较多典故,如"苏张、游说捭阖"、"《离骚》"等,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诗书的钟情
。词中的语言较为凝练、含蓄,如"清辉冷浸松江右"、"露打残柳"等句,都体现了这种典雅古朴的语言风格。
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语言则相对直白、自然,如"夜静风轻,星稀月冷,更添秋意"等句,简洁地描绘出秋夜的景象,"执颓笔"、"任铁砚冰寒,素笺凝紫"等则更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夜读写作的情景
。这种直白自然的语言风格,使词作更具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
在句式结构上,两首词也有所不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句式更加工整、对仗,如"夜静星稀,银河泻影,涧寒泉瘦"与"秋声断续,阵阵桂香盈袖"等句,都体现了这种工整对仗的特点;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句式则更加灵活、多变,如"渐更深漏断,幽怀难遣,是愁滋味"等句,长短句交错,更能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
三、格律平仄比较研究
3.1
《锁寒窗》词牌格律概述
在对两首词进行格律平仄比较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锁寒窗》词牌的基本格律要求。《锁寒窗》,又名"琐窗寒"或"锁窗寒",是宋代周邦彦所创的词牌。《钦定词谱》记载:"一名《锁寒窗》,调见《片玉集》,盖寒食词也。因词有'静锁一庭愁雨',及'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取以为名。"
此调以《琐窗寒·寒食》为正体,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
。其基本格律如下:
前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后段:
平仄(韵)。
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锁寒窗》词牌的特点是句式复杂多变,调势平稳和缓中又含流畅,因而表情颇为曲折变化。此调以四字句为主,配以六字句,又有两个上一下四句法之五字句,三个上三下四之七字句,过变处连续两个短韵。
3.2
两首词的格律比较分析
现在我们来比较分析杨沛郁的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在格律平仄上的异同。首先看《锁寒窗·秋夜读书》:
上片:
夜静星稀,银河泻影,涧寒泉瘦。
秋声断续,阵阵桂香盈袖。
对疏桐、冷月无声,清辉冷浸松江右。
叹流年似水,鬓丝如雪,露打残柳。
下片:
堪悟。
明通透。
任辞赋飞花,能消残酒。
是非成败,尽在个中依旧。
笑苏张、游说捭阖,何如一首《离骚》久?
算而今、唯有诗书,伴君长相守。
再看《锁寒窗·秋夜读书》:
上片:
夜静风轻,星稀月冷,更添秋意。
疏桐残柳,冷露无声凝砌。
对青灯、展卷长吟,墨香浮动书窗里。
渐更深漏断,幽怀难遣,是愁滋味。
下片:
无寐,
执颓笔。
任铁砚冰寒,素笺凝紫。
挥毫泼墨,纵写千秋兴替。
念苏张、合纵连横,《离骚》万古留清气。
到如今、独守芸窗,笑看风云起。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首词在格律上基本遵循了《锁寒窗》词牌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字数上,两首词都是九十九字,符合《锁寒窗》双调九十九字的要求
。
其次,在句数上,《锁寒窗·秋夜读书》前段十句,后段十句,完全符合正体的句数要求;而《锁寒窗·秋夜读书》前段也是十句,但后段似乎只有九句,这可能是由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或句读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在内容结构上,两首词的句数是基本一致的
。
在平仄方面,两首词都遵循了平仄交替的原则,但在具体用字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锁寒窗·秋夜读书》中"叹流年似水"的"叹"为仄声,而《锁寒窗·秋夜读书》中"渐更深漏断"的"渐"也为仄声,这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根据具体的表达需要和情感抒发进行了灵活调整,但整体上都符合词牌的格律要求
。
在押韵方面,两首词都采用了仄韵,且换韵的位置基本一致,但具体用韵不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韵脚为"瘦、袖、右、柳、透、酒、旧、久、守",《锁寒窗·秋夜读书》的韵脚为"意、砌、里、味、笔、紫、替、气、起",都符合《锁寒窗》词牌的用韵要求
。
3.3
格律创新与艺术效果
虽然两首词都遵循了《锁寒窗》的基本格律,但在具体创作中,作者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调整,以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句式上,两首词都对传统的句式进行了灵活处理,以更好地表达情感。例如,《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叹流年似水,鬓丝如雪,露打残柳"一句,采用了三个四字短语的并列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而《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渐更深漏断,幽怀难遣,是愁滋味"则采用了长短句交替的结构,更能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
其次,在平仄处理上,两首词都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某些字的平仄进行了灵活调整。例如,《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笑苏张、游说捭阖"一句,"张"字为平声,按照格律此处应为仄声,但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进行了调整;同样,《锁寒窗·秋夜读书》中"念苏张、合纵连横"一句,"张"字也为平声,同样是出于表达的需要进行了调整
。这种灵活处理,体现了作者对格律的创造性运用。
最后,在用韵上,两首词都选择了适合表达秋夜读书主题的韵脚,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氛围。《锁寒窗·秋夜读书》选择了"瘦、袖、右、柳、透、酒、旧、久、守"等韵脚,这些字的发音较为低沉、悠长,适合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锁寒窗·秋夜读书》则选择了"意、砌、里、味、笔、紫、替、气、起"等韵脚,这些字的发音较为短促、有力,更能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
四、主题思想与艺术价值比较
4.1
主题思想的异同分析
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在主题思想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它们都以秋夜读书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但在具体的思想内涵上却有所不同。
《锁寒窗·秋夜读书》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展开。词中"叹流年似水,鬓丝如雪"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笑苏张、游说捭阖,何如一首《离骚》久"则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突出了精神追求的永恒价值
。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词作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和思想内涵。
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主题思想则更侧重于个人体验和精神寄托的表达。词中"渐更深漏断,幽怀难遣,是愁滋味"表达了秋夜读书时的孤寂和愁绪,"挥毫泼墨,纵写千秋兴替"则展现了通过创作来寄托情感、思考历史的精神追求
