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八声甘州·见秋菊簇簇竹篱边

分类: 杨柳依依 |
见秋菊簇簇竹篱边,泉石自陶然。揽稻粱万顷,苍莽如海,白鹤冲天。莫道浮名累我,进退笑谈间。拾取林间叶,挥洒诗篇。
策杖又临绝顶,对丹枫渔火,松柏擎天。看河倾星斗,雾隐渡人船。六十载、青霜染鬓,向人间、风雨度关山。中秋近,一川秋色,几处婵娟。(杨沛郁·八声甘州·见秋菊簇簇竹篱边)
杨沛郁的《八声甘州》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既描绘了秋景的壮阔清疏,也抒发了词人淡泊功名、豁达自适的心境,更有对人生历程的回望与对团圆的期许,全词结构清晰、意境深远。
上阕:融景入情,显淡泊心境
见秋菊簇簇竹篱边,泉石自陶然:开篇以“秋菊”“竹篱”“泉石”构建清雅画面,“自陶然”三字直抒胸臆,体现词人远离尘嚣的悠然。
揽稻粱万顷,苍莽如海,白鹤冲天:视角由近及远、由小变大,“稻粱万顷”显丰收之景,“白鹤冲天”带自由气象,开阔的景象也映衬出词人的博大胸襟。
莫道浮名累我,进退笑谈间:化用“浮名”典故,“进退笑谈间”直白表达词人不被功名束缚、处世从容的态度。
拾取林间叶,挥洒诗篇:以“拾叶”“挥诗”的动作收尾,将自然之趣化为诗意,尽显文雅与洒脱。
下阕:登高抒怀,含人生感慨与温情
策杖又临绝顶,对丹枫渔火,松柏擎天:“策杖临绝顶”显词人豪情,“丹枫”“渔火”添秋夜暖色,“松柏擎天”则暗喻其刚直不屈的品格。
看河倾星斗,雾隐渡人船:“河倾星斗”写天地壮阔,“雾隐渡人船”添朦胧诗意,也暗含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六十载、青霜染鬓,向人间、风雨度关山:“六十载”点明年龄,“青霜染鬓”写岁月痕迹,“风雨度关山”概括人生坎坷,情感沉郁却无悲戚。
中秋近,一川秋色,几处婵娟:“中秋近”引出团圆主题,“一川秋色”收束秋景,“几处婵娟”既指月色,也暗指人间团圆,让全词在温情中收尾。
总结
全词以“近景—远景—心境—人生—温情”为脉络,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语言凝练且富有画面感,既展现了词人的豁达淡泊,也流露出对人生的热爱与对团圆的期许。
你是否还想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格律特点,或是“浮名”等典故的具体出处呢?
——————————
杨沛郁《八声甘州》逐句解析
这首词以秋日景象为脉络,融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于一体,既见豁达心境,又藏岁月温情,逐句解析如下:
上阕:由景入情,抒淡泊之志
1.
见秋菊簇簇竹篱边,泉石自陶然
视线聚焦近处:竹篱笆旁丛丛秋菊绽放,清泉、山石相伴,画面清雅静谧。“自陶然”是核心,既写泉石似有悠然之态,更暗抒词人置身此景时,内心超脱尘俗的闲适。
2.
揽稻粱万顷,苍莽如海,白鹤冲天
视角由近拉远、由小及大:“揽”字显开阔胸襟,万亩稻粱连成苍莽“金海”,再衬以直冲云霄的白鹤,既写秋日丰收之盛,更借白鹤的自由,暗喻词人不受束缚的心境。
3.
莫道浮名累我,进退笑谈间
直抒胸臆:否定“浮名拖累人”的常见感慨,“进退笑谈间”直白表达——无论是人生顺境(进)还是逆境(退),都能以从容心态面对,不被功名所困。
4.
拾取林间叶,挥洒诗篇
以具体动作收束上阕:弯腰拾起林间落叶,灵感随起,挥笔写成诗篇。将自然小景化为诗意,尽显文人雅趣与洒脱。
下阕:登高抒怀,忆岁月且寄温情
1.
策杖又临绝顶,对丹枫渔火,松柏擎天
开篇写行动与远景:拄着拐杖再次登上山顶,眼前是火红的枫叶、江上的渔火,还有如擎天之柱般挺拔的松柏。“又”字藏过往豪情,“松柏擎天”暗喻词人刚直不屈的品格。
2.
看河倾星斗,雾隐渡人船
拓展视野至天地:夜空中星斗似要倾泻入江河,雾气朦胧中,渡船隐现。壮阔中带朦胧诗意,“渡人船”也暗扣人生“渡世”的隐喻,藏对旅途的淡淡思考。
3.
六十载、青霜染鬓,向人间、风雨度关山
直面岁月:“六十载”点出年龄,“青霜染鬓”写白发丛生,是岁月的痕迹;“风雨度关山”概括一生:历经坎坷(风雨)、跨越困境(关山),情感沉郁却无悲戚,尽显坚韧。
4.
