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课题调查报告

分类: 红笺无色 |
课题
调查报告
杨沛郁
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我们说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的源泉,可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会主动跑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需要观察,观察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门户,也是作文的起点。
“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进行仔细查看”叫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指导学生全面、精细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应要求学生尽力做到全面、精细。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的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观察精细就是要反复观察,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住事物的个性特征。
例如《梦溪笔谈》中记叙的宋仁宗时丞相吴育为欧阳修鉴定《正午牡丹》古画的故事,恰可说明全面、精细的观察的重要性。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这段话通过对正午牡丹、猫眼与非正午情况的对比,说明吴正肃对古画鉴赏能力之高明,观察之精细:
抓住了花、眼正午与早晚的不同特征;
花、眼是细节,是隐蔽着的“个别部分”,但它们是这幅真实的图画的“画眼”;
通过全面、精细的观察得出了恰当的结论;
鉴别是正确的,因为吴正肃观察了牡丹和猫的全部过程和细节特征,而且能互相联系。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观察事物的全貌以及组成部分,观察它的发展过程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那些多少还比较隐蔽的“个别部分”,观察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掌握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
二.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
要从引导对事物全面、精细观察,进而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即要从表象观察进而观其意义、观其本质。
例如观察人物一般都从外表开始,但又不能停留在外表上,观察者特别要注意通过人物的外在特征去探索内在的个性。
阿累在《一面》中是这样描写鲁迅的: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段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瘦弱的病体,但我们感觉更强烈的则是从病体中透露出来的精神及性格特征。那“黄里带白”的脸色里所表现出来的很好的精神,不就是鲁迅先生顽强、坚韧的性格的反映吗?“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的头发,那“好像浓墨写成的隶体‘一’字的胡须”,不就是鲁迅先生不向恶势力低头,并与之作不懈斗争的精神的写照吗?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观察人的外貌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外形上的认识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貌去揣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现象是本质的外表,一般说来,它有时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如悲而流泪,喜而欢笑。但生活中许多现象并不直接反映它的本质,如激动而流泪,苦恼人的笑等等。所以要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识别事物外表本质,发现事物内部的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及与事物主体之间的联系,才能进一步抓住其内在本质。
要做好这一步,就应当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开“这一个”和“那一个”,写教师,不要总是不睡觉;写知识分子,不要总是不会搞对象;写改革新星,不要总是描述“大款”;写乡镇企业,不要总是引进外资。不要用共性去抹杀“这一个”和“那一个”的差别,比较还可以发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特征。
三.观察要和写作相结合。
观察还要同写作目的相结合,为写作而进行的观察,常常要落实到怎样在作文中表现它的角度上去,这就要在培养观察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考力。
观察,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特征,思考才能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表现才能准确,表达才能透彻。因此,观察总要伴随着思考:这一事物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样子反映着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消化观察的东西?怎样才能把观察的东西升华为写作素材,表现在文章中?总之,观察、思考能解决材料来源,又是真实表达的基础,要长期培养。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又善于思考、联想、升华,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春风又绿江南岸”,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该句中诗人用“绿”去描写它,又见出春风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这里的“绿”,写出了颜色、视觉。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写出了声音、听觉;“踏花归去马蹄香”,写出了气味、嗅觉;而“龙归晚洞云犹湿”,则是写想象、感觉。由此看,观察总要伴随着思考,使大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生活,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就是缺乏思考,他们不是看不见,听不到,而是不会看,不会听,所以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指导他们观察、分析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的方法。
1.结合阅读教学,分析掌握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认识的清晰、准确——即学习课文选材的生动准确。
通过课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的本身特点,这些特点有时表现在色彩上,有时表现在形态上,有时表现在动静上,有时表现在音响上。只有抓住了这些特点,才能使自然界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因而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地领略大自然的美。
2.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深入生活,认真观察分析。
大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有一首这样说: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首句写亲眼接触实际景物,激发诗情,自能写出入神的佳句;第二句指出那些并无现实生活感受,只会暗中虚拟的人,写不出真实的东西;第三、四句作者感叹有些人不深人生活,只会毫无真实情感地去模仿古人的图画,而亲自到长安领略一下秦川的秀色的又有多少人呢?由此可见,人的思想、感情,诗的内容,作品的内容,只能从生活中,从实践中,从观察中得来。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深入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
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现象做一些实地观察,或参观访问,或调查研究,或与相邻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提出观察、调查的具体要求,拟定观察、调查提纲,然后按要求去施行。
3.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经常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我校语文老师一方面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拟题目或根据命题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根据需要写读书笔记、书信等,一方面指导学生课外练笔,几年下来,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实践证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和课外练笔是课内作文的重要补充,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杨志敏)
前一篇:杨沛郁:课题调查报告
后一篇:杨沛郁:课题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