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传统 | 螭吻:屋檐上的文化

标签:
文化收藏资料 |
分类: 闲情集雅 |
http://mmbiz.qpic.cn/mmbiz/RArwFJNjSv1XZ1o8iasIcDdCWf81Na6so0ACkkFyODMVEW56I0OEdeUUhUL2YrlrcujSokBQn82CH8JrCyPoZOA/0?tp=webp&wxfrom=5|
提起中国的传统建筑,人们就会想起“飞檐翘角”,以及屋檐上雕着的一只只狰狞而又精致的小动物。这些动物大多是“螭吻”,传说是“龙生九子”的传说中龙的第二子。可是它的真正来历,并非只是传说这么简单。
中国古建筑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早期鸱吻的形式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那时它的名称叫“鸱尾”。据刘致平先生考证,鸱尾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
汉代石屋石阙和明器等上的屋脊是用筒瓦垒砌而成的。屋脊两端向上隆起,形状很像后来鱼尾形状的鸱尾。
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所称的两神的座物摩羯鱼(也就是鲸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当时地面上的陵墓建筑,屋脊上鸱尾的尾身竖直、尾尖向内卷曲,外部又雕刻鳍纹形象,已成为较正规的鸱尾形状。这些形象在云冈龙门石刻中很多见,许多文献资料上也有关于鸱尾的记载。
http://mmbiz.qpic.cn/mmbiz/RArwFJNjSv1XZ1o8iasIcDdCWf81Na6soNqlpcQjtnkw6aSttgLzxgTYrFdw8k5ChDaSRgAJ2gicXBC4wCgvOHPw/0?tp=webp&wxfrom=5|
晚唐以后,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气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
宋代以后,鸱吻的造型都仿效唐代的做法,采用了兽头形。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至高无上,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具体形象是龙头双眼瞪目,张着大口,吞着正脊,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而且鸱吻上还雕刻出龙鳞,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鸱吻位于建筑屋顶正脊两端,一般尺度都比较大,所以又可称为正吻、大吻。一般等级比较高的官式建筑屋顶的正脊上都设有正吻。
http://mmbiz.qpic.cn/mmbiz/RArwFJNjSv1XZ1o8iasIcDdCWf81Na6soHtaU2EzHibLS56NOtPAT7cPLxrOpyGDX9g71PBI5iaIrzjiaQIJmJ5xLg/0?tp=webp&wxfrom=5|
此时由于这种吻兽造型逐步变成了龙的形状,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到一起。明代李东阳所著《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中有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清时期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有人因它翘首的姿态说它喜欢东张西望,所以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远眺四方,镇守屋宅。
也有人因其鱼尾的造型,认为它性属水,能辟火。《太平御览》就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而“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鱼虬”能降雨,所以用它来避火。
此外,螭吻还传到了日本,被则称为“鯱”,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位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城上的金鯱了。
http://mmbiz.qpic.cn/mmbiz/RArwFJNjSv1XZ1o8iasIcDdCWf81Na6so3sE8GiabfeNEdFBpeQnItj4J5AaxzMDpstTj4cTmicODWMWevRUfh3DA/0?tp=webp&wxfro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