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2025年“九三”阅兵观后感·三篇

(2025-09-10 09:53:04)
分类: 杨柳依依
杨沛郁:2025年“九三”阅兵观后感·三篇



    正秋风送爽雁成行,清昼亦生凉。看层林醉染,田畴换彩,橘绿橙黄。拾取一川烟雨,云岫入诗行。笔下龙蛇走,天地文章。
    犹记兰亭旧事,有崇山峻岭,翰墨凝香。过苔痕石径,峰涧淬寒芒。更听泉、气清天朗,感斯文、逸兴壮思扬。斜阳外,青山未老,雅趣悠长。
    (杨沛郁·八声甘州·陪孙辈秋郊写生)
    赏析《八声甘州·陪孙辈秋郊写生》
    上阕:秋景如画的写生现场
    ‌视听交融的秋色‌
    “正秋风送爽雁成行”以动态雁阵开启画卷,雁鸣声与“清昼亦生凉”的触觉呼应,营造清旷意境。“层林醉染”用拟人手法描摹枫叶,“橘绿橙黄”以色彩对比点明秋实,二者构成视觉盛宴。
    ‌烟雨诗情的升华‌
    “拾取一川烟雨”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创作素材,“云岫入诗行”暗含孙辈提笔摹景的温馨场景。末句“天地文章”双关自然与人文,暗合写生主旨。
    下阕:文脉传承的哲思
    ‌兰亭典故的化用‌
    “崇山峻岭”“翰墨凝香”暗引《兰亭集序》,将王羲之的雅集精神与当下祖孙写生并置,凸显文化传承。“苔痕石径”“峰涧寒芒”以细节强化山水之趣。
    ‌古今交融的意境‌
    “气清天朗”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逸兴壮思”直抒胸臆。结句“青山未老,雅趣悠长”以青山喻文脉永恒,点明雅趣代代相传的主题。
    艺术特色
    ‌结构精巧‌:上阕写景如画,下阕咏史抒怀,符合《八声甘州》上景下情的传统。
    ‌语言凝练‌:动词“拾”“入”“淬”精准传神,色彩词“绿”“黄”与“醉染”形成通感。
    ‌情感含蓄‌:通过“陪孙辈”的细节传递天伦之乐,避免直白抒情。
    此词堪称当代词作中“以旧题写新意”的典范,将个人体验与古典意境完美融合。
    ——————————
    这首《八声甘州·陪孙辈秋郊写生》以“秋郊写生”为核心,上阕侧重写景,描绘秋景的开阔绚烂;下阕由景入情,串联“兰亭雅集”的典故,将祖孙同游的闲情与文人雅趣融为一体,情感层次丰富。以下逐句解析:
    上阕:铺陈秋景,融情于画
    1.正秋风送爽雁成行,清昼亦生凉
    开篇点明时节与氛围:秋风宜人,大雁排着队列南飞,即便白天也带着丝丝凉意。“正”字起笔,直接将读者拉入“秋郊”的场景,“雁成行”是秋日典型意象,既写实又添开阔感。
    2.看层林醉染,田畴换彩,橘绿橙黄
    视角转向近景,聚焦秋景的色彩:山林被秋霜染得像“醉”了一样浓烈(如红、黄交织),田野也换了颜色,橘子绿、橙子黄,一派丰收的鲜活。三个短语并列,用“染”“换”二字赋予景物动态,恰似孙辈写生时眼前的“调色盘”。
    3.拾取一川烟雨,云岫入诗行
    由“看”转为“感”:将眼前弥漫的烟雨、山间浮动的云气(云岫),当作可“拾取”的素材,写入诗中。“拾取”一词极妙,既呼应“写生”的“收集景物”,也体现文人对自然的珍视,景与文在此交融。
    4.笔下龙蛇走,天地文章
    收束上阕,落到“写生”动作:孙辈(或词人自己)笔下的线条像“龙蛇”一样灵动游走,而眼前的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篇天然的好文章。以“天地文章”升华意境,把写生从“画景物”提升到“观天地”的层次。
    下阕:怀想典故,寄寓雅趣
    1.犹记兰亭旧事,有崇山峻岭,翰墨凝香
    下阕开篇转入回忆,化用“兰亭雅集”的典故(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写下《兰亭集序》):想起当年兰亭的事,也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间,笔墨间都凝着书香。用经典文人聚会的场景,为“陪孙辈写生”增添了“雅”的底色——祖孙同游,亦是一场小型的“现代雅集”。
