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源寺里“香雪海”   “丁香诗会”忆当年

(2016-04-16 15:25:39)
标签:

法源寺

丁香花

分类: 京城新貌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誌》记载,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徵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清代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共七进六个院落,山门内左右分别设一钟楼、鼓楼,正对着山门的是天王殿,然后依次为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和藏经楼。两侧皆设为中国佛学院学僧寮房。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l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後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 米。俩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在法源寺每每看到穿不同颜色服装的僧人走过。因为是佛学院,我猜想不同的服饰可能代表法师、学生、
其他出家人?(希望达人给普及一下常识吧!)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l.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元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是相近的。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一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这位给游客讲解碑文的、从服装上能看出是法师吗?)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毗卢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及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於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之称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消寒诗话》记云:“京师法源寺海棠最盛,余与桥退食数往,值休沐,晨餐后即往游焉。恐主僧诧频来,乃不见主僧,径赴外园坐海堂花下。曾有诗云:‘岁唤狂朋三十度,春风欲放海棠颠。’狂态可想也。” 这是乾隆初年法源寺的花事,其后乾隆未年到嘉庆时仍然以海棠著称,洪亮吉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林则徐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四月初七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也可见当时了香颇可观了。待到同、光而后,直至数十年前,法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都下。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现在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也是明代种植。每年花开时到寺内吟诗作赋者甚多,渐渐形成了“丁香诗会”。诗会始于明代,至清代极盛,清代大儒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过诗句。

  1924年4月26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陪同下,到法源寺赏丁香。时值初夏,丁香盛开。当时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一张合影,被当世流传,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香雪海”,这又是眼前这座足以引发怀古之幽情的古刹,一个多么动人的景观。史家考证,大约从清代康熙、乾隆在位时起,这里就以花木婆娑闻名,更以赏花咏花著称,只不过最初的醉人之花是海棠,不是丁香。古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据说到了光绪年间,本寺院则独善一门,专以丁香冠绝京城。每逢春日,惠风莅临,阳光和煦,此处前庭后院尽显诗意芳华:白丁香如冰雪皎洁,绽放婀娜,闻之凛冽;紫丁香似绸缎华丽,舒展大方,嗅之蕴藉。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法源寺里“香雪海” <wbr> <wbr> <wbr>“丁香诗会”忆当年
      正所谓:法源寺里“香雪海”,“丁香诗会”忆当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