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九月新学期
全国统一教材修订 古诗文增加80%——
语文教材全国统一,文言比例大幅增加
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到“守正”立场,大幅减少尚未沉淀的“时文”,文言篇目大幅增加。
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高考必背篇目新增10篇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10篇,增加后的篇目如下:
初中五十篇
1.《论语》(共十则)、2.《孟子.鱼我所欲也》、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左传.曹刿论战》、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6.《前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诗经.关睢》、18.《诗经.蒹葭》;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
李贺、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高中十四篇
51.《荀子.劝学》、52.《庄子.逍遥游》;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55.《前赤壁赋》苏轼;56.《诗经.氓》、57.《离骚》屈原;58.《蜀道难》李白、59.《登高》杜甫、60.《琵琶行》白居易、61.《锦瑟》李商隐;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6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初中新增十篇
1.《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列子.
伯牙善鼓琴》;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湖心亭看雪》张岱、5.《河中石兽》纪昀;6.《乐府诗集.木兰诗》、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8.《卖炭翁》白居易;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温儒敏教授为你解读部编教材——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为你解答。
为何要编写“部编本”教材?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
“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目前接到通知江苏省秋学期从起始年级起全面使用部编新教材,苏教版将停用。
“部编本”内容有何变化?
“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最难的写作部分,“部编本”如何安排?
“部编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
“部编本”是如何编写的?
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关于教材改革的讨论
缺乏字频、语言认知规律等基础研究,民国教材不见得是标杆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成长,总能牵动公众的神经。最受关注、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是课文的选择。前几年,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删减了鲁迅的作品,就引起很多争论。最近几年,兴起了民国教材热。民国教材创意鲜明、文字优美,又很生活化,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见得就是教材编写的标杆。
民国教材一般是个人编撰,很难像今天这样,编前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例如对儿童常用汉字出现频率的研究以及各学段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等。因而,民国教材虽然选文优美,却不一定符合语文学习规律。事实上,当时社会对国文教学也有诸多不满,也在反复讨论“国人的国语水平为什么这么低下”,《国文月刊》还刊发了一系列讨论文章。民国教材热其实是当代人对民国历史过滤后的一种“公共想象”。
很多人评价教材只看选文篇目,很少考虑背后的语文学习规律。事实上,教材编选是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语文教材的要求和评价,不能仅根据经验和感觉,还应当讲求科学性。
优秀的教材,选文力求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但也并不是好文章汇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还得看这些文章是否难易适度,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同时,也要考虑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将各种类别配置适当。语文教材整体上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要注重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诸多方面的要求,选文都要统筹考虑。
拟定大纲、编选课文、编辑设计,教材编写工作流程严谨复杂
目前,不少省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了各自的语文教材,希望能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需要,但地方力量毕竟有限,教材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教材选用也易受经济利益左右,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求教材统编的呼声渐高。
2012年,教育部重新考虑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历史、语文三门课的统编教材,或叫示范教材。教育部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个专家组建语文教材编写组,包括一些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作家、各省市教研员、特级教师,以及出版社编审和编辑等。这套新教材强调“守正创新”,立足学术,充分尊重语文教育规律,把多年课改的经验转化落实,并充分吸收各个版本的优点,力求编出新水平。统编教材预计明年秋季投入使用。
教材编写的具体流程有哪些?
教材编写前,专家要调查研究,制定总指导思想,一般要做3项工作,一是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教学一线,总结新课程实施的经验,确定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二是分析目前使用的各版本语文教材,总结得失经验。同时参照历史上其他教材,包括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及国外同类教材的经验。三是清理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易碰到的问题,组织师范类大学或科研部门做专项研究。
接下来,教材编写还需经过一系列严谨复杂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拟出编写大纲,包括选文和结构的设想,其间反复召开各种专题研讨,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最后将大纲提交教育部组织的审查组审查。
其次,要设定各分册的单元主题、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分布,形成框架,提出课文的备选范围,这期间还要征求各领域专家意见,反复进行调整。接着,依照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包括精读、略读与课外阅读的功能搭配、思考题、口语练习、写作、名著导读等,并注意做好各学段的衔接。
然后是编辑设计,包括注解、插图、美工等,这些具体细致的编务要反复打磨。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比如文言文注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科技文的科学性判定等,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把关。教材成形后,在一些地区试教,征求一线教师意见,反复修改。试教、修改后形成初稿、送审。
送审要过许多“关”:如教科书审查组评审、教育部咨询委员会阅审、课程教材委员会终审,以及主管部门的复审等。编写组对每一轮审查意见逐条回应,反复修改完善教材。复审通过后,正式出版,编印发行。目前正在编撰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经接受了专家的8轮评审(新加注:今年9月要投入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一七年级4册,就经过14轮评审,全国100个特级教师提意见,还在多省市试教。最后还经过中央的批准,才得于发行)。
教材的编写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会将分歧形成研究课题交由专家研究,或讨论形成最佳方案。有专家推荐了优美的作品,但编写组讨论认为不适合教学需要,只好舍弃不用。再如,有专家提出,文言文注释应该写明是谁作的注解,如“宋代朱熹注”。但编写组讨论认为,这对中小学生来说过于繁琐,也无必要,就没有采纳。
以偏概全、印象化、情绪化,非理性争论不利于教材编写
编写教材必须依靠科研。目前语文教育很多基础性课题缺少研究,教材编写就难免受制于经验主义。中小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知识有哪些,如何体现到教材中?写作教学应当有怎样的系统?类似这样的大问题,语文学界都未取得共识。现在师范类院校办学都奔着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去了,语文教学论、课程论的研究被看作“小儿科”,得不到重视。我希望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研究,能引起学者的兴趣。
社会特别关注语文教材,这对教材的编写有帮助。但教材编写毕竟学术性很强,有问题最好通过学术探讨解决,动辄以偏概全,弄到漫天舆论,这种状况并不能促进语文教材的编写。例如所谓的“鲁迅大撤退”,引发了很多网民的愤怒。事实却是,课程改革后,高中3学年必修课变成了1.75学年必修课、1.25学年选修课。必修课总课时少了,课文数量自然要调整,鲁迅的文章在必修课中就减少了,部分被放到选修课中。但在入选作家中,鲁迅作品的数量仍然位居第一。媒体一炒作,人们产生误解,想澄清就难了。
再如,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有30多个错误,声称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一时各大媒体都参与热议,形成了新闻事件。我找来这本教材,发现所谓错误,大多数是夸大,或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大都是编校的过失,如书名号“《》”少了半边,“沐浴”错成“沭浴”。社会的监督有助于教材质量的提高,但最好通过学术讨论的途径给出版社指正。
社会对语文教材的关注应当理性,让一线教师和专家安静下来,认真做调查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而不只是在印象的、情绪的层面没完没了地争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