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分类: 红笺无色 |
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新时期以来,大力提倡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其成果也可谓异彩纷呈。但是语文学科却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其效率还普遍不高,质量也普遍不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谨就中学语文教学方面常见的几个问题谈一点儿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以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语言学习
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写道:有的教师把《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讲成品德课,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讲成了生物课,把《看云识天气》讲成了气象学等。
那么,学习语文要不要理解课文内容呢?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当然要。但要把课文内容作为学习课文的最终要求,就不妥当了。……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在这个层次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或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可以说,课文教学主要是抓两件事,一是把握思路,二是品味语言。所谓把握思路,就是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品味语言,就是具体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洪镇涛《在全国中语会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上的报告》1998.9.30)
例如:“长江继续向东流。它在泸州接纳了由北流来的沱江。由泸州东行200多公里,长江又在重庆接纳了也是由北流来的嘉陵江。”(《从宜宾到重庆》)
在学习这段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这一小段文字里为什么不用“汇合”,而用“接纳”呢?用“接纳”的好处是什么?一开始学生感到奇怪。一个普通的“接纳”,除了比用“汇合”生动外,还能有什么好处?可是通过细细品味,学生认识到:原来这里一连用了两个“接纳”取代“汇合”,赋予长江以人的感情,不但使长江显示出勃勃生机,而且还展现出了长江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磅礴气势。
依此不难看出:“语文课应从语言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品味语言,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不能只讲课文内容,如果只讲课文内容,那就不是语文课了。”
二.死扣教参教案上的固定答案,限制了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语文学习
例如有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讲契诃夫的《变色龙》,问学生:“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一名学生说:“出尔反尔,虚伪。”他说:“不对。”另一名学生说:“专横、粗野、善于耍两面派,随风倒。”他说:“不对。”又一名学生说:“欺上媚下,反复无常,见风使舵。”他说:“也不对。”学生又说:“看风使舵,阿谀奉承。”他这回一拍大腿:“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为什么会这么荒唐可笑呢?因为教参上是这样写的,他的教案也是这样做的。
又如有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讲莫泊桑的《项链》,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深受资本主义社会腐败风气毒害、爱幕虚荣,追求豪华,醉心跻入上流社会喜欢结识权贵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而部分学生认为: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诚实和勤俭的一面,从丢项链到还债务,使她变得自尊自强。一挂项链,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用十年艰辛还钱,饱尝了世上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已从一个爱慕虚荣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俭朴耐劳的妇女了。
为什么师生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认识有这么大的距离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的认识来源于自己独立的分析,并有现代人的观念,不带人为的给作品中人物“贴标签”的痕迹;而老师的认识却来源于教参,是几十年来教参上的观点。
课上教知识还是教方法,是重知识传授还是重能力培养,是目前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没有不好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在于什么标准答案,而在于师生共同探求科学的解题方法、解题过程和思维方式。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著名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在全国中语会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的报告中说:从课堂上得到的文中的知识结论考试时派不上用场,现在起作用的应是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阅读思路和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课上教师重要的是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摸索出阅读的规律,总结出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得出结论。实践证明用老师的结论代替学生阅读,是违背学习规律的。防止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三.以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深人体会
不管什么文体,任何文章,教师都要煞费苦心地分析,什么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层次、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面面俱到。虽然有时也冠冕堂皇地进行“师生双边活动”,但一问一答,不见得就是启发式;教改,不等于做表面文章。
有的教师不论什么知识都满足于自己讲,认为不讲学生就不明白,认为不讲就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水平,不讲自己的满腹才华就得不到展示。往往台上教师摇唇鼓舌,滔滔汩汩如泼墨;台下学生一潭死水,昏昏沉沉似在梦中。有的教师篇章结构的板书密密麻麻一大黑板,如诸葛亮的八阵图,纵横交错,织成网、布成阵,好像凭一课的板书就能囊括所有的语文知识,学生看了他的结构分析图表就什么都会了一样。其实,不然。著名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洪镇涛先生认为:“精巧的板书是有益的;板书的作用是有限的;繁琐的板书没帮助,负面效应大。”他在全国中语会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上。讲了示范课《为学》,除了课题和作者,板书只有五个字:(板书略)
看了这个精巧的板书,那些刻意追求繁琐的篇章结构分析或设计繁杂板书的老师是否能从中受到一点儿启示,得到一点教益呢?
四.以静态重复的灌输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
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以为教师讲了词汇、语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符合了语言规范;讲了概念、判断、推理,学生的思维就符合了逻辑规律;讲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学生说话、写作就有了文彩。以为让学生识别了各类文体的写作知识,就能阅读或写作各类文章了。其实,不然!语文知识,写作知识教师倒没少讲,但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却不会写文章。有的甚至连一般应用文,如请假条、介绍信、通知、申请书、倡议书、演讲稿、发言稿、书信等都不会写(起码格式不正确),更不用说什么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了。这就跟游泳教练只讲运动学知识,而不让运动员下水一样,理论和实践脱节。
难怪一位大学教授感慨说:“我虽然一直接触的是大学生,但对他们的语文水平,尤其是写作水平一直感触颇深。我怎么也想不通,这些学生读了12年中小学,怎么大部分还是错别字不断,文理不通?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更多的学生,岂不是更加糟糕?”(马鹏举《教海弄潮》武汉出版社209页)
由此看来,我们很多教师远远没有弄清楚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写文章。所以,课堂上以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和写,但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看出,很多语文教师一天到晚只知道钻研那一本教材、教师用书或考试说明,甚至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也不爱读书,不爱写文章。不妨看看身边的人就知道,有谁去认认真真地读了几本书呢?
实际上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不顾自身条件和环境或教学对象,机械地照搬他人方法。许多课听起来头头是道,“花样”层出不穷,学生却受益不多等等。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例举了。
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学生时代有多少个12年?在中小学的12年里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听、说、读、写程度如何?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现状也让人担忧:中学语文教师是做“教师”,还是当“教书匠”?中学语文教师是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品位、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还是当教参(教师用书)或某些所谓专家的奴隶或应声虫?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否应该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1998年9月30日于安徽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