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桂枝香·买舟南去

(2025-08-31 20:55:38)
分类: 杨柳依依
杨沛郁:桂枝香·买舟南去


  买舟南去。但雁影徘徊,步步回顾。遥望白云霭霭,试飞鸥鹭。少年自有求学梦,路崎岖、学堂难赴。斗移星转,钟情实践,耕读犹笃。
  
  古仁人、常常自渡。看五柳稼轩,浮沉卓着。俯仰人间,成败是非难诉。采菊耕种东坡路,立德修身应如许。素笺谁寄,明烛共剪,仲秋如故。(杨沛郁·桂枝香)
  
  《桂枝香》逐句解析
  
  上阕:
  
  买舟南去。
  
  字面意思:雇了船向南出发。开篇简洁交代行动,点明行程的方向与方式,为下文铺陈背景。
  
  但雁影徘徊,步步回顾。
  
  字面:然而大雁的影子在空中徘徊,仿佛每飞一步都在回头望。
  
  意境:以“雁影徘徊”“回顾”暗写行人的心境——虽已启程南去,却难掩对过往的留恋,借自然意象托情,含蓄而有张力。
  
  遥望白云霭霭,试飞鸥鹭。
  
  字面:远远望去,白云浓密迷蒙,刚学飞的鸥鸟、白鹭在低空活动。
  
  意境:勾勒南行途中的景致,“白云霭霭”添苍茫之感,“试飞鸥鹭”既写生机,又隐约呼应“少年”的青涩与探索姿态,景中藏意。
  
  少年自有求学梦,路崎岖、学堂难赴。
  
  字面:年轻人原本就有追求学问的梦想,可路途坎坷不平,要到学堂求学并不容易。
  
  直抒胸臆点出核心动因——少年的求学志向,同时点出“路崎岖”的阻碍,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让情感有了落点。
  
  斗移星转,钟情实践,耕读犹笃。
  
  字面:时光悄然流逝(斗、星是古代计时的星辰),(即便求学受阻)仍偏爱亲身实践,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的信念依然坚定。
  
  转折间显品格:不因困境动摇,以“耕读”结合的方式坚持向学,“犹笃”二字突出意志的执着,承接前文又深化了情感。
  
  下阕:
  
  古仁人、常常自渡。
  
  字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常常能自我调适、渡过人生的困境。
  
  由己及人,引出精神榜样——“古仁人”的“自渡”,为下文列举具体人物做铺垫,拓宽词的意境。
  
  看五柳稼轩,浮沉卓着。
  
  字面:看陶渊明(宅边有五柳,代指他)、辛弃疾(号稼轩),虽历经人生起伏(浮沉),却都有杰出的成就与声名。
  
  “五柳”代表隐逸中的坚守,“稼轩”代表仕途起落中的担当,二者作为“自渡”的典范,呼应上阕“耕读犹笃”的精神追求,让“自渡”有了具体依托。
  
  俯仰人间,成败是非难诉。
  
  字面:在人世间经历世事才明白,成功与失败、对与错,并非能轻易说清道尽。
  
  由古人经历生发出感悟:人生的评判没有简单标准,暗含对“自渡”意义的深化——在浮沉中体会复杂的生命本真,而非执着于表面的成败。
  
  采菊耕种东坡路,立德修身应如许。
  
  字面:像陶渊明采菊东篱、苏轼(号东坡,曾耕于东坡)耕种田间那样生活,立品德、修身心就应当是这样的。
  
  以“东坡路”补充“五柳”的耕读意象,明确“自渡”的具体指向:在贴近生活的实践中(采菊、耕种)完成立德修身,与上阕“钟情实践”形成呼应,让主题更清晰。
  
  素笺谁寄,明烛共剪,仲秋如故。
  
  字面:没有谁寄来书信(或许是无人完全懂这份心境),但中秋时节共剪烛花的温情、仲秋的明月依旧如往昔。
  
  以场景收束:“素笺谁寄”带一丝孤寂,却以“明烛共剪”“仲秋如故”转向平和——即便前路或有孤独,坚守的信念与生活中本真的温情(如仲秋之月)始终不变,余韵绵长。
  
  ————
  
  这首《桂枝香》在艺术表达上颇具匠心,可从三个核心角度赏析其特色:
  
  一、意象托情,情景交融自然
  
  上阕以“雁影徘徊、步步回顾”开篇,借大雁南行时的留恋之态,暗写行人启程后的不舍心境,物与情浑然一体;“白云霭霭”“试飞鸥鹭”既勾勒南行途中的苍茫景致,又以“试飞”的鸥鹭暗合“少年”求学时的青涩与探索意,自然意象成为心境的隐喻,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蕴藉。
  
  二、用典精切,古今精神相契
  
  下阕聚焦“古仁人自渡”,巧妙选取陶渊明(“五柳”“采菊”)、辛弃疾(“稼轩”)、苏轼(“东坡路”“耕种”)三位文人入典——三人或隐逸耕读、或仕途浮沉,却都以“自渡”坚守本心,恰与上阕“路崎岖仍耕读犹笃”的执着呼应。典故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借古人“浮沉卓着”的经历,立当下“立德修身”的追求,让个人情怀与传统精神形成对话,既丰富了内容厚度,又让“自渡”的主题有了历史依托。
  
  三、结构层递,情感收放有度
  
  全词从“买舟南去”的行动起笔,先写途中景与情(雁影、鸥鹭寄留恋),再点少年求学的理想与坎坷(“路崎岖、学堂难赴”);下阕由“古仁人自渡”拓开视野,借典故生发出“成败是非难诉”的人生感悟,最终落于“仲秋如故”的平和场景。
  
  情感从启程时的留恋、求学受阻的波折,到对古人的追慕、对人生的思辨,再到对坚守的笃定,层层递进却不显刻意。上阕的“困”与下阕的“悟”形成对比,“耕读犹笃”与“立德修身”前后呼应,让“虽遇波折仍守本心”的内核在收放间更鲜明,结构逻辑严谨且余韵悠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