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那是在卢沟桥畔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碑亭内立有清乾隆皇帝御书“卢沟晓月”石碑。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石碑和四根盘龙石柱组成的框架,并没有“戴帽子”,就是说碑亭没有顶。
可是资料记载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是有四角攒尖顶碑亭的琉璃瓦建筑。那它又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呢?让我用老照片给您揭秘吧。
乾隆初建碑时的四角攒尖碑亭原貌,可以判断为琉璃瓦建筑。一直到清末,卢沟晓月碑亭都是有顶,戴着“帽子”的。

1900年八国联军到卢沟桥桥西(后面是宛平城)的照片,那时桥东、桥西的碑亭都还在,碑亭的“帽子”还完好无损。

这是一张 1924年前后的照片,那时正是军阀混战的这几年。碑亭琉璃瓦的宝顶还在,但已经摇摇欲坠了。 
这是1937年拍摄的卢沟晓月碑,碑亭的宝顶和帽子已经无影无踪。由此可见,碑亭的顶子是在1924-1937年之间倒塌灭失的。
1940年代莫理逊拍摄的卢沟晓月碑亭,从照片上看到有一根龙柱已经倾斜。

1945年拍摄的卢沟晓月碑亭。碑架上的横梁有的在战乱中垮塌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士兵驻守卢沟桥。碑亭的构件已经严重损坏。
1960年代对损毁的碑亭进行了初步的维修。

现在的碑亭是近年修缮的。新维修的碑亭四面为汉白玉浮雕龙石柱和浮雕石栏板。上部仍旧露天,没有修复屋顶。文物专家呼吁,从文物保护和恢复历史原貌的角度出发,“卢沟晓月”御碑亭应依历史照片进行恢复。我们期待着卢沟晓月碑亭“戴上帽子”的风采。
(照片源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