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十大名景诗》:“避暑山庄景最奇,风魔岭上望东睨。罗汉山高人尽见,磬锤峰大话非虚。蛤蟆石二向南卧,德汇门前热水溪。鸡冠挂月三千丈,僧帽连云数百余。朝阳双塔藏仙子,元宝穴内长灵芝。”
诗中“僧帽连云数百余”一句,指的是“僧冠峰”,民间称为“僧冠帽”、或“僧帽山”。
【僧冠峰以及“世界佛教之光”摩崖雕刻】
僧冠峰位于市区正南,峰的相对高度300米,海拔650米。峰顶形似一僧帽,乾隆帝题名“僧冠峰”。山峰东临武烈水,南倚九华山,绵亘起伏,层峦叠嶂。春夏秋三季,早晚之间,峰顶云雾升腾,似薄纱轻绢,清丽淡雅。严冬时节银装素裹,苍茫壮丽。这座山的奇妙之处在它还能“以云气聚散占晴雨辄验”,据说一年四季只要看山顶景色的变化,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
早在200多年前,侍郎成倬云就曾这样描述僧官帽山:“惟有山田望泽殷,经旬不雨便如焚。忽闻好语传邻叟,僧帽峰头望白云。”意思是说人们每当看到僧官帽峰顶云起,即为有雨天气。所以,至今很多人仍习惯于观察僧官帽山的云彩预见天气的好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那时年轻力壮,曾经登上过僧冠峰。那时还没有开发旅游,登山的大多数是本市的学生、工人,爬过十八盘,沿着山间小道就爬上僧冠峰的“和尚帽子”顶上了。登上顶峰真是心旷神怡,可以看出好远好远,那起伏连绵的青山,碧波荡漾的武烈河水,避暑山庄和市区景色都尽收眼底。后来几十年来就再也没有登上过那座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在山下看过无数遍的山峰了。
【“世界佛教之光”摩崖雕刻】
僧冠峰的半山腰近年新建了一组佛像雕塑,名字叫“世界佛教之光”。“世界佛教之光”摩崖雕刻汇集了世界各国佛教经典艺术造像之大成,高妙庄严,气势非凡,是后添景色中的一大亮点。 既有御赐僧冠峰、天成达摩像、龙王拜佛等天然美景,又有不少后添胜色,吸引着广大游客。
僧冠峰下京承公路入口处的武烈河大桥。
僧冠峰下矗立着一座陡立的石壁,上有道光年间承德知府海忠所题"半壁山"、"文明福地"等字。
距地面约20米,横刻有“文明福地”四个大字,每个字高1.4米,落款处由太子太保内大臣热河都统英和题写:“于端午日”“英和书”。
【半壁山】
在闹市南端,武烈河东岸,矗立一座陡壁山崖,因山势圆穹,形如半壁而得名。山势临流而断,半壁陡立,气势巍峨而险峻。承德知府海忠书写的“半壁山”三个竖字,每个字高1.5米,落款处:“道光戊子五月”“长白海忠”。
承德民间有一句谚语:棒槌山倒,蛤蟆石跑,僧帽山上挂扎草。传说棒槌山下是一个海眼,如果棒槌山“倒了”,海水就会喷涌而出,淹没大地,连高高的僧帽山上都会挂上扎草(水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棒槌山海拔596米,而僧帽山海拔650米,即使大水淹来,离僧帽山还差50多米呢!恐怕连“和尚脖子”都淹不到,更不可能在和尚帽子上
“挂扎草”(水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