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满江红·白鹤楼前

分类: 杨柳依依 |
白鹤楼前,因何故、翩然作别?
静水湖、一天鸥鹭,半山松雪。
碧野连天三万顷,澄波照影龙船结。
望长虹、锦帐接天壤,风如铁。
迎宾客,休停说;白兰地,倾杯彻。
纵山高路远,真情难却。
骏马嘶风香漫野,雄鹰击霭云开裂。
怅无涯、极目杏花深,千山叠。杨沛郁《满江红·白鹤楼前》2025.6.24
这首《满江红》以壮阔的北国风光为背景,抒发了豪迈的离别之情与待客之诚。上阕"白鹤楼前"六句,通过翩然作别的白鹤、静水湖鸥鹭、半山松雪等意象,构建出清旷高远的意境,而"碧野三万顷""龙船结"的铺陈,更显天地壮美。下阕"迎宾客"四句直抒胸臆,以倾杯白兰地的热忱呼应上阕风物,"骏马嘶风""雄鹰击霭"的雄奇比喻,将情感推向高潮。结句"怅无涯"三句突然收束于千山叠嶂的杏花深处,豪放中见婉转,余韵悠长。全词笔力雄健处似铁板铜琶,细腻处又如绣户绮窗,深得苏辛豪放词派神髓而自出新意。
——…………………——
这首《满江红》以壮阔的北国风光为背景,融离别之思、待客之诚于一体,既有豪迈气概,又不失深沉婉转。以下逐句解析:
上阕:写景壮阔,暗含离思
“白鹤楼前,因何故、翩然作别?”
开篇设问,以白鹤翩飞、作别楼台起兴,暗示离别之意,营造悠远苍茫之感。
“静水湖、一天鸥鹭,半山松雪。”
静水湖上鸥鹭翔集,半山松林覆雪,勾勒出一幅清冷高远的北国画卷,静中含动。
“碧野连天三万顷,澄波照影龙船结。”
视野骤然开阔,碧野无垠,湖水如镜,倒映龙船(或指游船),气象宏大,暗含盛景迎宾之意。
“望长虹、锦帐接天壤,风如铁。”
长虹贯空,锦帐(或指彩云、旗帜)直抵天际,风势刚劲如铁,雄浑壮烈,凸显北地苍劲之风骨。
下阕:抒情豪迈,宾主尽欢
“迎宾客,休停说;白兰地,倾杯彻。”
转入待客主题,劝酒畅饮,白兰地一饮而尽,豪情四溢,语言直率热烈。
“纵山高路远,真情难却。”
虽相隔千山万水,但主客情谊深厚,不可推却,呼应上阕“翩然作别”的离思。
“骏马嘶风香漫野,雄鹰击霭云开裂。”
骏马长嘶,草原芬芳;雄鹰破云,气势磅礴。以动态意象强化豪情,象征主客之志凌云。
“怅无涯、极目杏花深,千山叠。”
结句陡然收束,极目远眺,杏花深处千山重叠,怅惘悠长。豪迈中隐含一丝苍茫,余韵不绝。
整体赏析
风格:豪放为主,兼具婉约。上阕写景雄浑,下阕抒情热烈,结句转入深沉,张弛有度。
手法:善用夸张(“三万顷”“风如铁”)、比喻(“云开裂”)、动静结合(鸥鹭静、骏马嘶),意象选取典型(白鹤、松雪、雄鹰)。
情感:既有离别的怅然,更有迎宾的豪迈,最终归于对壮美河山的无限眷恋。
此词深得辛弃疾、苏轼豪放词精髓,而“杏花深”“千山叠”等句,又可见姜夔式的清空雅致,堪称佳作。
————————…
这首《满江红》的格律分析如下,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为参照:
一、基本格律符合性
字数与分段
全词共93字,上阕47字(八句),下阕46字(十句),与正体一致。
例:上阕“白鹤楼前……风如铁”共八句,下阕“迎宾客……千山叠”共十句。
押韵
上阕“别、雪、结、铁”押四仄韵,下阕“说、彻、却、裂、叠”押五仄韵,符合仄韵要求。
用韵为入声(如“别、雪、铁”属入声屑韵,“裂、叠”属入声叶韵),契合传统《满江红》多用入声韵的特点。
二、平仄细节分析
上阕关键句平仄
首句“白鹤楼前”(仄仄平平),与正体“暮雨初收”(仄仄平平)一致。
“碧野连天三万顷”(仄仄平平平仄仄),符合正体对应句“几许渔人横短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阕平仄变化
“纵山高路远”(仄平平仄仄)与正体“叹浪萍风梗”(仄仄平平仄)略有差异,但属可平可仄范围。
结句“千山叠”(平平仄)与正体“伤漂泊”(平平仄)完全吻合。
三、特殊句式处理
扇面对(对仗):
下阕“骏马嘶风香漫野,雄鹰击霭云开裂”形成工整对仗,符合《满江红》常见修辞手法。
领字运用:
“纵山高路远”中“纵”为领字,增强语气,与正体“念”字用法类似。
四、结论
该词在字数、分段、押韵、核心平仄上均符合《满江红》正体格律要求,仅个别句式平仄微调(如“山高路远”),但属词谱允许的灵活变体。整体格律严谨,且通过入声韵与对仗强化了豪放风格,符合词牌传统表现力。
前一篇:杨沛郁:满江红·浓雾初收
后一篇:杨沛郁:满江红·大漠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