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共造了十二座珐琅塔。制作规模,所耗费人力、物力,及高超制作技术都堪称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制作之最。这十二件巨大佛塔分别陈设于紫禁城东北的梵华楼与西南的宝相楼内,其高度相同而形制各异。这十二座雄伟珐琅佛塔需要众多工匠进行纷繁工艺协作,工程庞杂,作为空前巨大珐琅精品,其显示乾隆年间殷实国力和高度成熟珐琅工艺。十二座塔成为秘藏深宫巨型珍宝,也是乾隆盛世杰出之作。
清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尤为信奉藏传佛教中的黄教,俗称“喇嘛教”。为了礼佛方便,宫中设有多处佛堂,典型的有慈宁宫区的宝相楼、吉云楼、咸若馆;宁寿宫区的梵华楼、佛日楼;中正殿区的梵宗楼、雨花阁等。佛堂内主供佛像有佛祖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及黄教祖宗喀巴等,佛前还陈设有各种祭器、法器,如七珍、八宝、五供等。为迎合帝后需要,清宫造办处制作大量与佛教相关佛塔、佛像、供器、法器等,质地有金、银、铜、玉、瓷、珐琅、漆等。仅就掐丝珐琅一项而言,乾隆朝曾专为佛堂制作大量八宝、五供、玛呢、钵、佛像、藏草瓶、佛塔、坛城、转经筒等。著名的有雨花阁内雄伟壮观掐丝珐琅坛城,以及在乾隆花园梵华楼、慈宁花园宝相楼内陈设的十二座高与楼齐的大型掐丝珐琅喇嘛塔。

梵华楼
梵华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北宫墙而立,坐北朝南,七开间,二层楼,卷棚歇山顶。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二点一米。东西各三室,分别供乾隆三十九年(1774)造掐丝珐琅大佛塔六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五十四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间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其余六间隔为六室,由西向东依次布置为:一室般若品(显宗部),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父续),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室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每室主供密宗、显宗主尊铜像,各九尊,供于北墙长案;东西壁为紫檀木千佛龛,内供一百二十二尊小铜像。六室供佛合计七百八十六尊。
梵华楼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四部供设佛像、唐卡、供器,将显、密两宗集于一体,体现格鲁派显密双修修持特色。楼中所供佛像全面系统地塑造出藏传佛教中诸佛菩萨及护法的各种形象,是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珍贵材料。
梵华楼建筑、陈设形式是清宫廷佛堂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所谓“六品”,是指藏传佛教修行所必须经过的六个部分,即般若品、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后面这四部是藏传佛教修密宗的四个部分,也是修行的四个阶梯,其中无上瑜伽部又分为父部和母部,供奉不同的神,按不同的佛教经典修行,一共就是六部。
同为“六品佛楼”的慧曜楼毁于一九二三年的紫禁城大火,宝相楼的六品佛像散轶宫外,唯独梵华楼,于乱世中悄然关闭楼门,不复见于世人,也幸而全其身。最主要原因是一九二五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八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故宫人采用封存方式尽心保护,躲过了日本侵华、文革等一次次浩劫。
“六品佛楼”一共有八座,院外是圆明园梵香楼、避暑山庄珠源寺、普陀宗乘六品佛楼、须弥福寿六品佛楼。紫禁城中有四座:梵华楼、宝相楼、慧曜楼、淡远楼。现在院外四楼只有须弥福寿六品佛楼建筑尚存,文物失散。院内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慧曜楼、淡远楼已毁,只有梵华楼仅存,保存最完好。现存文物一千零五十八件,包括佛像、唐卡、法器、佛塔诸多文物。

梵华楼一层的掐丝珐琅大佛塔
乾隆三十九年造紫禁城宁寿宫梵华楼珐琅塔,是依照藏传佛教中金圆塔式样。塔高二百三十八点七二厘米,底座为正方形。塔的器胎为红铜质地,通过凿錾花纹,掐丝填蓝,镀金磨光等多道工序完成。如掐丝填蓝,是将铜丝掐或掰成各种纹样,依照金圆塔花纹图案式样焊在铜胎上,然后在其空白之处填充黄、青、绿、紫、月白、大红、粉红等珐琅色釉进行烧制。烧造珐琅塔需耗费大量原材料,仅烧蓝用煤就达五千八百余斤,白炭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余斤。共使用各类工匠十一种。如大器匠、锉刮匠、收镂匠等。珐琅釉料及色料配方二十余种,如盆硝、洋青、硼砂、黑铅、金叶等,用银六百三十余两。
珐琅佛塔的塔基,正方形共有三层,色彩不同,花纹各异。塔身也三层。第一层像一座方亭,下有彩绘护栏,上有连脊重檐,中列佛龛,内置佛像。第二层像一座八角亭,基座四角有蓝色纹饰,给人以耸入云天感觉。金花檐柱环列,上有弧形重檐,中设佛龛,内有佛像。第三层也像一座亭子,中有佛龛,内设佛像(已失),三层圆檐亭顶,又兼作塔刹。塔刹构图繁复,迭层变化。此珐琅佛塔,构思奇特,变幻无穷,巧夺天工,是古代世界工艺美术的稀世珍宝。
佛塔室内墙壁绘有佛教图画。画面以云天神界为背景,描绘着各种宗教故事,笔调粗犷,色彩强烈,愈发衬出珐琅佛塔的精雕细刻。

梵华楼一层西尽间的掐丝珐琅大佛塔
清乾隆掐丝珐琅大佛塔,通高二百三十一厘米,底径九十四厘米。此塔依照藏传佛教中覆缽塔之式样造型,由日月、宝珠塔顶、掐丝填珐琅梵文十三级相轮塔刹、覆缽式塔肚、掐丝填珐琅梵文圆形塔基以及掐丝填珐琅狮纹、金刚杵纹束腰方形塔座等几部分组成。佛塔随设佛窝一座,内置一镀金铜佛。塔座正面镌楷书“大清乾隆甲午年(1774)敬造”九字款。此佛塔气势宏伟,制作工艺复杂,各部件衔接紧密,据遗存的清宫匠作则例载,佛塔的制作集中了大器匠、掐丝匠、錾花匠、镀金匠、填蓝匠等各种不同的工匠达十一种之多。仅此塔造价即耗银近七十万两。

梵华楼掐丝珐琅大佛塔之三

梵华楼掐丝珐琅大佛塔之四

梵华楼掐丝珐琅大佛塔之五

梵华楼掐丝珐琅大佛塔之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