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012-07-18 16:59:28)
标签:

杂谈

分类: 碧海朝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在带湖、瓢泉(今江西上饶一带)过着“隐居”生活。虽然陶醉于湖光山色之间,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从未泯灭。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起用,任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史,次年改任镇江知府。镇江在当时濒临抗金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对韩侂胄不作充分准备就匆忙出兵的冒险行动表示反对,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猜忌,并找借口给他一个降职的处分。1205年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与北伐大计。身处逆境,自知大计难成,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于是词人登上京口(现江苏省镇江市,曾是三国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京城)东北面长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镇江北面),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身经历,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意志和对投降派苟安误国的痛恨以及壮志未酬,被迫退居的苦闷,反映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
  
  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孙权在京口建都时热闹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们的业绩风流,全被无情的风雨吹打得一无所有,成了历史。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抹夕阳斜照着茂密的衰草和枯树,一条极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曾在这里住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宋武帝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的北伐大军,气吞万里,威猛如虎,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全部消灭。
  
  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中原,梦想着像霍去病那样建立丰功伟绩,封坛祭天,却不料落得个惊慌失措,大败南逃。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已经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忍回头看啊,如今侵略中原的异族的祠庙香火正旺,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现在靠谁来问我:将军(廉颇)虽然年老了,饭量可好吗?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故事作结,表明了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词中以廉颇自比,也意在表明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在写作方法上本词托古喻今,抒情言志。上阕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下阕以刘义隆的惨败为鉴戒,对比鲜明,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最后用廉颇自比,言志抒怀。用典凝炼形象、情酣意深,发人深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