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几种不常见的修辞方法

(2022-06-07 04:40:16)
分类: 柳浪闻莺
杨沛郁:几种不常见的修辞方法


几种不常见的修辞方法
杨沛郁

  

  暗示,含蓄蕴藉

  

  暗示,就是用含蓄蕴藉的话,隐隐约约地暗示作者的真正意思: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已,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已》)

  

  “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暗示孔乙已“又挨打了”。

  

  它一面去惩办,一面来诓骗。正义、人道、公理之类的话,又要满天飞舞了,但我们记得,欧洲大战时候,飞舞过一回的,骗得我们的许多苦工,到前线去替它们死……现在怎样?(鲁迅《我们不再受骗》)

  

  “满天飞舞”暗示“到处宣扬”;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前脚跨出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暗示自己“毅然决然,时刻准备牺牲地斗争精神”。

  

  胜利的欢乐和永诀的悲哀同时挤压在孙明霞心头,她从未体验过这种复杂而强烈的感情。“江姐,我宁愿代替你去……不能,不能没有了你!”(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孙明霞用深曲含蕴的话,隐隐约约地将自己“宁愿替江姐去牺牲”的意思暗示了出来。

  

  小青看了看小红,又看了看小兰,然后非常神秘地对小兰说:“我想肯定不会掐死大姐,因为爸妈把她都养那么大了,不容易。何况爸爸最喜欢大姐啦!我呢,是小子,咱家就我一个,也不会掐死!那能掐死谁呢?”小兰听后,大眼睛也忽闪忽闪地眨了眨,沉默了几秒钟后,终于凄凄然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要掐死我呗……”(杨沛郁《短文三篇》)

  

  小青在这段话里说“大姐”不能掐死,“我”也不会掐死,暗示爸妈要掐死的是二姐“小兰”。

  

  分陈,情趣横生

  

  本是一句话就可以把意思陈述清楚的,却故意分成两句以上的话来陈述,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分陈。分陈是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具有特殊的意味或情趣。例如: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

  

  走过去是七步,走回来也是七步。(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在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鲁迅《阿Q正传》)

  

  我哭着闹着要去学速滑,妈妈不情愿地送我去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这是我学速滑的一年,也是我离开速滑的一年。(李若愚《学速滑)

  

  反说,幽默活泼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意图,没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说。运用反说手法,能使语言活泼,幽默,风趣。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去看。(鲁迅《故乡》)

  

  “好容易”实际上是说“好不容易”。

  

  你借与我半间儿客舍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王实甫《西厢记》)

  

  “可憎”实际上是说“可爱”。

  

  最后,张腊月无可奈何地笑骂道:“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她们俩人,虽说只相处了一天,可她们的友谊是那诚挚深厚……(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顶坏顶坏的女人”是“最可爱最可爱的女人”的反说。

  

  “捅开了马蜂窝,好不热闹。”听着这煮粥一样的枪炮声,张学千说。(周立波《湘江一夜》)

  

  “好不热闹”就是说“好热闹”。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其实是对丈夫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正话反说。

  

  暗引,流畅自然

  

  暗引,不注明引文出处,而是把它直接融汇在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有的引原句,有的引大意,这种引用叫做暗引: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自白居易的《忆江南》。

  

  写作过程常常能引导着我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常常会经历到的。(施东向《关于写文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自陆游的《游山西村》。

  

  革命加科学将使我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引自荀子的《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出于蓝)。

  

  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袁鹰《青山翠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超前夸张,感情强烈

  

  从时间上进行夸张,把本来后出现的事物提到先出现的事物前面,或者让两者同时出现,即在时间上总是让后出现的事物抢前一步。如:

  

  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男人眼没闭,她早就瞧上旁人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本来是男人死了,媳妇然后嫁人,却写成“男人眼没闭,她早就瞧上旁人了”,把后出现的事情提到了先出现的事情的时间前面。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本来是酒先到唇边,喝下去以后,慢慢地心头才会发热,却写成“酒没沾唇,心早热了”,把后产生的现像提到了前面。

  

  ……这些情景,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样。家里煮的烂狍子肉,烧的热炕头,在等他们回来,甚至他们已经嗅到了肉香……(曲波《林海雪原》)

  

  他们还在离家很远的路上,根本嗅不到家里煮的狍子肉的香味,却写成“已经嗅到了香”,把后出现的事提前了。

  

  “放心,回头见!”刘铁柱话音还在,人已不见。

  

  应该是话音停了,人才走,这里却说话音还在,人已不见。这样写给人的印象是鲜明深刻的。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Q正传》)

  

  “拍的一声”跟“打在自己的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是先闻其声,凸显了阿Q的紧张心情。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时,王熙凤本应先张开唇,再发出笑,却写成“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把后出现的事提前,突出彰显了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泼辣强势的性格。

  

  运用超前夸张,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作基础,要和说话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相一致,让人读了感觉自然、合理。超前夸张,表面上似乎不合理,但是通过这样的夸张、渲染,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得到强调。

  

  飞白,风趣幽默

  

  明知有错,却故意仿效。也就是说,故意运用对方语言中的白字(别字),以达到幽默风趣的目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飞白。运用飞白修辞手法,可以起到滑稽与激趣的作用:

  

  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住康位。”(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朽住康位”是“守住岗位”的别读,小家伙也许是不理解词义,也许是口齿不清。

  

  什么“目前形势”呀,“统一战线”呀,“游击战术”呀……他都听不懂。有个教员是长征老干部,湖南人,还问他:“你听等听不等?”大水瞪着两眼儿。旁人笑着问:“问你懂不懂!”可闹了笑话啦。(袁静等《新儿女英雄传》)

  

  “等”是“懂”的白字,这是故意仿效湖南教员的口音。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曹雪芹《红楼梦》)

  

  在这段话里,“‘爱’哥哥”的“爱”字,是“二”的谐音,因为黛玉听了湘云的咬舌头,故意将“二”说成“爱”,来将错就错戏弄湘云。

  

  有的对联,运用飞白手法,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虽然字字相对,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乍一看上下联字字对仗工整,读起来自然和谐。但上一联指门生众多,而下一联则是三个西欧的国家的国名组合在一起,南辕北辙,毫不相干。但读来妙趣横生,由此可见飞白手法的艺术魅力。

  

  飞白和曲说的区别是:飞白是故意运用白字(别字),曲说是对别人的话有意曲解,借题发挥。(2006年夏)杨沛郁:几种不常见的修辞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