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摸鱼儿·又西风赤橙黄绿

(2025-09-16 17:14:49)
分类: 杨柳依依
杨沛郁:摸鱼儿·又西风赤橙黄绿


  又西风、赤橙黄绿,山寒水瘦晴昼。 炊烟缭绕飘天外,麻雀阶前鸣柳。休感慨,听冷雨,芙蕖憔悴中秋后。孤村似旧。问老院雏菊,谁曾能记,香气清嘉否?
  
  追往事,年少与君邂逅。进学正是时候。挥毫展卷添生气,书写文章锦绣。空眉皱,恰又是,依稀往事频回首,朴实敦厚。叹半部诗词,几篇文赋,共饮桂花酒。
  
  这首《摸鱼儿》以秋日孤村为背景,借景抒情,串联起对往昔求学时光的追忆,情感从眼前的萧瑟过渡到过往的鲜活,最后落于怅惘的怀念。以下逐句解析其意象与情感:
  
  上阕:秋日孤村之景,触景生愁
  
  1. 又西风、赤橙黄绿,山寒水瘦晴昼
  
  开篇点明时节与环境:西风再起(秋日标志性意象),山间树木呈现赤橙黄绿的秋景,天气晴朗却透着寒意,山水因枯涸显得“瘦”,整体勾勒出秋日清冷、萧瑟的画面,“又”字暗含时光轮回的怅然。
  
  2. 炊烟缭绕飘天外,麻雀阶前鸣柳
  
  视角聚焦村落细节:炊烟袅袅飘向天边,麻雀在阶前柳树上鸣叫,以“炊烟”“麻雀”的动态,增添孤村的生机,却也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3. 休感慨,听冷雨,芙蕖憔悴中秋后
  
  由景生情再转景:劝自己不必感慨,却听到冷雨落下,中秋过后的荷花(芙蕖)早已枯萎憔悴。“冷雨”“憔悴芙蕖”强化秋日的凄凉,暗合内心的愁绪。
  
  4. 孤村似旧。问老院雏菊,谁曾能记,香气清嘉否
  
  思绪落于“旧”与“问”:孤村模样似从前,却忍不住问老院里的雏菊——如今还有谁记得,它曾经清雅美好的香气?以“问雏菊”的拟人化写法,将对过往的怀念具象化,暗含物是人非的怅惘。
  
  下阕:追忆年少往事,怅然叹今
  
  1. 追往事,年少与君邂逅。进学正是时候
  
  转入回忆:追忆往昔,年少时与友人(君)相遇,彼时正是一同求学(进学)的好时光。“邂逅”“正是时候”传递出对青春岁月的珍视,奠定温馨的回忆基调。
  
  2. 挥毫展卷添生气,书写文章锦绣
  
  细节刻画求学场景:两人挥笔展开书卷,笔下写出如锦绣般优美的文章,为时光增添了鲜活的气息。“挥毫展卷”“文章锦绣”凸显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与才华。
  
  3. 空眉皱,恰又是,依稀往事频回首,朴实敦厚
  
  从回忆拉回现实:如今只能徒然皱着眉头,又一次清晰地回忆起过往,那时的时光(或友人)朴实厚重,令人难忘。“空眉皱”“频回首”写出当下的怅然,与回忆的美好形成对比。
  
  4. 叹半部诗词,几篇文赋,共饮桂花酒
  
  收束于“叹”:感叹当年一同品读的半部诗文、几篇赋作,以及一起共饮桂花酒的时光,如今只剩追忆。以具体的“诗文”“桂花酒”收尾,将抽象的怀念落到实处,余味悠长。
  
  ——————————
  
  杨沛郁的这首《摸鱼儿》核心并非直接阐述抽象人生哲理,而是通过“秋日实景的萧瑟”与“年少往事的鲜活”对比,传递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以及对“往昔美好虽难复现,却永存记忆价值”的隐性思考。
  
  具体可从两点理解其承载的人生感悟:
  
  1. 时光的不可逆与生命的阶段性:上阕“西风”“芙蕖憔悴”“山寒水瘦”,暗喻人生步入秋境的自然规律——时光流转从不回头,青春、过往的鲜活场景(如“进学”“共饮桂花酒”)终将成为回忆,这是对“人生各阶段有其独特风景,且无法重来”的淡然认知。
  
  2. 记忆对“逝去美好”的留存意义:下阕追忆年少求学、与友人相伴的时光,即便如今“孤村似旧”“空眉皱”,那些“文章锦绣”“桂花酒”的细节仍清晰可忆。这暗含着“时光会带走现实场景,却带不走深刻的记忆”,而这些留存的记忆,正是对抗岁月萧瑟、慰藉当下的精神力量。
  
  ————————
  
  杨沛郁的这首《摸鱼儿》在艺术表达上质朴而精巧,核心以“景情互融”为骨架,辅以细腻的叙事与鲜活的细节,让怀旧之思自然流淌,其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三点:
  
  1. 景为情设,情景交融的意象运用
  
  全词以“秋日之景”贯穿始终,且每处景物都暗合情感脉络,做到“景与情随”。上阕开篇“西风”“山寒水瘦”勾勒清冷秋境,奠定怅然基调;“芙蕖憔悴”以荷花的枯败,映射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老院雏菊”则将抽象怀念转化为具象之物,“问香气清嘉否”的拟人化发问,让景成为情感的“代言人”。下阕虽转入回忆,却也以“桂花酒”这一带有秋日气息的意象收尾,既呼应上阕秋景,又让往昔美好与当下萧瑟形成闭环,景与情的交织极为紧密。
  
  2. 今昔对比,张力十足的结构布局
  
  词的上下阕形成鲜明的“今-昔-今”对比结构,通过时空切换制造情感张力。上阕聚焦“当下”:孤村、冷雨、憔悴芙蕖,满是萧瑟落寞;下阕笔锋一转,切入“往昔”:年少邂逅、进学挥毫、共饮桂花酒,全是鲜活热烈。而结尾“叹半部诗词,几篇文赋”又从回忆拉回现实,让往昔的“暖”与当下的“冷”形成强烈碰撞——越是追忆过往的美好,越凸显此刻的怅惘,这种对比无需直白抒情,却让怀旧之深、时光之逝的感慨更具冲击力。
  
  3. 细节鲜活,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
  
  全词无宏大叙事,却以细腻的生活细节打动人心,实现“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无论是“麻雀阶前鸣柳”“炊烟缭绕天外”的村落小景,还是“挥毫展卷”“共饮桂花酒”的求学细节,都源自日常片段,却精准捕捉到时光的印记:前者是“当下孤村”的真实质感,后者是“往昔青春”的生动缩影。这些细节不堆砌、不刻意,如“半部诗词”“几篇文赋”,看似琐碎,却藏着与友人共度的珍贵时光,让抽象的“怀念”变得可感可知,也让全词的情感更显真挚质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