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分类: 柳浪闻莺 |
汉语修辞讲义
第一讲:比喻,色彩瑰丽的花朵
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运用具体的、浅显的、人所共知的事物去描写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着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这里是说“比”,可以比声音,比形貌,比心情,也可以比事物。对于“比”,宋代朱熹解释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根据这一解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从《诗经》开始,我国古典诗词就大量用“比”,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表现,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就是从琵琶弦上发出的高、低、粗、细的不同声音来作“比”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柳条柔嫩轻盈,纷披下垂,如同丝带一样,先用“绿丝绦”比“万条”。接着再以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而且还想象这细叶是裁出来的。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离别。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这首词是用同一喻体的不同方面来比喻同一本体:先用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再用江楼月来比喻难得团圆——“待得团圆是几时”。
从用“比”的方式来说,我们可以将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几种。
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描写的事物。通常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如、似、若、象等字。如: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白居易《重赋》)
描写封建统治阶段搜刮劳动人民财物之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描写朋友之间的友情之深。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这是描写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和月。
上面三例都用了“如、似、若”等字。也有的明喻在喻体和本体之间不用“如”、“似”等字的。如: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这首诗是文天祥从南通乘船前往福州的路上写的。当时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把他的一片忠心比做“磁针石”,要指向“南方”,指向福州。但在“臣心”与“磁针石”之间并未用“如”、“似”等字。
隐喻:隐喻要比明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之间不用比喻词。如: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第七句“总为浮云能蔽日”用比,以“浮云”隐喻小人。
也有些讽谕诗,全篇都用隐喻。如: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章碣《东都望幸》)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宫怨”,说居住“东都”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她们那双象初月一样美的弯眉,也因为怨恨而紧锁着。她们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来的。也就是说:她们盼望临幸的愿望是要落空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宫怨”,是东都宫女对君王的怨恨;实际上,这是一首隐喻诗,它的主旨不是“宫怨”,而是“士怨”,即准备应试的知识分子对主考官的怨恨。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两句是借梅花的形象来表现胸襟坦荡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豁达大度,是无私奉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境界的真实写照。当春的足迹遍布大地之时,姹紫嫣红,鲜花烂漫。而先于百花而开的梅花,此刻却只是和众多的山花一样在春风中欢笑,她无意计较得失,也不追逐名利,独占春光。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白雪喻丝,黄云喻麦,诗中不写丝和麦,而直接用“白雪”和“黄云”当作丝和麦了。
曲喻:就是绕了一个或几个弯子,隐晦曲折地打比喻。如: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
“莺啼”的“啼”本是歌唱的意思,通过谐音联想到“啼哭”的“啼”,这样才引出了泪,并且哭湿了最高处的花,用来比喻诗人悲苦的心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通过罗裙的“绿”同芳草的“绿”的联想,用“怜芳草”来比喻对穿着绿罗裙的佳人的思念。
博喻:用若干种事物来比喻一个事物。也就是一口气说出若干个比喻。如: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的《百步洪》)
这里一连运用了七个比喻来写船行之快,使诗的形象十分鲜明。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此词为抒写相思失落,幽居惆怅之作。“试问闲愁都几许?”以反问呼起,以一系列博喻自答:你问我到底愁有多少?它如一川烟草,密密层层,笼天盖地;如满城风絮,漫天飘扬;如黄梅时节的雨,连绵不断。
记得秦牧仿佛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象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从以上的例证中,我们已欣赏到了这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是多麽绚丽多姿,霞光灿烂。(200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