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2015-10-08 07:18:17)
标签:

承德

热河

小热河

武烈河

地理

分类: 承德琐记

      《热河十大名景诗》:“避暑山庄景最奇,风魔岭上望东睨。罗汉山高人尽见,磬锤峰大话非虚。蛤蟆石二向南卧,德汇门前热水溪。鸡冠挂月三千丈,僧帽连云数百余。朝阳双塔藏仙子,元宝穴内长灵芝。”

        诗中“德汇门前热水溪”指的是大名鼎鼎的“热河”。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热河的源头——热河泉】
     在避暑山庄东北部,有一温泉,冬季冰天雪地时,热河泉水温仍达摄氏八度,故而严冬不冻,取名“热河泉”。  大约在7000万年前,承德地区曾发生了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火山岩浆沿岸层裂缝溢出,又使岸层出现了许多断裂缝,地面上的水通过断裂缝深入地壳深处,经地热加温后,水温升高,再沿燕山断裂带中涌出地面。热河泉的水温只有9—11℃,但是,它仍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8.8℃),所以,它仍不失为温泉。严冬时节,山庄的整个湖面都封冻起来,唯有热河泉仍是清泉脉脉,雾霭蒸腾,附近湖水中,甚至能看到游鱼浮动,实为奇绝。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热河,最早以蒙古语命名为“哈伦告鲁”,汉语意为“热河”。清初,这里只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叫热河上营,清建避暑山庄行宫以后,热河成为这一片地区的地名。热河虽然短小,但这条小河却有大名,历史上曾冠省名数十载,即热河省。据说是道光皇帝亲笔题写“热河”二字并刻于石上,立在水源之旁。至今游人来山庄,必寻热河之源拍照留念。我自然不能免俗,每次来游都要拍摄留念。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避暑山庄水心榭】

     热河泉水由地下涌出,汇集其他水源后,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湖区面积较大,湖面碧波荡漾,湖岸垂柳含烟,湖上一长桥,桥上一水心榭,是赏荷观月的好地方。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五孔闸】

    热河之水自避暑山庄湖区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因此被当作世界最短的河而列入《大英百科全书》,一时扬名于世。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由热河泉发源的避暑山庄湖水经虎皮石墙下的闸门流出避暑山庄。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避暑山庄德汇门外“热河”上的五孔石桥。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热河在当地又称为“ 小热河”,从源头热河泉,到汇入武烈河,虽然很短,但因位于避暑山庄旁边,外地游客云集,成为承德展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其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旅游名城的形象。为此,今年夏天承德市河道管理处开展了小热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小热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清淤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小热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平整【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小热河汇入武烈河之处,就是热河的终端。】

    “德汇门前热水溪”,说的就是这条小河。小热河虽说很短,但名气很大,确是承德十大名景之一。【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小热河岸边是武烈河“清坝”。青砖墁地,绿廊遮阳,夏季凉风习习,游人漫步于此,消暑纳凉,谈天说地。一派北国江南之韵味也。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河水流淌,鱼儿畅游,垂钓者颇多。
【热河十景】(6)德汇门前热水溪(小热河源头考证)       武烈河是承德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隆化县,上游有鹦鹉河、石河川、茅沟河,汇流后始称武烈河。武烈河全长96公里,总面积2580 平方公里。

      关于热河的起止点,承德的朋友有不同的说法,终点一致认为是注入武烈河处,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源头”上,一些人认为热河源头就是避暑山庄里边的热河泉,那么热河的长度为960米。另一些人认为避暑山庄里边的水面是“湖水”,不能算“河”,热河的源头是避暑山庄虎皮墙下的五孔闸。那样计算热河的长度约为300米。

      我个人认为热河之源头应以热河泉为准。

      不知各位博友同意哪种说法?更不知地理专家怎样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