中秋近,一川秋色,几处婵娟
收束全篇且寄温情:“中秋近”引出团圆主题,“一川秋色”总括眼前秋景,“婵娟”既指皎洁月色,也暗指人间团圆的亲人。以温暖意象收尾,让全词的豁达中多了份柔软。
————————
杨沛郁《八声甘州》艺术特色赏析
这首词在传统词牌框架下,融景、情、理于一体,既守古典词的雅正韵味,又含个人情志的鲜活表达,艺术特色鲜明,可从三方面深入赏析:
一、视角与空间:由近及远、由小见大,构建壮阔意境
词的空间层次随视角推移不断拓展,形成“微观小景—宏观盛景—天地阔境”的递进:开篇“秋菊簇簇竹篱边”聚焦近景,以“簇簇”状菊的细碎灵动,是精巧的“小空间”;继而“揽稻粱万顷,苍莽如海”将视角拉远,以“万顷”“如海”写田野的辽阔,转入“中空间”;下阕“策杖又临绝顶”“看河倾星斗”进一步突破地面限制,升至山顶俯瞰、仰望天地,把空间拓展到“天地宇宙”的“大空间”。
这种视角转换不仅让秋景从“竹篱菊”的清雅,到“稻粱白鹤”的苍茫,再到“星斗河川”的雄浑,画面感层层升级,更暗合词人心境——从闲适自洽,到胸襟开阔,再到对人生的宏观回望,景与心的空间同步拓展。
二、抒情与叙事:“景语藏情”与“直抒胸臆”交织,兼具含蓄与洒脱
词的抒情方式灵活切换,既有古典词的含蓄蕴藉,又有率真直白的个性表达:
景语藏情,融情于景:不直接言“乐”,却以“泉石自陶然”“丹枫渔火”“几处婵娟”等暖色调、富生机的意象,藏起闲适与温情;不直白说“坚”,却借“松柏擎天”的挺拔、“风雨度关山”的壮阔,暗喻品格与韧性,让情感随景物自然流露,耐人寻味。
直抒胸臆,洒脱见性:“莫道浮名累我,进退笑谈间”直接否定功名束缚,“六十载、青霜染鬓”直白点出岁月痕迹,无半点隐晦。这种“直”不显粗率,反而与含蓄的景语形成互补——景语铺垫情绪,直语升华心境,让词人的豁达与通透既藏于秋景,又跃然纸上。
三、结构与意象:“以秋为线”串起“景—情—事—理”,脉络清晰且余韵悠长
全词以“秋”为核心线索,将不同维度的内容紧密串联:
结构上:上阕以“秋景”起笔(秋菊、稻粱),承以“秋情”(陶然、笑谈);下阕以“秋行”(策杖登绝顶)展“秋境”(星斗、渡船),再转入“秋思”(忆六十载岁月),最终以“秋盼”(中秋近、盼婵娟)收尾。从“见秋”到“品秋”再到“忆秋(人生之秋)”,脉络环环相扣,收放自如。
意象上:“秋菊”“丹枫”“青霜”等秋意象既贴合季节,又各有寓意(菊喻清雅、枫喻热烈、霜喻岁月);“白鹤”“松柏”“渡人船”等非专属秋的意象,也被纳入秋的语境中——白鹤映秋空显自由,松柏立秋山显坚韧,渡船隐秋雾显诗意,让意象既统一于“秋”的基调,又各具象征,丰富了词的内涵,结尾“几处婵娟”更以“月色/团圆”双关,让秋的清寂化为温情,余韵绵长。
——…………——————
这首《八声甘州》是杨沛郁的作品,以秋日田园风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情怀。以下是逐句解析:
上阕
“见秋菊簇簇竹篱边”:开篇点明时令为秋,竹篱边的秋菊簇簇盛开,展现田园静谧景象。“泉石自陶然”:泉石相映成趣,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乐。
“揽稻梁万顷,苍莽如海”:描绘稻浪翻滚的丰收景象,视野开阔苍茫。
“白鹤冲天”。白鹤振翅高飞、增添动态生机与高远意境。
“莫道浮名累我”:诗人超脱名利束缚,心怀
豁达。
“进退笑谈间”:处世从容,笑对人生起伏。
“拾取林间叶,挥洒诗篇”:以落叶为笺,即
兴赋诗,体现文人雅趣。
下阕
“策杖又临绝顶”:诗人挂杖登山,俯瞰秋色。
“对丹枫渔火,松柏擎天”:枫叶如火、渔火
点点,松柏苍翠,构成绚烂秋景。
“看河倾星斗,雾隐渡人船”:星河倒映,雾
中渡船若隐若现,营造朦胧诗意。
“六十载、青霜染鬓”:感慨年华老去,鬓染秋霜。
“向人间、风雨度关山”:一生历经风雨,却坦然面对。
“中秋近,一川秋色,几处婵娟”:结尾呼应中秋将至,秋色满川,月光皎洁,寄托思念与团圆之情。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开阔,融合写景与抒怀,展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旷达胸怀。
前一篇:杨沛郁:八声甘州·2025教师节
后一篇:杨沛郁:摸鱼儿·致儿孙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