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在高,及格则行;文不在精,流行则名。斯是教室,唯汝闲情。漫画创作快,手机玩得勤。琢磨去超市,寻思看电影。不惜结损友,会顽朋。无听课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虽非竞赛场,堪比演武厅。自嘲曰:混张文凭。杨沛郁《教室铭·给某校同学画像》2025.4.25
《教室铭·给某校同学画像》以戏仿刘禹锡《陋室铭》的形式,辛辣勾勒出当代校园中一类"躺平"学生的生存状态。全篇通过16组工整对仗,展现了一个以"及格万岁"为信条的课堂生态:
上阕(前8句)聚焦课堂百态:首句化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经典句式,将"分"与"文"的价值标准直接拉低到生存线。三四句"斯是教室,唯汝闲情"的倒装,凸显空间与行为的荒诞反差。后四句以"漫画""手机""超市""电影"的意象堆砌,活画出心不在焉的课堂日常。
下阕(后8句)深化精神画像:"结损友""会顽朋"的主动选择,与"无听课""无作业"的消极抵抗形成张力。末句"虽非竞赛场,堪比演武厅"的比喻,暗讽这种看似轻松的生存实则消耗着青春能量。最终以"混张文凭"的自嘲收束,道破功利主义教育下的集体焦虑。
该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有三大特色:
古今语体混搭:将"劳形""乱耳"等文言词汇与"玩手机""看电影"等现代口语嫁接
反讽修辞贯穿:表面描写闲适自在,实则每个意象都在叩击教育异化的命题
节奏张弛有度:五字句与四字句交替出现,形成类似嘻哈音乐的flow韵律
这种"佛系学生"的诞生,本质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与个性发展需求的激烈碰撞。作品犹如一面哈哈镜,既照见部分青少年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消极抵抗,也折射出文凭社会中知识价值与实用主义的深刻矛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