    2.过苔痕石径,峰涧淬寒芒
    承接“崇山峻岭”,细化行走的场景:踏过长满青苔的石子路,山间的溪流与峰峦间,仿佛凝结着清冷的光(寒芒)。“苔痕”显幽静,“寒芒”添清冽,暗合秋日山林的质感,也让“兰亭旧事”的回忆更具体可感。
    3.更听泉、气清天朗,感斯文、逸兴壮思扬
    感官从“视觉”转向“听觉”:再听山间泉水声,天气清朗、空气清新,感念这种“斯文”的氛围(文人雅聚、与自然相融),顿时兴致高涨、思绪飞扬。“逸兴壮思扬”直接点出心境——秋景的清美与典故的雅韵,让平凡的“陪孙辈”时光变得兴致盎然。
    4.斜阳外,青山未老,雅趣悠长
    结尾以景结情,收束全篇:夕阳西下,远处的青山依旧年轻(未老),而这场秋郊写生里的雅趣(祖孙情、自然美、文人意),却久久不散。“青山未老”对应“孙辈”的朝气,“雅趣悠长”则是词人对这段时光的回味,余韵绵长。
    ————————
    这首词的情感核心是三代人共赴秋郊的天伦之乐,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对秋日盛景的热爱、对文人雅趣的追怀,情感层次饱满且温暖。
    具体可拆解为三层核心情感:
    1.对孙辈相伴的亲昵与喜悦:“陪孙辈”是词的题眼,从“看层林醉染”的共赏秋景,到“笔下龙蛇走”的旁观写生,字里行间都是长辈陪伴晚辈时的温柔视角,暗藏祖孙同游的亲昵与满足。
    2.对秋日自然的沉醉与珍视:“秋风送爽”“橘绿橙黄”“一川烟雨”等句,将秋景写得绚烂又清透;“拾取”二字更显主动,把自然景物当作珍贵的“素材”,足见词人对眼前秋光的由衷热爱。
    3.对文人雅趣的追怀与延续:通过化用“兰亭旧事”的典故,将“陪孙辈写生”这一日常场景,与古人“崇山峻岭、翰墨凝香”的雅集相连,既表达了对传统文人情怀的追念,也暗含着“将自然之美、文化之雅传递给晚辈”的深层意涵,让“雅趣”在祖孙间得以延续。
    ——————————————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为“以景载情、以典衬雅、以小见大”,在传统词牌框架内,将日常闲情写得兼具画面感与文化意涵,具体可从三方面赏析:
    一、写景:动静交织,色彩鲜活,如展“写生画卷”
    词作的写景完全贴合“秋郊写生”的核心场景,宛如用文字为孙辈的画作题跋。
    动态与静态结合:“秋风送爽雁成行”是动态,雁阵南飞赋予秋景流动感;“层林醉染”“田畴换彩”是静态,却用“染”“换”二字让色彩似在渐变,静中藏动。“笔下龙蛇走”更是将写生的动作写活,让“画”与“景”相互呼应。
    色彩浓淡相宜:“橘绿橙黄”是明丽的亮色,聚焦丰收的鲜活;“一川烟雨”“峰涧淬寒芒”是淡雅的冷色,凸显秋山的清冽。浓淡色彩交织,既符合秋日山林的真实质感,也为“雅趣”铺垫了清爽的基调。
    二、用典:化用自然,古今交融,提升“雅趣”层次
    词中仅用“兰亭旧事”一典,却用得精准且不晦涩,让日常的“祖孙同游”升华为有文化厚度的“现代雅集”。
    不堆砌典故,只取“崇山峻岭、翰墨凝香”的核心意象,与眼前的“秋郊山林、写生笔墨”直接对应,形成“古之雅集”与“今之闲游”的对照。
    典故的作用并非炫技,而是为“感斯文、逸兴壮思扬”铺垫——词人因眼前景想起古人情,再因古人情加深对眼前“祖孙写生”的珍视,让“天伦之乐”多了一层“文化传承”的深意,雅趣更显绵长。
    三、结构:上景下情,由实入虚,情感层层递进
    全词以上阕“实写秋景与写生”为基,下阕“虚写典故与心境”为升,结构严谨且情感流动自然。
    1.上阕从“秋风”“雁阵”的大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层林”“橘橙”的近景,再落到“笔下龙蛇”的特写,由远及近,将“秋郊”的画面铺陈完整;
    2.下阕以“犹记”转折,从眼前景跳入“兰亭旧事”的回忆,再以“过苔痕石径”拉回现实感官,最后用“斜阳外,青山未老”收束,由实入虚再归实,情感从“赏秋的愉悦”,到“怀典的雅兴”,最终落到“祖孙相伴的悠长回味”,层次清晰且余韵十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