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鹧鸪天·仲春

分类: 杨柳依依 |
杨沛郁《乙巳年仲春》2025.3.26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早春三月的自然图景,通过细腻的物候描写传递出冬春交替的生命力。以下为具体赏析:
逐联赏析
首联“兴安三月阳气呈,濡雪沾衣草木萌”开篇点明时令与地点,兴安岭的初春犹带残雪,但阳气已悄然回升。“濡雪沾衣”以触觉写春寒未尽,“草木萌”则透出地底生机,冷暖交织间展现季节的渐变。
颔联“郊外堤前寒潭碧,岭南涧边野蔓生”空间由远及近铺展:郊野寒潭凝碧,山涧藤蔓滋长。”寒"与"碧"形成色彩与温度的对照,岭南的暖意催发野蔓,暗含南北地貌的春意差异,视角宏阔。
颈联“苔浸石隙阶下绿,鹿鸣林间柳条青”聚焦微观与动态:石缝苔痕浸润新绿,鹿鸣穿林,柳色初青。动词“浸“字写苔藓悄然蔓延,“鸣"字以声衬静,动静相宜间勾勒出山林苏醒的细节。
尾联“漫步长街鞋底滑,待向清明数啭莺”
由景及人,长街残雪湿滑,却步履从容。“待向清明“将期待投向更浓的春意,莺啼预埋听觉想象,收束于对未来的欣然企盼,余韵悠长。
艺术特色
·时空交织的层次感:从兴安到岭南,由残雪至萌芽,空间延展与时间流动交织,构建出立体的早春画卷。
感官通联的灵动感:视觉(碧潭、青柳)、触觉(濡雪、鞋滑)、听觉(鹿鸣、莺啭)多维度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
含蓄的生命哲思:草木萌发、苔痕漫染等意象,隐喻自然生生不息之力,暗含对生命轮回的静观与礼赞。
整首诗如一幅水墨点染的节气册页,在清冷与温煦的交融中,捕捉住春天欲来未满的刹那生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物候的敏锐体察与恬淡心境。
——————
冻土方苏阳气呈,云梢,雪瘦润苔清。半城倒映寒潭碧,数蔓新攀石壁横。
梅破玉,柳垂缨,鹿鸣清涧伴莺声。红泥绿蚁图一醉,莫问刘伶浊与清。?杨沛郁《鹧鸪天·仲春》2025.3.26
《鹧鸪天·仲春》一阕,以冷峭笔触勾勒冬春交替时节的幽邃气象。
上片“冻土方苏”四字如开山斧劈,裂开冰封大地的第一道裂隙,地脉深处阳气蒸腾,苔痕凝碧处积雪渐瘦,恍若天地初开时阴阳二气的微妙博弈。云梢垂落处,半城楼影倒悬寒潭,青石壁上藤蔓新攀的痕迹似篆书悬针,暗藏万物竞发的生命张力。
下片笔锋陡转,梅破玉魄、柳垂璎珞的意象间,忽闻呦呦鹿鸣与流莺啭谷相和成韵,清涧空山顿时溢满太古遗音。结句以红泥炉火煨绿蚁新醅,醉眼朦胧中消弭了魏晋名士刘伶的浊酒清愁,于寒潭倒影中窥见永恒春光。全词以金石篆刻般的冷硬骨力包裹柔肠,在冰裂苔醒的瞬间参悟枯荣生灭的禅机。
—————
这首《鹧鸪天·仲春》以冬春交替的微妙时节为背景,通过冷峭与温润交织的意象,展现了自然苏醒的张力与文人超逸的情怀。以下从三方面赏析:
一、炼字如凿,刻写天地初醒
首句“冻土方苏阳气呈”以“方苏”二字点破时序,如刀研冰面,将封冻大地的苏醒感具象化。“云梢雪瘦”以“瘦”拟雪消融,呼应“苔清”的碧润,暗藏阴阳二气的消长博弈。动词“攀”字尤妙,赋予藤蔓石壁间攀援的触感,似篆刻笔锋游走于峭壁,写出生命突破严寒的倔强。
二、虚实对撞,勾画动静玄机
上片“半城倒映寒潭碧”以静景摄魂,城影沉潭如天地对镜:下片“鹿鸣清涧伴莺声”以声破寂,空谷传音打破视觉的凝固。梅破玉魄的冷艳与柳垂璎珞的柔婉相映,寒潭的幽碧与红泥炉火的暖色对冲,在虚实碰撞中营造出时空折叠般的仲春幻境。
三、醉眼观禅,勘破枯荣生灭
结句“红泥绿蚁图一醉”化用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意,却以“莫问刘伶浊与清”翻出新境。魏晋刘伶纵酒放达的典故在此被解构——醉眼不再执着于浊世清流的辩诘,而在冻土初裂、苔痕暗涨的细微处,窥见“枯即是荣”的禅机。寒潭倒影中的半城楼阁,遂成参悟永恒的镜台。
全词骨力道劲如北碑刀法,气韵流转若南宗水墨,在“雪瘦”与“苔肥”、“冻土”与“鹿鸣”的辩证中,完成了对仲春既寒且暖、既死犹生的哲学赋形。
前一篇:楊沛郁:鷓鴣天·日破寒山春日濃
后一篇:杨沛郁:鹧鸪天·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