。这种对个人体验的关注,使词作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情感感染力。
在历史观上,两首词也存在差异。《锁寒窗·秋夜读书》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较为超脱和理性,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肯定;而《锁寒窗·秋夜读书》则对历史的态度更为投入和感性,通过"纵写千秋兴替"和"《离骚》万古留清气"等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精神传承的关注
。
4.2
艺术价值的综合评价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深度和思想内涵上。词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和评价,使词作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思想深度。"笑苏张、游说捭阖,何如一首《离骚》久"一句,将苏秦、张仪的游说与屈原的《离骚》相对比,突出了精神追求的永恒价值,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词作超越了单纯的即景抒情,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艺术价值则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技巧上。词中通过对读书过程和心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在秋夜读书时的情感变化。"执颓笔。任铁砚冰寒,素笺凝紫。挥毫泼墨,纵写千秋兴替"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在寒夜中挥毫创作的情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状态
。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艺术描写,使词作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语言艺术方面,两首词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语言典雅、古朴,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意象,使词作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语言则直白、自然,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使词作具有了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
。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都为词作增色不少。
4.3
北疆词风的体现与创新
杨沛郁的词作被评价为具有"苍劲处见婉约,超脱中藏执着"的"北疆词风"。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在意象运用上,两首词虽然主要描绘的是秋夜读书的情景,但也融入了一些北疆特有的元素。例如,《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松江右"和《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芸窗"等意象,都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北疆风土人情的关注和融入。这种将地域特色与传统意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是北疆词风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次,在情感表达上,两首词都表现出一种既超脱又执着的矛盾情感。《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叹流年似水,鬓丝如雪"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算而今、唯有诗书,伴君长相守"则表现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锁寒窗·秋夜读书》中的"渐更深漏断,幽怀难遣,是愁滋味"表达了秋夜读书时的孤寂和愁绪,而"到如今、独守芸窗,笑看风云起"则表现出一种超脱和豁达的态度
。这种超脱与执着的矛盾情感,是北疆词风的又一重要特征。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两首词都体现了作者对传统词艺的继承和创新。一方面,它们严格遵循《锁寒窗》词牌的格律要求,体现了对传统词艺的尊重;另一方面,它们又在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在继承中创新的创作态度,是北疆词风的核心特征。
五、结论
通过对杨沛郁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在语言风格和格律平仄上的深入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语言风格方面,两首词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如相似的意境营造、古典意象的运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但它们也存在明显差异:《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语言更加典雅、古朴,善于运用历史典故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语言则更加直白、自然,注重个人体验和当下感受的表达
。
在格律平仄方面,两首词都基本遵循了《锁寒窗》词牌的格律要求,但在具体处理上存在一些差异。它们在字数、句数和平仄交替上基本符合要求,但在某些字的平仄处理和用韵选择上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了灵活调整
。这种灵活处理,体现了作者对格律的创造性运用。
在主题思想方面,两首词都以秋夜读书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但在具体内涵上有所不同:《锁寒窗·秋夜读书》更侧重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而《锁寒窗·秋夜读书》则更侧重于个人体验和精神寄托的表达
。
在艺术价值方面,两首词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各有特色:《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深度和思想内涵上;而《锁寒窗·秋夜读书》的艺术价值则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技巧上
。
总的来说,杨沛郁的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在继承传统词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体现了"苍劲处见婉约,超脱中藏执着"的北疆词风特色。它们不仅在语言风格和格律平仄上各具特色,在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上也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杨沛郁词作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首词的创作实践表明,古典词艺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通过对传统词艺的继承和创新,当代词人可以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杨沛郁的这两首《锁寒窗·秋夜读书》,正是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前一篇:浅谈杨沛郁的古体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