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桂枝香·游云南

分类: 杨柳依依 |
海天空阔。又舟次云南,与漓江别。怒水沧澜一棹,古城奇崛。征帆正向滇池去,过石林、玉龙冰雪。大佛松赞,偶逢处暑,归家时节。
此一游、耕读未歇。填一阙秋词,语意真切。取道峨眉,古寺旅游还热。童年脚印留痕处,历失学无限波折。旧情难诉,牧童遥指,五湖明月。(桂枝香·梦游云南)
《桂枝香·游云南》逐句解析如下:
上阕:侧重记游途所见所感,勾勒云南风物与行旅时序
海天空阔。又舟次云南,与漓江别。
开篇以“海天空阔”铺展开阔意境,“又”字暗含曾至西南的过往。“舟次云南,与漓江别”点明行迹:乘舟抵达云南,与此前游历的漓江作别,自然交代行程转换。
怒水沧澜一棹,古城奇崛。
“怒水沧澜”直指澜沧江,“一棹”以舟楫小景衬江波壮阔;“古城奇崛”转向人文景观,“奇崛”状古城地势高峻、风貌独特,简笔勾勒云南山水与人文的交融。
征帆正向滇池去,过石林、玉龙冰雪。
“征帆”显行旅不停之意,明确驶向滇池的目的地;“石林、玉龙冰雪”列举云南标志性景致——喀斯特石林的嶙峋、玉龙雪山的冰雪,以点带面展现沿途风光的多样。
大佛松赞,偶逢处暑,归家时节。
“大佛松赞”或涉云南松赞林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与佛教文化相关),添地域人文印记;“偶逢处暑”点出时序,“归家时节”由游景转入归思,为下阕情感铺垫。
下阕:由游踪转入忆旧与情思,融合耕读、往事与乡愁
此一游、耕读未歇。填一阙秋词,语意真切。
“耕读未歇”将行旅与日常精神生活相勾连——即便出游,读书、创作的习惯未停;“填一阙秋词,语意真切”既写实(处暑近秋,应时作词),又以“真切”显词作情感的本真。
取道峨眉,古寺旅游还热。
“峨眉”或为途经之地(四川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拥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古寺旅游还热”以当下场景入词,让记游更具生活气息,也暗合行旅中“取道”的随性。
童年脚印留痕处,历失学无限波折。
笔锋陡转忆旧:“童年脚印留痕处”触景生情,引出“失学无限波折”的过往,将游途所见与个人成长记忆相牵,让情感从“游兴”转向深沉的人生感慨。
旧情难诉,牧童遥指,五湖明月。
“旧情难诉”收束忆旧,将复杂情愫藏于留白;“牧童遥指”化用古诗意象(如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添诗意联想;“五湖明月”以开阔的月夜之景作结,既呼应开篇“海天空阔”的意境,又以“明月”寄寓乡愁与对平和生活的向往,让情感归于悠远。
全词以“游云南”为线索,融记游、忆旧、抒情于一体,从眼前风物到过往波折,再到寄情明月,情感层层递进,语言质朴却意韵深厚,既有行旅的鲜活感,又有人生阅历的厚重感。
——————————
杨沛郁的《桂枝香·游云南》在艺术特色上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融合了自然意象与人文记忆,呈现出质朴中见厚重、平实里藏深致的特点,具体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线索清晰,虚实交织:以“游踪”串起“物景”与“心事”
全词以“游云南”的行旅为明线,从“与漓江别”到“正向滇池去”,再到“取道峨眉”,按空间转换和时序推进(“偶逢处暑”)铺陈记游内容,如“怒水沧澜”“石林、玉龙冰雪”“古洞”等,均是眼前实景,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让“游”的过程真实可感。
同时暗藏“忆旧-抒情”的暗线:上阕结尾“归家时节”悄然转入归思,下阕“童年脚印留痕处”则直接触景生情,将“游途所见”与“童年失学波折”的往事勾连,让“实写的风物”成为“虚藏的记忆”的引子。虚实交织间,“游云南”不再是单纯的记游,更成了串联当下与过往、景致与人生的载体,使词作跳出“写景堆砌”的局限,有了“以景寄情、以情串史”的厚度。
二、意象选择:质朴中含张力,融“地域符号”与“经典化用”
词中意象不求华丽,却精准且有层次,可分为两类:
地域标志性意象:如“澜沧江(怒水沧澜)”“滇池”“石林”“玉龙雪山”“松赞(松赞林寺)”,这些是云南独有的自然与人文符号,无需刻意雕琢,便以“原生性”勾勒出地域风貌,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云南之游”的独特性;
经典化用与情感意象:下阕“牧童遥指”化用杜牧《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象,却跳出“寻酒”的原境,与“五湖明月”结合,既添古典诗意,又让“遥指”成了“旧情难诉”时的一种朦胧指引——不指向具体事物,而指向乡愁与向往的“五湖明月”。
两类意象一实一虚,前者撑起名“游云南”的“骨”,后者填足“情”的“肉”,质朴中藏着“眼前景”与“心中意”的张力。
三、情感表达:克制中见深沉,从“浅白”到“悠远”层层递进
全词语言平实如话(如“填一阙秋词,语意真切”“旧情难诉”),无刻意的辞藻雕琢,情感表达却“藏而不露”,随内容推进自然深化:
开篇“海天空阔”是初见云南的开阔心境,浅淡直白;
行至“大佛松赞”“偶逢处暑”,添了“归家时节”的微淡归思,情感转向内敛;
下阕“童年脚印留痕处,历失学无限波折”,虽只一句点出往事,却因“无限波折”的留白,让个人成长的沉重感悄然透出,情感显深沉;
结尾“五湖明月”以开阔之景收束,将“旧情难诉”的复杂(乡愁、对过往的感慨、对平和生活的向往)全寄于“明月”,不直抒却意韵悠远——从“游兴”到“归思”,再到“人生感慨”与“精神寄托”,情感层层递进,却始终克制,余味绵长。
综上,这首词以“游踪”为脉络,用“地域实景”搭骨架,以“记忆与化用意象”填血肉,语言质朴却精准,情感克制却深沉,在“记游”的表层下,藏着“人与景、当下与过往、个人与天地”的多重呼应,是“以小见大、以实写虚”的典型之作。
前一篇:杨沛郁:桂枝香·菊花
后一篇:杨沛郁:桂枝香·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