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为两个字,后边加上街、巷、胡同等标志字。例如,前门大街、菜市口胡同、东交民巷。 比较特殊的是,有一批胡同的名称只有一个字,老北京人为了发音方便,就把单字的后边则统统加个“儿”字。比如在原宣武区有一个历史上曾经烧制过“盆”的地方,形成胡同后,叫“盆胡同”——总感觉不好听、也不顺嘴,加上一个“儿”字,使“盆”儿话音成“盆儿”,叫上去既古朴亲切,又京味十足。
老北京的此类胡同大约有二、三十个,安儿胡同、茶儿胡同、帽儿胡同、砖儿胡同、盆儿胡同、炭儿胡同、绦儿胡同、罐儿胡同、井儿胡同、碾儿胡同、辇儿胡同、簪儿胡同、阡儿胡同、罗儿胡同、雨儿胡同、香儿胡同、土儿胡同、炕儿胡同、菊儿胡同、蓆儿胡同、桶儿胡同、阳儿胡同、魏儿胡同、鸦儿胡同、鹞儿胡同等等。
这类儿化音的胡同虽然大多数都是比较短小的小胡同,但许多也留下过名人的足迹。其中,像安儿胡同与黄炎培的大名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样,南锣鼓巷西侧的雨儿胡同,住过国画大师齐白石;位于交道口南大街东侧的土儿胡同,有清代小说家文康的故居;位于鼓楼东大街南面的菊儿胡同,曾是清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荣禄的宅弟;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儿的鸦儿胡同曾是著名作家萧军的故居。
在旧时北京含“儿”字的胡同中,最多的当属“井儿胡同”。1949年统计多达14条。为避免重名,这些叫井儿的胡同后来被相继更名,改称为景尔胡同、景阳胡同、警尔胡同、镜子胡同、景丰胡同、甘井胡同、湿井胡同、前井胡同、西井胡同等。
在单字儿化音的胡同中,故事最多的则属帽儿胡同。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明代称文昌宫胡同,因文昌帝君庙得名。清代由于这里有很多的制帽作坊,故改称帽儿胡同,且一直叫到了现在。帽儿胡同7号、9号和11号,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子,亦叫可园;45号为清代提督衙门,即负责北京城民政和治安的“九门提督”的办公地点;35号和37号院原为清代宣统皇后婉容的娘家,婉容在1922年12月1日与溥仪结婚之前,就住在这座宅院。虽说溥仪大婚时已经退位,但婚礼的排场和风光丝毫未减:为了使接亲的“凤舆”方便进出,帽儿胡同专门被拓宽,婉容家的院门也被改建成三间的府门。据说,当年迎娶婉容的“凤舆”是一顶16人抬的大轿子,迎亲的仪仗队里除了斧、钺、伞、旗、扇等故有的家什外,还增加了100对大鼓。大婚盛典之日,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达2000多人,从帽儿胡同入东华门,一直到乾清宫,一路上看热闹的人山人海。
胡同名称中添加“儿”字的做法,不知其他城市有没有?我想这种做法只适合口语带“儿话音”的地方,不然的话,把“盆儿胡同”读成“盆——儿——胡同”会是多么古怪1
(部分资料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